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

大理后花园

今年是巍山二中建校80周年 <ul><li>巍山二中创办于1943年,前身为私立兴建中学,曾经在晏旗厂、大围埂、漾兴街现址、东莲花办过学。作为二中的一份子,曾有幸参加巍山二中60周年校庆活动的筹备,手上还存着一些资料。今年,刚好是巍山二中建校80周年,于是不揣冒昧,聊以纪念。</li></ul> “兴建中学”的创建不是偶然的 <ul><li>“巍山二中的前身兴建中学是一所应运而生的民族中学。作为“客自远方来”的云南回民,元明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云南回族文化,推崇‘经书两全’,除学习汉文化外,也传播伊斯兰文化。”(《巍山回族简史》26页)为了适应元明清不同朝代的社会形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回族人民十分重视宗教、汉文化的教育和学习。他们恪守这样的信条:“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学习,从摇篮到坟墓”。回民的教育,主要利用清真寺进行。</li><li>清真寺既是回族群众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回民赖以传播中国化了的伊斯兰文化的民间学校,至今如此。在晏旗厂、大围埂出现这样一所学校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巍山回民经过元明清的发展和杜文秀起义的洗礼,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li><li><span style="color:rgb(1, 1, 1);">(《峥嵘岁月》巍山二中60周年校庆纪念册</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li></ul> 曾是滇西“回族文化的明灯” <ul><li>兴建中学实行编班上课,学制五年。学校经费来源于当地回族穆斯林的捐赠。纳润章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认教,为培养大批回族子弟和优秀人才具备了教师资源的条件。在长期办学中,他主张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经书并授,中阿文并举。为说服穆斯林乡老们改变只重经学,轻视学习汉文的倾向,他做了许多思想工作。</li><li>兴建中学的课程除设置穆斯林经堂教育必学的《古兰经》、圣训学、教律学、教义学、阿文语法修辞学、逻辑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语文、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等科目。阿文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种。初级包括字法、文法、阿语会话、阿文读本、教义常识:中级包括逻辑学、修辞学、教律学、伊斯兰哲学、《古兰经》经注学和圣训学等。</li><li>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各回民村寨和邻近县区宜传实习。该校毕业学生中文水平可达到高中程度,阿文水平达到专科程度:毕业生既可当清真寺的阿訇又可当回族地区兴办的新式学校的小学教师和社区骨干。所以,学校培养的是经汉两用的人才。</li><li>兴建中学以主麻日为星期日,以圣纪节和斋月为假期,以便师生们参加伊斯兰教节庆日活动。兴建中学开办后,滇南、滇中和滇西地区二十四县的回族年轻子弟来此求学,兴盛一时。由于兴建中学对伊斯兰教育的贡献以及它的毕业生在云南各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滇西有“回族文化的明灯”这样的盛名。</li><li><span style="color:rgb(1, 1, 1);">(《巍山回族研究:兴建中学创建70周年纪念增刊)</span></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