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那些独立书店(一)安逸在巷子深处的匿名书店

吴迎新

<p class="ql-block">听说茑屋书店在重庆印象城开了店,也去了。明亮的落地窗,捧书观江景,重庆又一网红打卡地,很大的,文创产品价钱不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初,收集整理了几个重庆的独立小书店,慢慢走起来,那些散发清香与独立性情的小书店,总会从记忆中涌现,洁净之品格,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后去了位于鲤鱼池社区的匿名书店;中山路曾家岩小学附近的雾读读书店;沙坪坝石碾盘34号的玖紫书房,已不能称为书店,算是一间音乐小沙龙了;磁器口后街马鞍山的靠山书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2023-11-24所记:靠山书店,但它已经不在了,消失在磁器口喧嚣的商业中,是否这里人来人往,一间书屋,存在很难。最后还是找到了靠山书屋搬迁过来的一个老屋,应该是要开茶楼,屋角的书架上,有《营造法式》、《造房子》、《园冶》等一些建筑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独立小书店,哪怕是消失的,转型的,于我,依旧印象不灭。那寻隐者不遇的路上,曾经的同行者,留拈花一笑。那如桃花源一般,悄然盛开之处,一相逢,便把我拉回到温暖会意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自的好,一直萦绕心间。</p> <p class="ql-block">走在鲤鱼池路上</p> <p class="ql-block">有一个水墨达州的宣传板,旁边高高的梯坎,重庆人回家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右转巷子里,看见一家小食铺,肚子有点饿,正好。</p> <p class="ql-block">菜单,挂在干干净净的白色小布帘上。</p> <p class="ql-block">人总是旧的好</p> <p class="ql-block">豆腐脑</p> <p class="ql-block">老板说后面的院落更好看,还告诉我,匿名书店就在鲤鱼池社区里,离他这里很近,店主常来吃东西的。“小时候吃滴东西,是最好吃勒。”墙画这样说。</p> <p class="ql-block">从后院出来,右拐,不到百米,就是匿名书店。</p> <p class="ql-block">晒太阳聊天的邻居</p> <p class="ql-block">蹓狗的女生,后来才知道,是匿名书店的书友。</p> <p class="ql-block">跑得欢</p> <p class="ql-block">书店对面,是一家叫“如来”的咖啡屋,我先进到这里,想把完整的时间都留给书店。</p> <p class="ql-block">一见如故,来日方长。是这样,似曾相识的人,相似的心灵,相伴亦长。</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走进来,一共三个独立的小间,各自清雅。让人有坐感的沙发,暖。</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一间,透过窗户,可以看见书店,其实是彼此相望,两个小时后的黄昏,我也从书店的小窗,望见你的灯光。</p> <p class="ql-block">对的,就是这家小书店,它叫:匿名书店。听说,书店主理人是想让好书来说话,名字可以隐去。灯光,是暖心柔和的,主理人是一位女性,里面之洁净,正是我所爱。</p> <p class="ql-block">每天下午二点营业,一直到半夜十二点,匿名书店的灯都是亮着,周二休息。</p> <p class="ql-block">不加入圈群,作为一个独立的读书人与旁观者,欣赏这个书店,更好。</p> <p class="ql-block">猫一直跟着我,后来睡在了书店的女性书房里,直到夜深我走还没醒。</p> <p class="ql-block">进来时,有一个读者,简单聊了几句,她说,若论重庆独立小书店,你不用去其他地方了,这里是最好的。</p> <p class="ql-block">进间是满壁的书,连着冲咖啡的小吧台,咖香溢滿书屋。</p><p class="ql-block">往里面走分为三间书屋,小走廊右手边是女性书屋,左手与前面各有一间书屋。小走廊亦是放满书,小空间自有大天地。</p> <p class="ql-block">连成册的《巴黎评论之作家访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地兜售解决良方的社会:一劳永逸地决绝你口袋里的余钱、日益稀疏的发量,或是你丢失的胃口、遗失的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太占地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尤瑟纳尔而购。智慧和灵性,是混合男女性特质不失偏颇。“拒绝任何文明的话,个人能走多远?答案是很远,靠清醒的头脑和一颗谦卑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此书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女性书房。</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去的书店里,唯一为女性设置的书房,里面陈列的书,均为女性作家所著,也多关于女性方面。</p> <p class="ql-block">作家本不应该分男女,而有时候,女作家的敏感细微,那份自有光泽,是另一半亦难以掩盖与代替。所以,我还是注意作家及翻译家的性别。</p> <p class="ql-block">靠不住的南方,你以为这里没有冬天,但是你忘记自己身上就带着冬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下午澄澈明净的天光自成一种存在,完美的透明必然是无法穿透的。大堆大垛饱积雨水的灰云蹲踞天空,阳光像一条条黄铜从云间的硫磺黄裂隙垂直伸下,用被尼古丁染黄的手指触摸树林,树叶闪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终于明白,他尽管跟天气一样难以预料,却也跟天气一样无可避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焚舟纪 》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与英国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的新书《看不见的女性》,并列放在一起。一本幻梦,一本现实,都是女性作家。</p> <p class="ql-block">这里柔意太浓,猫,还在甜梦之中。你能不能醒来,盯着那些书时,倦意全无。放了两本女性作家的书,猫眼看这世界如何~-</p> <p class="ql-block">第一本,英国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的新书《看不见的女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让无数中国女性读者了解到——我们的世界是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且为男性设计的,在这样的世界中,女性遭遇的忽视和危险,远远超出每个人的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Phone的尺寸、钢琴的标准琴键长度,都是参照男性的手长设计的;《人体解剖学》的封面上,也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男子,男性的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无数药物实验的受试者是男性,因此,女性要忍受并不适合自己的剂量和由此产生的副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久以来,我们将女性定为偏离标准的人类。一本对改变呼唤的书。之前,已经看见过有关此书的推文了。这可怎么办?活到现在,原来一直在男性的标尺里奔跑,得多好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本《另一个女孩》,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法国当代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她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女孩》是断片式、跳跃式的,主角是“影子”。其实,这个影子就是埃尔诺自己。在这本书中,她写了姐姐、父母(主要是母亲)和自己,用你、我、她分别指代姐姐、自己和母亲。这种人称的指代和交错,增加了文体的倾诉感和逼近感——倾诉感属于作者,逼近感促使读者直接进入作者的家庭,听她述说自己的所思所感。这是埃尔诺一以贯之的风格,只不过《另一个女孩》加重了心理谱线的勾勒与思想情感的剖析,而这种勾勒和剖析的进程,便是埃尔诺说的“追逐影子”中的“追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能看得了这样的叙述吗?</p> <p class="ql-block">另一间书房。</p> <p class="ql-block">很多旧画册旧杂志,驻足。</p> <p class="ql-block">这座璀璨的城市,光辉到此?是的,大三那年,北陵树下,达明一派,石头记,禁色……</p> <p class="ql-block">又一间书房</p> <p class="ql-block">那些野外生存</p> <p class="ql-block">苏联的外宾商店</p> <p class="ql-block">若干本陈嘉映的书</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前的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陈嘉映。</p><p class="ql-block">许知远:问陈老师到底什么是哲学,您怎么回答他们呀?陈嘉映: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猫,你睁开眼睛,我看到了几本好书:</p> <p class="ql-block">《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 作者:徐小虎</p><p class="ql-block">是专门围绕中国文人画在日本的发展研究的论著。整本书主要由1979年和1980年发表于不同期刊的三篇对早期南画的研究整理而成。徐小虎认为,皴法与用笔是中国画的基础,而本书的研究立足点也基于此。她认为,在日本,中国的绘画样式已变成了另外的某种东西,它们不再是拥有内省、含蓄的17世纪中国味道的文人画,而是变成了活泼、外放的日本南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小虎是女性哦,今年应该90岁了,看过关于她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在徐小虎87载的人生过往中,她从幼儿时起就辗转于各地。直到而立之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遇见宋画的真与美后,坚持求索探究几十年,她从中国书画里感受大宇宙中理的存在与灵魂的共鸣。她说她的一生一直在找的是一种真实。</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艺术史学者,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一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她突破“鉴定真伪”的传统思路,深入地探索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重建中国绘画史。另一方面是因为重建的同时也意味着颠覆,学术的道路上她遭遇质疑、孤立、打压,堪称学术异类。</p><p class="ql-block">她出生于1934年。父亲徐道隣是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的儿子。早年徐道隣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民国宪法先驱。在德国留学期间,徐小虎的父亲徐道隣与徐小虎的母亲 Barbara Shuchard Hsu Noel(中文名徐碧君)相识。两人于1933年在南京结为夫妻。次年,徐小虎出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觅宗记》是一部对中国佛教八宗一派遗迹寻访,作者韦力。</p><p class="ql-block">韦力,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p><p class="ql-block">著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得书记》《失书记》等。开有一个中国古籍界罕见、时时更新的“芷兰斋”微信公众号。《得书记·失书记》(2册)获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p> <p class="ql-block">黄宗智的书《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汉家的日常》,想不想看?</p> <p class="ql-block">单读专柜</p> <p class="ql-block">读完一本,翻完一本。已是华灯初上。</p> <p class="ql-block">再起身,细看主理人用心选的书。</p> <p class="ql-block">在书店照亮阅读的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多好,其实,到书店看书的意义和趣味,是打破你固有的阅读习惯,可以不在原来的喜好中打转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和接触更有意思更开阔的世界,在我看来,书,是最好的桥梁。所以,多么感谢开书店的人。</p> <p class="ql-block">来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走时的夜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