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造就了武汉两江隔三镇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清未起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城市,位居亚州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屹立于武汉武昌蛇山之颠,自古被益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其从此家喻户晓,天下闻名。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223)因耸立于黄鹤矶而得名,高51.4米,五层,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顶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最早是军事瞭望塔,后随着西晋统一,江夏城位于商贾云集之处,黄鹤楼也日渐繁荣,登楼可眺望长江和龟山,所赏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美景,楚天极目,气吞云梦,浩瀚长江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前的黄鹤归来铜雕,由龟蛇鹤三种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两只黄鹤亭亭玉立,脚踏龟蛇俯瞰人间。❤❤❤</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壁画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色陶版镶嵌而成,取材《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之意,画面分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竹笛横吹,黄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楼前郁郁葱葱,周围白云缭绕,背后江水滔滔,由中央美院周令钊教授创作,宜昌陶瓷厂烧制。🌈🌈🌈🌈🌈🌈🌈🌈🌈</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词亭1992年建成,亭名为伍修权所书,正面刻毛主席于1927年写下的《菩萨蛮.黄鹤楼》背面刻毛主席63岁畅游长江后作《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似乎对白云黄鹤之乡特别钟情,他36次来武汉,多次登临蛇山,18次畅游长江武汉段,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黄鹤楼故址上首入水,首次畅游长江,6月3日4日又两次到江中畅游,写下气势磅礴,豪情满怀的光辉诗篇,万里长江橫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p> <p class="ql-block">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 <p class="ql-block">唐.崔颢《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比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 <p class="ql-block">搁笔亭匾额由当代作家藏克家题写,对联由著名剧作家曹禺所写,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李白到黄鹤楼见崔颢题诗不禁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遂搁笔不题。亭前一幅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李白是否因崔颢的诗而在黄鹤楼搁笔不题不得而知,清初《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来此游览时,想到这则故事,起意将黄鹤楼旁边的一座小亭名为搁笔亭,以纪念崔颢的佳作和李白的气度,这就有了搁笔亭。🍊🍊🍊🍊🍊🍊</p> <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区蛇山和汉阳区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建成伊始便成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全长1670米,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桥身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桥头堡是在苏联政府支持下帮助修建的,整座大桥充满了俄式风格,大桥采用两层结构,上层是公路,两侧为人行道,下层是铁路。🏵🏵🏵🏵🏵🏵</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得名于唐代诗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是当代的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为铭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修建的,因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相印成辉,被称为三楚胜境,后世数度扩建,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乃是依据清末历史照片进行重修复建的,楚人善于依山就势建楼,晴川阁沿檐回廊,雕栏玉砌,登上山顶阁楼,极目远眺,可一览两江四岸雄奇景色,滚滚东去的长江映衬着彰显雄风的楚天第一楼,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一1162)原名禹王庙,明天启年间改为现名,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现建筑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重建。🏵🏵🏵🏵🏵🏵🏵</p> <p class="ql-block">荊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荆南观察使者李拨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