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br>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一说528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div> 现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有多本传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馆藏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而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图》,流传有绪,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其为仇英真迹。</div> 《清明上河图》是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于1736年(乾隆元年)合作画成的纸本浅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 该画作布局疏密、近远、简繁相间。全图对复杂的生活作了集中、生动的概括、以简练的笔法动静结合,再现了当时的汴京风貌,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的高度融合,为建筑、交通、车船制造、商业、饮食、医药、服饰、民俗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该画作设色独具风格,色彩在柔和中显得主富而统用色较为简明,用笔颜具特色,润在天水,浓在林木,重在山石,红在木柱,鲜在佳丽,明在人物,艳在春色,稳在建筑,体现了清宫院体高头大卷人物画风的基本特性。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div>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div> 宋 张择端《清明易简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br> 在画卷尾端的山石上有“翰林画史臣张择端进呈”签名,有学者认为其代表“金人入主汴京时的短时间风格“。”易简“,语出《易经.系辞》:“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平易简单之意,作者希望透过画面,让观者对都城繁华胜景一目了然。 <p class="ql-block"> 罗东平补全《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华国宝之一的《清河上河图》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曾被裁截后半部分。1994年,被辽宁省公安厅一位叫罗东平的工程技术干部补全。补全后的《清明上河图》与原作同高,仍为24.8厘米,全卷长1080厘米,比原作528.7厘米多出551.3厘米。</p><p class="ql-block"> 罗东平的补画主体为汴梁城内的情景,城郊为陪体。罗东平还把宋代的“四大发明”与画卷相结合,更增添名作的艺术魅力与史料价值。张择端的原作以画劳动人民为主,罗东平的补画对劳动人民以“露”的艺术手法创作,而对皇家及达官显贵则以“藏”的手段描绘。此外,补画中的园林、树木、船桥的技法,风格如旧,而内容却各有创新。经国内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对全卷进行认真仔细的评审鉴定,评价很高。据悉,此幅补全卷当即被中国故宫博物馆收为藏品。</p> 《清明上河图》为南宋遗逸赵孟頫精摹本,规格为379cm×27.5cm。此幅画作的右侧开头有“清明上河图”5个大字,后面有赵孟頫的题字和“翰林学士”印章。整幅作品看上去微微发黄,整体保存完整。画面内容与张择端版无异,人物、房屋、树木、舟船、马匹无不刻画精细,行为动作,表情神态无不极具神韵。如此巨幅作品精摹入微,在效仿前人的同时又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修养,历经岁月流传至今也已成为稀世珍品。赵孟頫并于画作上部题写诗文,堪称诗画双绝中的佳作。 元本《清明上河图》简介 ;<div> 这件元代工笔重彩摹本画的很好,其艺术水平获得了北京和辽宁的多们文博专家以及许多著名工笔画家的的高度肯定。至于其历史考证要点,已由林凡先生撰写成《清明上河图元本初证》一文在香港《文汇报》及《中国工笔》杂志上公开发表,也初步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同。 现《元本清明上河图》藏于歌华会馆。</div>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被称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1000多个人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景象。<div> “南都繁会图”明显不及仇英存世作品的精湛秀雅,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幅明代后期佚名画家托署“仇英”的画作,甚至不能排除“南都繁会图”绘于清代初年的可能性。</div> 明代仇英绘画《清明上河图》,尺寸:34.8×804.2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br> 该卷有多处与其它版本不同,如戏台演戏、射柳、杂耍特技、走索及校阅等。对金明池竞渡的描写细腻,不惟楼阁华美,歇山戗脊上安放脊兽,飞扬夸张,强调宫殿建筑的丽富堂皇;活动场面更是热闹非凡,有龙池抢标、舞蹈游艺等。重彩设色亦是其它作品所无,幅中大量运用了石青、石绿、朱砂、藤黄、胡粉及紫色等颜料,画面呈现出浓烈瑰丽的风格,其它如水纹的画法,图案化的山石堆叠,组成成奇幻的空间感,推断出自明代「苏州片」画家对仇英风格的刻意追摹。<br> 青州博物馆藏得《清明上河图 》 不仅摹写逼真,而且有“再创造”。它描绘了北宋时东京汴梁的远郊、近郊、汴河两岸、城内和宫城等地清明佳节时的情景。图中有高大的宫殿,繁华的市区,也有幽静的村店;有豪华的宫廷龙舟,高雅的轩辇,也有古朴的牛车帆船;有华贵的官员和夫人在赏春,也有穷艺人在街头卖艺,农夫在辛勤耕作等。画中人物2012个,或动或静,或聚或散,城郭楼台与远山近树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运笔细腻,设色考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绘品,也是传世的唯一摹本。 从胡敬所著之《国朝院画录》一书及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的记载,清朝宫廷内曾经根据皇帝的命令,绘制过多套《清明上河图》的仿本。这些仿本的构图与原本大致相近,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派系区分,应当属于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系列。<div> 罗福旼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卷,则既非张择端系列,也非仇英系列。也就是说罗福旼的《清明上河图》卷,只是参照张择端和仇英两个系列之后自己的创作。 </div>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卷,纸本,34.8×1185.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构图与场景的安排,几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相同,只有一些枝微末节的增减。此图以水墨为主,在用色方面,只用赭色稍加钩染,自有一番清新雅淡的韵味。用笔熟练,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极为精细工整,为清画院佳作。<br> 清 佚名《清明上河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div> (资料不详,待查)</div> <h1> 《清明上河图》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h1><h1> (资料不详,待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上资料汇编</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扬州静力编辑制作</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3·10</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