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夫野老,渔樵闲话之七)</p> <p class="ql-block">一一文脉绵远,生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宋绍圣四年知州丁琏于鼍城古郡始筑土城,元大德年间种簕竹为障。至洪武三年(1370)千户张均德建县城,设四门楼,东曰:承宣;西曰:威肃;南曰:宁海;北曰:镇安。南门街南北走向,是从宁海门进入城内的重要通道,故名南门街。南门街由两个坊组成:一,花桥亭坊;二,崇善坊。从中段墩厚社起北接南恩路为花桥亭坊,花桥亭坊包括县前街,青云路,康埠社(朗星坊市一幼至南门街一段)。从墩厚社至南城门,包括东边巷,万寿街(东关巷)古庙冲衢(塘边张)南段是为崇善坊。(古庙,大有来历,另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南门街,千百年来历史文化厚重。县前街向东二十步是明代南门街刘芳,刘竑父子进士牌坊(已毁)。进入南门街往南三十米是为明代万历年间,南京工部主事李天培进士而立的牌坊(毁于文革初期)。紧靠牌坊西侧是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天后宫,太史姜自驺题联,并撰写碑记。历次文物普查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现部分被作危房拆毁。花桥亭坊,据传,坊内有一条河,河上架一座桥,桥上筑有亭子,叫花桥亭,又叫风雨桥。阳江流传古代民间谚语:“墩后企墩厚,朗星坐暗河。五家住榕底,杏花傍北鼍。”天后宫一般是依河傍海而建,古谚语和南门街天后宫为古代花桥亭坊的历史地理提供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斜对面是南宋陈俊卿丞相后人,我的同学旧居。当年陈相对本邑曾跃鳞进士的才干十分赏识,由于陈相向朝廷的极力推荐,曾跃鳞被委以重任,官至监察御史。(陈俊卿丞相另文介绍)再往下是第一医家,抗战时期阳江大刀队长,林国兴医师旧居。林医师家族兴盛,子孙从医,从工,从商不乏其人。是南门街儒家文化传承之所,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弦歌不辍,诗、书、画传世。往下是关山月大师的四弟旧居,关老每次回家乡一定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和他的侄子侄女叙叙亲情,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再往下是纪念民国革命烈士李萁,(李萁:字介龄)而创办的学校。由李氏宗祠、梁氏宗祠、千乘书院组成。国民党主席林森为学校题匾:阳江县介龄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同知许南英于千乘书院设立学务公所,所长梁乙新,继任是太史姜自驺。学务公所,即教育局,阳江史上最早的教育局。(梁氏千乘书院另文介绍)。1949年10月24日,当年的青年进步学生林恩葆,李子云等人在介龄小学操场升起庆祝阳江解放的第一阳五星红旗。</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经修改的介龄小学牌匾</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现状</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现状</p> <p class="ql-block">阳江县介龄小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最初设小学六年学制,二十四个班,以二十四德为班名:</p><p class="ql-block">和、.礼、敬、恭。</p><p class="ql-block">勤、俭、爱、勇。</p><p class="ql-block">谦、逊、忠、诚。</p><p class="ql-block">敏、慎、毅、智。</p><p class="ql-block">贤、良、光、洁。</p><p class="ql-block">明、正、直、坚。</p><p class="ql-block"> 记得退休重返校执教的傅植廉老师曾对我说:这二十四德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含义。以明班的明字为例:那是三千年前的周宣王派大臣仲山甫到齐地建城池。大臣尹吉甫写诗赞美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高度赞扬德才兼备的仲山甫,不辞劳苦,日以继夜,为国为民忠心耿耿,使周朝得以中兴。</p><p class="ql-block">学校对面是海达书室,于1894年(光绪12年)是钟百万的玄孙钟振光(钟海达第十四代孙)考中武举后筹资,为纪念第一位移居阳江的祖先钟海达公而建的书院,也作公馆,该书室占地约400平方米房屋布局有厅,房,厨房,管理宿房,天池,走廊,厕所等,(附平面图)。现在书室主体仍在,由房管部门代管,作危房封闭。其余分割几部分作民居,其中一户是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内侄女卢鸿君医生旧居。建议修葺好现存主体部分,作为钟氏公馆和钟国瑞将军府第(正二品武官)。这是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张珍贵的名片。</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南门街有一位诰授武功将军(从二品),晋授武显将军(正二品)叫钟国瑞的将军(有小传,文言文,另文介绍。),他63岁解甲归故里,73岁去世。十年间为家乡作出不少贡献,如修筑城廓,训练兵勇,抗击外来侵犯的贼匪,保卫县城,多次主理城防,并与邓琳一起修筑巩桥等事务。再往下西侧,临街沿线一百多米,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房屋是钟百万产业。根据民国阳江县志;钟德惠(钟百万),康熙年间人,时年60多岁,一日与妻子牵牛耕于合山丰村田间,忽然犁头触有硬物,察看,有石板,掀起石板得白银数十万。过了不久,母猪在猪栏拱地深尺余,微露一瓮,探之满瓮白银,再向旁边挖掘共得三瓮,遂益富。村人闻其事,戏谓其妻曰:”德惠嫂福人,据说福人神鬼不敢欺,邻村为墟市,日落时常闹鬼,你敢不敢一行”</p><p class="ql-block"> 其妻笑应:“可以。” 德惠妻初入村,有点害怕,于是焚香默祝:“勿为己祟”之后没有什么怪异,胆渐壮。瞥见一处火光熊熊,疑为宝气,于是留下记号,第二天天明与德惠往掘,得巨罐十二,满载白花花银子,所获共数百万。于是买田地,建高楼(现合山那稍道左为钟氏高楼,道右为钟氏矮楼)。其妻五十生一子,其妾复生一子。于是人丁蕃衍,遂为大族。钟德惠大器晚成,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命运之使然。</p><p class="ql-block">在祟善坊(青云路)是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武官(阳江地区官衔最高)的故居,部分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 往下是墩厚社,墩厚社巷口是1920年与堂兄革命烈士郑家康一起留学法国的园林学家郑家珠故居。</p><p class="ql-block">回故里之后的郑家珠先生得到当时民国县长李伯骏(振)的重用,办农业试验场任场长,引进名优树种,遍植阳江公路,公园等地方为美化和绿化阳江作出贡献。之后任民国时期阳江农校校长,推广夜光花红薯嫁接,果树嫁接。解放后任农校教职员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敦厚社,土墩后面的居民社区,这是围绕主峰鼍山下面九座小山丘(一种说法是五座,笔者根据地形和前辈人的讲述曾探讨过。)其中南面的一座,俗称鼍生九子之中的长子南小鼍,镇守着古鼍城南大门。明代与海瑞齐名的清官,才满天下的学者沈思孝由于得罪宰相张居正被贬于电白神电卫海防,郡丞蔡懋昭慧眼识才,邀他在阳江为士民授课,当年讲课的借山亭就在这座小山丘,占地700多平方米。沈思孝到来,给阳江文化事业带来兴旺,一时间,谈经论道,诗词文赋蓬勃兴起,影响深远,历久不衰。参政李鋕为借山亭(书院)撰写碑记称:昔潮(潮州)以韩(愈)重,惠(州)以苏(苏东坡)重,雷(州)以寇(准)重。今阳江以沈重矣。在明代,南门街相继考取三位进士,这是阳江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山丘后来曾经是南门街钟氏产业,之后转让给左氏为左屋园。在南小鼍周边,曾居住着近十户钟氏家庭,守护和眷恋着原来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清代嘉庆年间,县令李协五首倡,平基重建阳江学宫,增扩青云路,历经数年,主其事是南门街德高望重的两位士绅,一位是钟献儒县丞(副知县),另一位是举人方世型。</p><p class="ql-block"> 南小鼍几.经易主,现为左屋园,民国时期阳江第一位留美博士,才女左学礼女士的家园,左学礼的父亲左士骙优廪生,宣统元年广东政法学堂理财特别科毕业,中等奖,给副贡。左学礼中,小学在阳江完成,她聪颖好学,成绩优异。由李伯骏(振)县长以公费栽培,到美国留学,1934年获教育博士。抗战期间,左学礼在美国成立抗日救国会,任会长。她的夫婿卿汝楫,湖南邵阳回隆县人,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毛泽东驱逐张敬尧运动。曾在燕京大学任教,追随李大钊。后来留学美国,与左学礼结为伉俪。回国后,受党的委派,打入美军驻华最高司令部机要室任中文秘书长。1946年6月任国民党国防部新闻局中将副局长,同年为国民党国大预选代表,立法委员,参与競选总统。之后夫妇俩在香港自费开办华光学校,期间左学礼编著《发展心理学》一书,列入大学丛书。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为该书题字。</p><p class="ql-block">1949年由中共中央安排,卿、左夫妇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解放后左学礼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卿汝楫以著书为主,代表作有:美国侵华史、美国侵略台湾史.美国阴谋秘闻等书。文革时期,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卿汝楫红色作家,不准抄他的家。</p><p class="ql-block">左屋园毗邻是建于明洪武五年的莫氏宗祠,民国时期在这里办私立宏中,创办者为著名文化人,南宋宰相陈俊卿后人,陈炳霈先生。解放后为人民医院分院,现在归还莫氏。莫祠对面是南门街显赫数百年的莫氏家族,这里人才辈出,在两阳地区,在广东,甚至在国内文化圈都有他们的踪迹,1973年,由李元生,黄德一,莫猷潮三人合作宣传画,纪念毛主席视察河南七里营15周年,该画当年在河南影响很大,为人民大会堂收藏,悬挂在河南厅。其中作者之一莫猷潮是南门街人,(民国时期著名文人,教师莫嘉毓儿子)他在河南美术界很有名气。与莫祠一墙之隔是许屋,是民国初年阳江第一份报纸的创办人之一,同盟会员许可信故居。孙中山先生为该报题词:主持公论。阳江的第一份报纸“”公论报”就是取义于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孙中山为公论报题词另文介绍)。</p><p class="ql-block"> 莫祠对面是李屋巷,明代进士李天培故居,李天培历任承天府推官,南京工部主事等职。阳江的顿砵塔,文笔塔是由他捐款建筑。毁于文革前夕的南门街的进士牌坊就是为李天培而立的。李屋巷口临街有一口宋井,刻苏东坡诗句“执瓢从之,后来井干涸,填了,刻石不知所踪。再往下五十米是刘屋巷,(原来黎元学舍)又称刘屋公馆。明代刘芳、刘竑父子进士故居。刘竑在这里编撰第一本阳江县志,世称刘志。南门街与南恩路相接的东侧曾为刘芳父子建一父子进士牌坊,早毁。刘氏的后人,清代贡生刘士香,师从关山月师祖,隔山老人居廉。刘士香以书画名世,花鸟画运笔劲健,设色清新,撞水撞粉,有萌芽时期的岭南画派韵味。往下,71号,88号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醉大师的两处旧居。</p><p class="ql-block"> 南门街史上首设教育局,有三座书院,(千乘书院、海达书室、借山书院)五所学校(介龄学校,景光学校,私立宏中、鼍江义学,黎元学舍)。一位从一品武官,一位正二品武官,一位正七品县丞。三位进土,三位举人,(其中一位武举)一位贡生,一位副贡,史上第一位留洋女博士。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人统计过,四、五百户人家,总人口约四千人。从事各个层次文化事业的人比比皆是,约占总人口40%左右。(未完,搜集资料中,待继。)下里吧人,钟元照才疏识浅,试撰稿,抛砖引玉,期侍有识之士作更深层次探讨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海达书室</p> <p class="ql-block">海达书室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郑家珠先生</p> <p class="ql-block">发展心理学 左学礼著</p> <p class="ql-block">美国侵华史 卿汝楫著</p> <p class="ql-block">纪念毛主席视察河南七里营宣传画,作者:李元生,黄德一,莫猷潮。(该信息由作者南门街人莫猷潮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为阳江新闻事业题词</p> <p class="ql-block">南门街人,清代贡生刘士香扇面花鸟画。刘士香师从居亷,从辈份排,他是关山月师伯。</p> <p class="ql-block">刘士香扇面书法。</p> <p class="ql-block">陈醉大师在旧居</p> <p class="ql-block">陈醉大师在旧居留念</p> <p class="ql-block">南门街88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门街88号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