<p class="ql-block"> 2500多年前老子著的《老子》即《道德经》,历来被许许多多人视作天书,难以读懂原文,我当然也是如此。从去年10月起,我就断断续续、反反复复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老子通释》,觉得视乎懂得一些,悟到些许,现有点滴心得。</p> <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所著《道德经》共八十一章,5162字。</p> <p class="ql-block"> 在谈心得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余秋雨先生的相关情况吧。</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探险家。</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以“样板戏”为旗号的文化极端主义,勇敢地潜入外文书库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的权威教材。</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三度全院民意测验皆位列第一,被推举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任复旦大学美学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戏剧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高校领导职务六年之后,连续二十三次的辞职终于成功,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往往一发表就哄传社会各界,既激发了对“集体文化身份”的确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他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此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 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等多个文学大奖。在大陆,多年来有不少报刊频频向全国不同年龄的读者调查“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他每一次都名列前茅。二○一八年他在网上开播中国文化史博士课程,尽管内容浩大深厚,收听人次却超过了六千万。</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他自外于一切社会团体和各种会议,不理会传媒间的种种谣言讹诈,集中全部精力,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完成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时间意义上的中国”、“人格意义上的中国”、“哲思意义上的中国”、“审美意义上的中国”等重大专题的研究,相关著作多达五十余部,包括《老子通释》、《周易简释》、《佛典译释》等艰深的基础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p><p class="ql-block"> 自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二O一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p><p class="ql-block"> 二○一八年五月,白先勇和“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王力行赴上海颁授奖匾,铭文为“余秋雨--华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支笔”。</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历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上海图书馆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以上余秋雨先生的情况是根据陈羽先生所撰之文《余秋雨简介》。</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博学多识,才气超群,著作等身,中外闻名。他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结成连理,堪称才子佳人,郎才女貌。</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回到《老子通释》这本著作中。余秋雨先生认为,老子通释,是一项体量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这个“通”,包括以下六项指标:</p><p class="ql-block"> 一是通述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 二是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p><p class="ql-block"> 三是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p><p class="ql-block"> 四是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p><p class="ql-block"> 五是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p><p class="ql-block"> 六是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p><p class="ql-block"> 另外,余秋雨先生说,对《老子》每一章的阐释,都以翻译为归结。翻译比阐释具有语气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他很视。他的翻译遵循以下三个原则:</p><p class="ql-block"> 一是尽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p><p class="ql-block"> 二是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p><p class="ql-block"> 三是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爽利接受。</p> <p class="ql-block"> 以下,我将根据《老子》原文相关内容、余秋雨先生对《老子》原文相关内容的今译,以及本人在此基础上谈谈对相关内容的点滴心得。</p><p class="ql-block">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今译: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让万物运行而不去创始,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绩也不要自居。 只要不自居,功绩也就不会失去。</p><p class="ql-block"> 心得:人们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作为,取得成功不能自高自大、趾高气扬、显摆高傲。自恃自居,于己会狂妄自大,不思进取,导致退步。于人,会遭人不满、嫉妒,甚至成为他人吹毛求疵的众矢之的。于上司,则会功高震主,受防范、被控制,甚者遭陷害。有为有功且不自恃自居,低调做人,功绩不会失去,名利地位,既得利益才保得住。</p> <p class="ql-block">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 今译: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生。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结果反而领先;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存在。不正是他们的不自私,反而成就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心得:人们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境界是很难的,但人与人之间不能彼此算计、明争暗斗,最后导致两败俱伤。人与人之间应当与人为善,坦诚相待,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尤其在利益面前,不能自私自利“吃独食”,要从天理良心从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公平、公正、公道地分利,甚至让利、舍利,这样才能合作愉快、长期合作发展。人与人之间如此,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亦然。</p> <p class="ql-block">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今译:上善若水。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接近。处身低位,心怀深沉,态度亲仁,交接诚信,便于治理,极不能,适时动静。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毛病。</p><p class="ql-block"> 心得:根据余秋雨先生阐述,水有十种存在形态。一是滋润万物;二是自流不争;三是愿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处众人之恶);四是找到合适的停留处(居善地);五是心怀深沉(心善渊);六是态度亲仁(与善仁);七是交接诚信(言善信);八是便于治理(政善治);九是极有效能(事善能);十是适时动静(动善时)。</p><p class="ql-block"> 水的这些存在形态象征“上善”的主要特征。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要学习水的特质,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间万物。多说利人的话,多做利己利人的事。踏实做事,坦诚待人,不争名夺利,不议是是非非。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去但又值得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但又值得做的事。选择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地方,从事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岗位工作。心怀善心善念,默默无闻不张扬。态度和蔼,亲近待人,崇仁尚义,讲理论情。待人接物,与人相处,良言相待,善言相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与时俱进,提升能力,注意方法,提高效率。动静适度,该动则动,该静则静。</p> <p class="ql-block">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今译:委曲反能全身,屈躬反能直伸,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出新,因少反能获得,因多反会迷顿。所以,圣人抱持着道,而成为天下范型。不亲眼所见,所以清晰;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显功;不自我矜持,所以长存。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p><p class="ql-block"> 心得:人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中要学会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委曲求全。乐于放低身段,韬光养晦。能守正创新,不因循守旧。能安于少小,不被欲望所困、利益所惑。眼见不一定是真,耳听不一定是实。不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自我夸耀,自吹自擂;不要自我矜持,太把自己当回事。懂得争与不争,该不该争,该如何争。</p> <p class="ql-block">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p><p class="ql-block"> 今译:认识别人,叫作“智”;认识自己,叫作“明”。战胜别人,叫作“有力”;战胜自己,叫作“强”。知足者富,坚持者可谓有志,不失根基就能长久,死而不亡才是真正的长寿。</p><p class="ql-block"> 心得:认识评价他人,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一物,一人一言的表现,要全面、客观、公正。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也难,难在对人性的认识与把握。战胜他人难,战胜自己更难,难在有无理想、意志、心智、勇气和本领。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在于能够持之以恒坚持,而坚持需要信仰、毅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p><p class="ql-block"> 今译:道经常无为,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若能持守它,万物都将自动化育。自动化育中会有贪欲产生,那就要用“无名之朴”——道,来镇服它。只要镇服,就会使贪欲不起。贪欲不起,得到安静,天下自然稳定。</p><p class="ql-block"> 心得:无为而无不为,是指既不能胡作非为,又要在法律、纪律、政策、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多作为、勤任事,不能整日浑浑噩噩,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不能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要用“道”来镇住自己过度的欲望,无限的贪婪。</p> <p class="ql-block">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p><p class="ql-block"> 今译: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亲?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重?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弊病?过度喜爱必然是过度耗损,太多收藏必定成太多灰烬。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屈辱。知道中止,就不会陷困境。如能这样,可以长存。</p><p class="ql-block"> 心得:人活在世上,要懂得孰重孰轻,明白轻重缓急,切莫主次不分,轻重不明。喜爱必须有度,比如有的人过度上网,成为“网迷”,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工作家庭,因此就得克制、约束。在物质利益和名誉面前,明白自我满足和自觉中止欲望,就不会自讨苦吃,自寻耻辱,个人、家庭、事业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原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p class="ql-block"> 今译: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贪欲。因此,知足的满足,是永远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心得:对既得利益,尤其是物质、地位、权利、名誉要知足,如欲望过大、贪得无厌,最终必然会失去已经拥有的利益。知道什么东西该知足、知止的满足,是真正懂得满足,是永远的满足,是常乐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原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p class="ql-block"> 今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p class="ql-block"> 心得:祸与福是相互依存,也会互相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幸与大幸也像祸与福一样。不幸与大幸,不是绝对就对应好与不好。就是不幸或者大幸本身,也存在着对立的两面,不幸中有幸,幸中有不幸。顺境中、得意时,千万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要把别人当人;逆境中、失意时,千万要把自己当回事,要把自己当人。一定要懂得,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拥有,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千万不要把失去或者得不到的某些东西就认定为不幸、不得意、不圆满。人生要追求圆满但不苛求圆某些东西就认定为不幸、不得意、不圆满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不圆满,坦然接受亏缺。乐于做平凡的人,过平常的生活。要真正懂得自知自足、感恩和自我平衡,用心用情珍惜得到的东西和拥有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p><p class="ql-block"> 今译:从容易处开解难题,从细小处来做大事。其实天下难事,必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必从细处开始。</p><p class="ql-block"> 心得:解难题要遵循先易后难的方法;做大事要坚持从细小处入手的思维。切莫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善于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艰难,从低级到高级;乐意从小事、细事、繁琐事做起。注重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注重把握解决问题和破解矛盾的时机和“火候”。</p> <p class="ql-block"> 原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 今译:在未有时动手,在未乱时统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做事,常败在即将成功之时。慎终如始,则无败事。</p><p class="ql-block"> 心得:凡事要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把握时机。要注重基础、注重积累、注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居安思危,坚持不懈,善始善终,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功败垂成。</p> <p class="ql-block"> 原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今译:圣人不喜积藏,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更充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更增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心得:有人说能挣钱是聪明,懂得如何花钱是智慧,是有道理的。不要过度积存物质财富,要懂得舍得奉献财富,在这方面不妨学学比尔盖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这方面应当学习郭明义。每个人立身处事,要懂得与人为善,舍得舍利,不损害他人;要明白为与不为,争与不争,合法合理合情、量力而行地争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