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伟大

伏虎

<p class="ql-block">  1958年,旅美华侨余玛丽与丈夫关迪夫响应国家召唤,克服重重困难,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祖国,投身国家建设。从那时起,65年过去了,余玛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她挚爱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谨以崇敬的心情制作此美篇,向世人展示她平凡而伟大的瑰丽人生。</p> <p class="ql-block"><b>(一) 爱国归侨,温馨家庭,血脉万里</b></p><p class="ql-block"> 余玛丽老师祖籍广东台山,先辈们早年出国谋生,定居美国。1924年4月,余玛丽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的祖父(上图)和父母(中图、下图)。</p> <p class="ql-block">  1942年余玛丽高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1946年,余玛丽与同是旅美华侨的关迪夫结婚,建立幸福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关迪夫老师(1912—2005)早年在唐明照(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创办的《美洲华侨日报》工作,该报被誉为美国“全体侨胞的喉舌”,在当地华侨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回国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外语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们育有一女。</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女儿赴美学习深造,并定居美国,她的子女也已长大成才,给余老师夫妇带来莫大的快乐和慰藉。</p><p class="ql-block"> 女儿全家。</p> <p class="ql-block">  伉俪情深、相濡以沫。</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是侨报耆老,他为学生开设报刊阅读、口语等课程。每天阅读报纸是他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豁达开朗,热情友善,睿智而诙谐,及至老年还自嘲为“老顽童”。他多年坚持冬泳,80多岁后,在家人和朋友的极力劝阻下,才停止冬泳。</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和唐明照两家是世交。早年在美国时,关老师和唐明照忙于办报,余老师就负责接送唐明照的女儿唐闻生上学、放学。唐闻生在退休后曾专程前往洛阳探望余老师。</p><p class="ql-block"> 2007年,余老师到北京时看望唐闻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离世后,女儿、女婿和孙辈经常回国探望和轮流陪伴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关山万千重,血脉永相连。余老师夫妇与在美国的亲戚有着割不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关老师和余老师回国后,余老师的亲人全在美国,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和亲人通信都比较困难。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改善,亲人们的联系得到了恢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的姐姐(上图)和妹妹(下图)在分别几十年后,从美国前来探望余老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  余家三姐妹温馨相聚满脸幸福。</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年逾80高龄的余老师前往美国,与阔别50年的亲人和朋友们欢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与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2007年,余老师与女儿全家(上图)。余老师与在美国的兄弟姐妹及后代合影(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07年,余老师赴美国探亲期间,由女儿陪同前往夏威夷旅游,并探访多年未见面的关老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读研究生时的同窗好友陈哲昆夫妇。</p> <p class="ql-block"><b>(二) 三尺讲台,桃李满园,军中金花</b></p><p class="ql-block">  1960年,余老师和关老师放弃留京机会前往张家口,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任教,在国防教育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余老师与冯翠华老师和贺季萱老师。</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长期从事英语听力教学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听力教材基本为零的情况下,余老师先将外国电台的播音,准确地记录为书面材料 ,然后朗读、录音,供学生使用,累计记录听力材料和英文资料六、七百万字,堪称国内英语听力教学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和蔼可亲,对同事谦虚友善,团结协作。凡是和她接触过的同事和学生,无不对她充满尊敬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是学院唯一可以边听英语广播,边打字编辑出文稿的人。只要走近听力教研室,就能听到余老师打字机的“嗒嗒声”。她不知疲倦地坐在打字机前敲击键盘,精心地作教学准备。</p> <p class="ql-block">  余玛丽老师教学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7年被总参谋部评为“总参妇女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  1985年,余老师所在的听力教研室被评为学院的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  关老师和余老师自1960年在学院教学,直到他们退休,几十年桃李无数。但遗憾的是许多照片在湖北五七干校被洪水损坏,遗失殆尽。现存的仅有70年代后他们与学生的一些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余老师与70级学生的毕业留影(上图)。1974年12月,余老师和关老师与70级师资班学生的结业留影(下图)。</p> <p class="ql-block">  1977年,余老师和关老师与74级师资班学生的毕业留影(上图)。1985年,余老师与81级学生合影(下图)。</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余玛丽老师和其他三位归侨女教授(冯翠华、徐曼华、王曰和)分别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将宝贵的青春和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国防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四位归侨女教授的事迹,于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播出,成为当时感动千家万户的先进典型。</p> <p class="ql-block">  飒爽英姿的“四朵金花”。</p> <p class="ql-block">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四位女归侨都有着强大的长寿基因,她们都年至耄耋,享受着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她们同有一颗爱国心,同享一份姐妹情。</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2月,赴约徐曼华老师家宴,庆贺徐曼华生日,四朵金花(余玛丽、冯翠华、徐曼华、王曰和)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与王曰和老师握手道别,欢送他们夫妇去北京干休所。</p> <p class="ql-block">  2017年4月,余老师和冯翠华老师及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b>(三) 倾心助学,春蕾奶奶,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余玛丽老师和关迪夫老师与海内外的亲友以家庭的名义,先后在河南嵩县、云南凤庆县、湖北秭归县、青海湟中县、四川洪县等地,援建希望小学13所,帮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p><p class="ql-block">  关老师去世后,余老师捐出丈夫的全部抚恤金和家中长期的积蓄,资助“春蕾女孩”。</p><p class="ql-block"> 2012年,有3名“春蕾女孩”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成为了“鲜艳花朵”。喜讯使余老师兴奋得彻夜难眠,当即决定再拿出5万元资助45名“春蕾女孩”。不仅如此,平时节衣缩食的余老师还在洛阳师范学院等院校捐资设立“余玛丽助学金”,先后资助了25名贫困女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说:“读书太重要了,我捐钱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去实现人生理想,回报社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用英文讲述她支持“希望小学”和“春蕾计划”的缘由(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Higher education for girls? …economically we wouldn't be able to have even considered that opportunity --and our parents, uneducated and traditionally in Chinese culture at the time (even now!) education for girls is not a priority!</p><p class="ql-block">That's my present motivation--really incubated by Sing's Hope School Project Activities --in some way to see that girls, those from poor rural families, get at least a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Springbud Program, especially for girls from rural, poor villages.</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讲述的中文翻译(部分)</p><p class="ql-block"> 女孩接受高等教育?……在经济上,我们甚至无法考虑这个机会——我们的父母,没有受过教育,而且按当时(甚至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家庭里往往让男孩上学,不会首先考虑女孩。</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目前参加“春蕾计划”的动机——实际上我是受到在美国的大哥Sing的希望学校项目的启发而产生的想法——希望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女孩,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至少能完成高中学业。</p> <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栏目报道余老师“点亮孩子们读书的希望”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河南卫视报道余玛丽老师捐助“希望小学”和“春蕾计划”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2012年盛夏,河南省女孩李丽从洛阳师范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激动地说:感谢春蕾奶奶伸出援手资助我,为我点亮了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获得资助的春蕾女孩们大学毕业后常来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给众多贫困家庭带来了改变生存状况的希望,让孩子们实现了读书的愿望,圆了“大学梦”。但是,由于她历来行事低调,从不宣扬自己的事迹,因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余老师所付出的精力和所捐献的资金。</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胸怀大爱,功德无量。她和海内外亲友们捐资助学的义举得到河南省、洛阳市政府和民间的普遍赞誉和多次表彰。</p><p class="ql-block"> 2014年河南省民政厅授予余玛丽老师全省军休系统“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2017年河南省授予余玛丽家庭为“河南省最美家庭”称号。</p><p class="ql-block">   2012年,余老师被授予洛阳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被评为洛阳市直机关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和“最美洛阳人”十佳人物之一。洛阳市妇联授予余老师“爱心妈妈”荣誉称号,并获得洛阳市涧西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b>(四 ) 同事情深,师恩难忘,友谊久长</b></p><p class="ql-block"> 余玛丽老师的高尚品德和善良宽厚的风范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同事们把她当作是最可信赖的朋友,学生们称她为“最亲爱的老师”、“人生的楷模”。学院领导、系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经常看望余老师和关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99年7月,三位院领导分别向两位老师敬酒致意。</p> <p class="ql-block">  韩副院长夫妇退休后多次专程到洛阳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秋天,英语系老领导看望余老师(上图)。2003年12月英语系老领导与60级学生看望余老师和关老师(下图)。</p> <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余老师和关老师与老同事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2000年5月,余老师和关老师应邀到上海大学讲学,他们受到在沪老同事以及59至63级学生的热情欢迎和接待。</p> <p class="ql-block">  老同事和59级学生前往上海大学宾馆看望他们。</p> <p class="ql-block">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同事和学生经常回到母校看望余老师和关老师,他们在一起时总是那么开心。</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换上新式军装的余老师和关老师与63级学生一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国庆节假期,70级学生回母校和恩师们欢聚。</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暑假,77级学生携家人前往洛阳看望恩师。</p> <p class="ql-block">  1999年7月,时隔40年,余老师和关老师教授的第一批59级学生专程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看望恩师,师生相聚甚欢。</p> <p class="ql-block">  2001年7月,81级学生回母校看望余老师等。</p> <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70级学生到洛阳看望余老师和关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59级学生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师资班59级至63级学生重返母校看望恩师。</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76级学生毕业30周年回母校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冬天,70级学生到洛阳看望余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77级学生毕业30周年回母校看望恩师。</p> <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71级学生回母校看望恩师。(上图)</p><p class="ql-block"> 2015年秋天,82级学生回母校看望余老师。他在关老师去世后的一年里,为安慰余老师,委托花店每周给余老师送鲜花,足见余老师深受学生的爱戴。(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51级、60级和63级的同事和学生到洛阳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70级学生回母校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师生相逢情谊浓,往事历历笑谈中。学生惊喜地得知余老师还保存着他们四十多年前的考试成绩单。他们也发现余老师运用汉语不仅熟练流畅,而且还能准确运用俗语、谐音、比喻等修辞手法,她将快进度班的学生称为“尖子”,并借谐音比喻成“金子”,真是用词精当,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63级学生到洛阳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冬天,56级同事和61级学生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59级、60级和70级学生到洛阳看望余老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深情地朗读51级老同事委托60级学生带来的贺卡。</p> <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来自京沪宁的51级、59级、60级和70级的同事和学生前来看望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b>(五) 人生坦然,强者长乐,阳光生活</b></p><p class="ql-block"> 余玛丽老师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她是生活的强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活到老,学到老。多年来,余老师坚持读英文报刊、看英文电视节目,对时事的了解不亚于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参观新建成的洛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95岁高龄时,提出想乘坐高铁的愿望。经常关心余老师的居委会主任讲述她在2018年陪同余老师自洛阳到郑州乘坐高铁时的情景:她一路上极为兴奋,回忆起八十年代她和关老师搭乘火车时的拥挤,感叹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真心为祖国的进步而高兴,她饶有兴趣地问起许多最新的科技发展情况。</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女儿陪同母亲在洛阳乘坐刚刚开通的地铁二号线。</p> <p class="ql-block">  家就在校园,校园就是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喜爱花卉,家中的阳台清新典雅,常年鲜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近些年因病住院几次,每次她都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以顽强的意志战胜疾病。</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余老师在女儿、外孙女的陪伴下在医院度过生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病愈后坚持康复训练,锻炼身体,享受阳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和孩子们在一起,永远年轻快乐。</p> <p class="ql-block">  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细心照料余老师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月,在兔年春节来临之际,年轻教师夫妇到医院陪伴余老师吃年夜饭,共度除夕。</p> <p class="ql-block">  大爱无疆!2018年10月,河南卫视报道余玛丽老师在2016年3月与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捐赠遗体中心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报道中说:这是一位教授的心愿,更是一位归国老人的人生坦然。</p> <p class="ql-block"><b>(六) 青松长翠,百岁华诞,共贺人瑞</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余老师迎来了百岁华诞。女儿女婿从美国赶来给母亲拜寿。领导、同事、学生、友人、邻居、干休所和居委会人员从各地赶来,他们带来或者寄来贺信、贺卡、鲜花、礼物、蛋糕,为余老师送上最美好的祝福,衷心祝愿敬爱的余玛丽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女儿和女婿祝贺母亲百岁华诞。</p> <p class="ql-block">  59级至64级的学生专程从各地赶来为余老师庆贺百岁寿辰,敬上鲜花、诗歌、蛋糕、贺礼。</p> <p class="ql-block">  60级学生带来51级老同事敬赠余玛丽老师的贺卡和围巾。</p> <p class="ql-block">  从上海专程到洛阳庆寿的59、60级师资班学生给余老师敬送贺卡,并送上永生花和陪伴它的绒毛熊。</p> <p class="ql-block"><b> 贺余玛丽老师百岁华诞</b></p><p class="ql-block"><b> 竟成(60级)</b></p><p class="ql-block">雁飞千里,眷情系,难忘故人熟地。</p><p class="ql-block">昔日弟子敬恩师,百岁寿庆叩礼。</p><p class="ql-block">三尺讲台,一副耳机,奉献半世纪。</p><p class="ql-block">呕心耕耘,换得桃李遍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生勤俭真诚,赤子丹心,淡泊名和利。</p><p class="ql-block">助人为乐扶贫弱,功德世人铭记。</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育才逾千,口碑载道立。</p><p class="ql-block">金杯高举,遥祝人瑞大禧!</p> <p class="ql-block">  余老师教授的第一批59级学生和60级、62级学生送来的贺卡和贺信。</p> <p class="ql-block">  来自上海的两位63级学生分别代表二系四班、五班,三系三班、62级师资组、63级师资组向余老师敬送贺卡,还献上63级师资组礼品,琴川永樑手书的寿字卷轴。</p> <p class="ql-block">  62级学生敬送的“寿百岁”大花篮(左图)。64级学生送上请书法家书写的“鹤寿”条幅,还有个人礼品“战国箴言印拓本”(右图)。</p> <p class="ql-block">  70级学生敬献给余老师的真空玫瑰花---“永生花”,寓意永不凋谢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  73级学生给余老师献上生日祝福。</p> <p class="ql-block">  78级学生带来画家马欣乐的长画卷印刷珍藏版敬送余老师。</p> <p class="ql-block">  80级学生(上图)、86级学生(下图)给余老师祝寿。</p> <p class="ql-block">  82级和86级学生夫妇,从上海赶到洛阳为余老师庆贺百岁寿辰,并敬送国画“花开富贵”挂于客厅。</p> <p class="ql-block">  89级学生和93级学生给余老师献上生日祝福。(上图)</p><p class="ql-block"> 2015级学生特地从成都赶到洛阳庆贺余老师百岁寿辰,并献上厨艺。在校学习期间,她和师姐经常上门,陪同聊天,帮助做饭,照顾余老师,结下深厚的情谊。(下图) </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学院59级至64级、74级和78级的学生与余老师女儿女婿共贺余玛丽老师百岁华诞。</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干休所领导、门诊部医生、居委会主任、关心照料余老师的年轻老师、朋友、学生、摄影师、家政员和余老师女儿女婿一起为余玛丽老师送上最美好的生日祝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献给尊敬的余玛丽老师</b></p><p class="ql-block"><b> 朝宜(59级)</b></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编辑这部影集,并取名为《平凡的伟大》,因为余老师出身平凡,一生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一生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在我们所有认识她和听说过她的人们的心目中,她的形象,因她的高尚品格,是那么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出身于平凡的劳动人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工作之余通过上夜校,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把一生献给了平凡的听力教学事业。她是我院唯一可以一面听英语广播,一面在打字机上打出文稿的人。我们抄写外语录音材料时,听不出来的地方,总是向余老师求教,我们抄写的听力材料,最后把关的唯有余老师。正如同学在给余老师百岁华诞的祝寿词中所写:“三尺讲台,一副耳机,耕耘半世纪”。不同于其他院校,听力对于我们学校就是战斗力。她为我院的听力教学起到了开创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院尚无外籍教师的情况下,她和关老师是我们口语训练的唯一支柱。他们的口语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还“开设”在家中,我们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喜欢课外上余老师家里去找他们练口语。甚至有些外地来的陌生人也上门求教,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不仅辅导,而且免费提供食宿。对所有来访者,即便是不速之客,只要是为了学英语,他们从不拒绝,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位来客。</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英语水平在我院屈指可数,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不做没有把握的回答,偶尔遇到没有把握的地方,她就会到总是放在茶几上的韦氏大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里去查询,直到找出有根据的答案为止。余老师每天仍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每周从院资料室借来英语报刊杂志,有时还做一些笔记。今年春她感染新冠,刚病愈出院,就阅读英语报纸,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抗疫的英语表达方式。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谦和低调。余老师的先进事迹曾被央视报导过,但她平时从不提及。每到评职称、评先进的时候,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她和争抢名利,沾小便宜永远绝缘。她从不沾公家一点便宜。她上街买菜,从校门口走回家,需20分钟,手里还拎着菜,路上经常有学校的小车经过,司机们都喜欢这位善良的老人,他们会主动地停下来,愿意捎她一程,余老师总是微笑着回答:“谢谢,不用,我行。”她的外孙和外孙女从美国来洛阳看望二老,有的学生主动提出用院里的车带孩子们出去观光游玩,余老师都坚决谢绝。</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一贯过着极其简朴平凡的生活。记得我们的电视机早就用上遥控器时,他们家还用着只能收8个台的旋钮电视机。余老师退休后,从不买新衣服,多年穿着自己在缝纫机上略加修改的旧军装。然而,她把自己的退休金的大部分,关老师的抚恤金及海外亲友寄来的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小学”和“春蕾计划”,在大江南北先后建成了13所希望小学和资助100多名贫困家庭的辍学女孩完成学业。</p><p class="ql-block"> 余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人生楷模。</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两句不成诗的句子作为结尾:</p><p class="ql-block"><b> 回看来时百年路</b></p><p class="ql-block"><b> 红梅含笑伴春风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感谢余老师的亲属和学生们提供的照片及信息 !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策划:朝宜</b></p><p class="ql-block"><b>编辑:朝宜、茂苓、宾沪、伏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