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多么熟悉的一句对待“过失”的安慰语。</p><p class="ql-block"> 如果常在河边走就有了“理所当然”的湿了鞋的由头,那肯定能受得了那份湿、那份涩才好。</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每到夏天穿凉鞋那会,如果鞋子里沾湿了水,进了沙子或者泥土,他便会特别不高兴,得想着法的把鞋子弄干,把泥清掉。脸上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十分不喜欢那种“拖泥带水”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句熟悉的安慰语,我倒是有那么点自己的看法。如果说要是真的常在河边走那肯定得是穿着适宜的鞋,也不想去往更遥远的地方才好。因为内心里早已有了湿了鞋洗洗脚的“被内涵”,那湿了鞋肯定是必然的,是情理中可以发生的。因为那种状态肯定会是心理上的放松,精神上的“舒适”,肯定便会有了行为上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话放在生活中,或许可以被苟同。然而,如果发生在工作中,那便不敢随波造次。</p><p class="ql-block"> 常在河边走,哪能那么敢于去湿鞋呢?如果你要奔赴远方,如果你还有更美好的行程,如果你的高跟鞋,你的布鞋被湿了,你还能有想要的优雅从容,还会有所谓的远方,所谓的形象可言吗?我想,那份自我的感受应该只有自己才能正确解读吧。</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如果唯有前行,“谨小慎微”还是更能护你我他安全。</p><p class="ql-block"> 很早之前,因为陪孩子读书,看到过一篇小故事。内容是说在脾气暴躁时就去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转头看看自己的“杰作”,真是非常震惊。当再将所有的钉子通通拔出来时,栅栏上留下的孔,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那份伤害是无法消除的。这也正如一次次的错误之后,或许会有所加速成长,但是终将是留下了或大或小的“伤疤”。它们或许会是留在自己的心里,更或许是印入了别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看,为何不提高自己,做好自己,不让自己轻易的“湿了鞋子”。鞋子湿了可以晾干晒干,脚不舒服了可以按摩可以缓解。而心里面不舒服了,却会落疤留痕,那得需要很长时间的慰藉才好。更何况我们所谓之的“河边”可非安慰语里的那河边呐!“木桶效应”找出短板更是反应团队实力,望自律自省,望珍惜珍重!</p> <p class="ql-block">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您。对于借用小林漫画图片予以说明并表示感恩感谢[合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