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几年前阅读了关于中国远征军的书藉、史料以后,许久了,就像惦记亲人一样,总是惦记着要到云南腾冲去实地看看中国运征军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实料,去追忆历史,凭吊英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 2023年8月16日,我与石嘴山市秦磊、秦萍、陈惠琴三位好友结伴,坐飞机到昆明再转乘高铁,于当晚就到了腾冲。连日来,天天在看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纪念园、墓园、阵地、史迪威公路等等战争史料。战争的惨烈,生存的艰难,巨大的牺牲,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痛得我浑身直打颤,完全沉浸其中,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真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伏。我要记住他们,我要写点文字警示自己,也警示后人,中国远征军,是我们永远不可忘却的记忆。因此,特做美篇,做为永久纪念。</u></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8月18日,我和同伴秦磊、秦萍、陈惠琴四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该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腾跃镇,成立于1945年7月,历史悠久。这里安葬的是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来到这里,凭吊的不仅仅是逝去的英雄,更是一段令人悲壮的历史。整个纪念馆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陈列馆、纪念塔等组成,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的将士以及抗日民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 滇西抗战纪念馆外观结构为腾冲本地特有的“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制,整个展厅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等六大板块。在纪念馆的西侧建立的有一座中国远征军的名录墙,墙上镌刻了十多万远征军抗战将士的姓名。</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纪念馆的东侧,有一座警钟,就是在警示着人们不能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安思危,警钟长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的一座“中国远征军”的雕像格外醒目,雕像里傲然挺立的三位军人分别是卫立煌、戴安澜、孙立人。这三位都是我所敬仰的抗日名将,抗日先锋,抗日英烈。因此,特费一些笔墨,将他们的抗日事迹加以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到中国远征军,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卫立煌,对于这个名字,人们只记得他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是爱国将领,在延安时期就开始亲共,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卫立煌有着极高的评价。却极少知道他还是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卫立煌曾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1941年底,蒋介石指责他与共产党关系过于密切,剥夺解除了卫立煌一切的军事权力。而到了1942年,缅甸局势日益恶化,蒋介石手中又没有能担当起重任的人,于是卫立煌再次被任命为第一路远征军的总司令。于是卫立煌在1943年11月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由于他善于调解调动各方面的关系,运筹帷幄,被称为“常胜将军”。就连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到了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之下,卫立煌才得以从香港回到大陆。良禽择木而栖,卫立煌加入共产党后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最后成为了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候,日军在国内肆虐华夏,在境外则迅速侵占东南亚,扬言要与德国会师德黑兰,瓜分世界。日军进军缅甸,而住缅英军却节节败退,使得中国大后方重要交通线滇缅公路危在旦夕。为了保卫大西南和滇缅公路,中国派出了远征军配合英军作战。孙立人、戴安澜就是第一次赴缅作战的两员虎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次入缅戴安澜所率200师就遇到一场硬仗。1942年3月19日,同古保卫战开始。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5月10日,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激战中,一梭子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但是将军并没有倒下,而是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可惜当时的缅甸正值雨季,由于连日的战斗,军队疲惫不堪,而且又进入了人烟稀少的山区,没有医疗条件进行医治,戴将军最终因为伤势恶化,于5月26日离开了人世,享年38岁。戴安澜去世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1956年将其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烈士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孙立人刚到缅甸就打了一场漂亮仗。以不足一千人的兵力和英军里应外合将日军七千人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著名的仁安羌大捷。此战,中国军队以204人的伤亡代价消灭日军几千人,孙立人一战成名。孙立人将军在远征军出兵缅甸时任第38师师长。战功赫赫,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后接任新一军军长,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是歼敌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同时也被称为“战神”。被西方军事界评论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立人、戴安澜作为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的主将,不但率部给侵略者以有力打击,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军人英勇善战的顽强作风,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声誉和尊重,重新塑造了中国军人在世界上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2年,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南亚,中国唯一连接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线危在旦夕。中国决定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滇面公路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接收了不少美制威利斯吉普车。这种车辆别看小,但小巧灵活,反应快,机动性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搭载一台6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具备四驱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高公路时速每小时80公里。由于这种吉普车在远征军中数量多,所以不只配备给军官使用,而也有的配备给作战部队,医疗部队或者侦察部队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任安羌战役。任安羌战役也叫任安羌解危。这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新编38师以一个团解救英军一个整编师,以少胜多的战例,被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3月,就在远征军200师鏖战东瓜(同古)的同时, 7000名英军正规军被日军第33师团第214联队的1000名先锋部队在缅甸任安羌包了饺子。这也是当时英军指挥官要放弃缅甸全无战意,指挥不力而造成局面,英军长官都在商量着投降,天天给远征军发电报说支撑不住了,赶快派援军来。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立即命113团,急驰仁安羌,解救在那里被日军两个联队围困的英军一个整编师(第一师)。任安羌为缅甸“油河”之意,是日军要夺取的重要目标。113团团长刘放吾接到命令时驻扎在乔克柏当,刘放吾率全团1000多健儿,迅即驰援,直抵宾河北岸。4月18日与日军接火,发生激战,迫使敌军退到宾河以南。此时孙立人师长从曼德勒赶来前线指挥战斗。4月19日113团渡过宾河并展开进攻,与敌激战,惨烈胶着,多次击退日军。但是113团阵地也三次失而复得。全团伤亡过半,已不足500人。孙立人采取虚实并举的办法破袭突击,不断消耗敌有生力量,攻占了油田区,迫使日军溃退。解救英军及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共7700余人及200台车辆。英国官兵在撤退中看着依然屹立在阵地上的中国军队,不断高呼:“中国万岁!”20日,日军增援部队第33师团全部到达,113团解围任务已经完成,遂撤离仁安羌。新38师以一个团解救英军一个整编师,以少胜多的战例,被人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8月1日,美国退役空军上尉陈纳德在美国尚未对日宣战的情况下,受中国政府委托,历尽曲折组建了有100多名飞行员和100多架飞机,在中国云南垒允成立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这支军队建立后,与当地老百姓相处十分融洽,当地老百姓因为他们的飞机头部画有“鲨鱼样式的图案”,(当时老百姓没有见过鲨鱼,误认为这是老虎。)就亲切的称呼他们为“飞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飞虎队的飞机在当时算不上是先进飞机。比起日本的零式战机,飞虎的战机显得尤为笨重。但飞虎队在首次对日空战中,却取得了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明地区在1940年后就成了我国联系盟军的重要地带。日军经常轰炸这里的交通线。就这样,飞虎队迎来了自己的首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10月20日,当10架日军飞机前来轰炸昆明巫家坝机场,接到情报的飞虎队迅速起飞,前往阻敌。据中国空军史记载:“由于飞机装备的落后,陈纳德在此次战役时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飞虎队的飞机以双编队的形态飞行,击落了日军10架轰炸机。战损比高达了1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战告捷的飞虎队,回到基地后,受到了当地百姓热烈的欢迎。许多当地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加入飞虎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纳德将军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少将、飞行员。1893年9月6日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抗战期间,陈纳德将军率领"飞虎队"与中国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期间,他指挥的第14航空队以500架飞机代价,击毁日机2600架,击沉、重创223万吨商船、44艘军舰,击毙日军6万余人,毁损日军100吨以下内河船只13000艘,摧毁桥梁573座,还协助了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的“驼峰航线”,3年共运送了70万吨物资和3万余人,第14航空队损失飞机563架,牺牲1500多人,创造了飞行运输史上的一大奇迹,他被授予中华民国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大蓝绶带。陈纳德将军和飞虎队为中国抗日做出的贡献一直被中国人铭记,2010年,我国在芷江机场为陈纳德树立了纪念铜像,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飞虎队在昆明的空战进行的还算顺利,1943年经历大大小小数十场空战后,飞虎队夺得了昆明地区的制空权。但全国抗战的形势并不乐观。国民政府开始和日军形成对耗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军前方战线吃紧,急需汽油、橡胶等军需品,而这些军需品的产地基本都在东南亚地区,想要尽快得到物资支援,就不得不启用飞机了。因此国民政府与美国商讨出“驼峰航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之一,平均4000~5000米的海拔,是当时飞虎队的飞机最大的飞行高度。拥有这样的条件的驼峰航线被美国称为“死亡航线”。但飞虎队员没有畏惧,纷纷出战这条航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初,飞行员根本看不清被浓雾覆盖的雪山,进入山区后,几乎都是在“盲飞”只能凭着感觉飞出山谷,经常撞山而亡,损失了不少飞机和飞行员。在损失了56架飞机后,飞行员掌握了驼峰航线的飞行技巧,通过对气流的判断,成功征服了驼峰航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就这样,飞行员还是不能100%飞越驼峰航线。据战后统计,“航线开启后的2年时间中,飞虎队通过驼峰航线,为中国战场紧急运输了70万吨物资,航空队损失563架飞机,1620人牺牲或失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6年8月,抗战胜利一周年后,陈纳德将军受到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9月飞虎队解散,美籍士兵全部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飞虎队队员照片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滇西战场上撒落在高黎贡山雪峰莽林中的军号战鼓、枪支、弹壳早已被风雨剥蚀得锈渍斑斑,然而那些为这片土地的和平宁静献出生命的勇士,我们应该永远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美驻印军人物群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史迪威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印军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纳德少将:美国志愿航空队队长、美军第14航空队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易斯少将:美军第10航空队队长;皮可少将:中印公路工程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纳逊少校:中印输油管铺设主管;郑洞国中将:驻印军副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立人中将:驻印军新1军军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廖耀湘中将:驻印军新6军军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远征军人物群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卫立煌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希濂中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杰中将:第十一集团军继任总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霍揆彰中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窦恩准将:美军参谋团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 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军队、美英盟军在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和中缅印国际通道的开通,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实施东西夹击和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图霸世界的阴谋。预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在亚洲战场彻底覆灭的开始。在这场具有重大国际意义和深刻历史影响的反侵略战争中,数十万中国将士、盟军参战人员、广大爱国华侨华人和云南——滇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英勇牺牲,为彻底击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历史,昭示未来。近70年前的战争烽烟虽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民族之魂、正义之志、爱国之心和英雄伟业却永远不死,成为我们今天致力振兴中华,促进人类和平的伟大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深深怀念他们,世世代代,永志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在这里安葬着滇西抗战时期在收复腾冲战斗中牺牲的3000多名中国远征军将士和19名盟军官兵,是目前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公布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园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腾冲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群、忠烈祠、甬道和墓园大门。纪念塔建在坡顶正中,四周苍松古柏间排列着3000多座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一位阵亡烈士的姓名、军衔等,他们就是当年为国捐躯的英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腾冲战场的惨烈程度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罕见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腾冲城内和日军展开了逐房逐屋的争夺,据当年亲历的老人介绍,当时腾冲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每片树叶都留下了弹孔,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腾冲收复战也是滇西战役中全歼侵略者最彻底的一次,有力地促进了滇西战场及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对粉碎日寇的封锁战略、打通国际援华运输线滇缅公路,稳定全国抗战形势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收复腾冲后,时任云贵监察使兼中央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的李根源先生积极倡导修建烈士陵园,组织了“公墓建设委员会”。烈士陵园于1945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包括山门、甬道、忠烈祠、阵亡将士墓地和倭冢几个部分。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分别题了字,李根源先生借楚辞《国殇》的精神题写了“国殇墓园”4个气骨铮然的大字,成为现在墓园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滇西抗战纪念馆,我们就到国殇墓园去祭奠抗日英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通往国殇墓园的甬道两旁或者草坪上,有许多根据真人真事,真实故事而塑造的铜雕,非常逼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草坪中央这个娃娃兵,他叫李占宏,这是1944年11月23日一名外国记者给他拍的照片。当时他才13岁,但已经在国军服役两年了,面对镜头,稚气未脱的他作微笑状,并做出了现在都时尚的动作,“点赞”!而腾冲国殇墓园里,这个雕塑就是根据这张照片制作的。李占宏现在还健在,九十二岁了,当年他跟随曾泽生部队60军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0军,参加了进军西南作战和抗美援朝。现在居住在贵州毕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雕塑是:饿死不吃军粮的小脚妇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雕塑是:腾冲农民赵永禄、赵永寿兄弟俩,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无比痛恨。滇西反攻时,日寇溃散,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国军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雕塑为“筑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雕塑为“滇女情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位傈僳族妇女,在深山里碰到一位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因一时找不到饮用水,她用自己的乳汁进行抢救,使其得以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寸性奇将军之墓,他是当时牺牲的国军高级将领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殇墓园中为寸性奇将军立的中将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埋葬在国殇墓园中的抗战烈士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谁言忠烈坟草长,但见青碑岁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岁月并没有抹去侵略者的罪孽,更不能忘记抗日军民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悲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座落在小团坡上的抗日烈士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远向中国远征军烈士跪拜谢罪的日寇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摆放着我们敬献的鲜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20日上午10时,我们四人租车来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的松山战场遗址,我们登上了95级台阶,映入眼帘是列队整齐的中国远征军雕塑方阵。这是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李春华先生捐赠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雕塑群占地8400平方米,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12种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突出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中国远征军老兵,以表达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远征军奋力抗战的深刻理解,让后辈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这宏伟的雕塑群,我们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抗战时期叫响中国大地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在这崇山峻岭之上,倒下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土地被鲜血浸透,堪称“一寸山河一寸血”。 仅仅是在这总面积才10余平方公里,激烈交战区域只有大约2平方公里的松山战场上,日军1300余兵力,依托两年时间构筑起堪称那时日军最完善的防御阵地之一,在主峰海拔达到2000米的阵地上负隅顽抗。 中国军队动用2万余人,先后发动了10次进攻,从6月4日开始,耗时95天,终于在1944年9月7号下午把松山日军的最后一股残敌消灭在横谷阵地,攻下了松山,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打通了滇西抗战的突破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著名的松山战场纪念碑巍峨壮观,直插云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世老兵方阵(雕塑时在世的老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有一场战役是打的非常惨烈的,这就是松山战役。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松山战役是日军在二战亚洲战场上的第一场被全军歼灭的战役,也是中国军队第一场成功的攻坚战。1944年5月,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后,在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的松山投入2万多兵力,历时95天,以伤亡7763人的代价,全歼据守的1300名日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战斗打响后,中国军队的重炮猛烈的向日军阵地轰击,但凶残的日军自然也不会束手就擒,他们的炮火也极其猛烈疯狂。原本布满茂密林木的松山山坡,在炮火中寸草不生。松山阵地的周围,密密麻麻地堆放着中日双方官兵的尸体,被死者的污血浸透的土壤发出阵阵腥臭和硝烟味,仿佛在哭泣和燃烧。到处是保持着临死姿态的尸体,以及被炸飞的人头、手脚、大腿。除了尸臭味,还有火药硝烟和东西被烧焦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么惨烈的战场上能活下来的人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看着雕像群中幸存在世的老兵,真是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u>将军方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u>步兵方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u>娃娃兵方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u>炮兵方阵</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u>跪射兵方阵</u></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孙立人将军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登上了96级台阶,每级名阶代表松山战役的一天。(但是资料显示松山战役持续95天,我却上了96级台阶,是我数错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娃娃兵阵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导游介绍,这些娃娃兵都是日军炸毁腾冲城,肆虐滇西后,幸存下来的孤儿,因无人抚养,部队就征招他们吃粮当兵,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最小的只有9岁。最初只是在中国远征军中做后勤工作,也被训练一些扛枪打仗的科目。上了战场就成了娃娃兵,他们在战争中锤炼,在战斗中成长,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参与松山战役的娃娃兵数量,高达7000人,有1000多名娃娃兵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远征军10.3万将士出征,后来仅有3000人,经过野人山撤退回国;其中4000名女兵出征,仅幸存回来一位,她的名字叫刘桂英,远征军老兵雕塑群里有她1:1的塑像。2005年,在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的盛典上,作为中国远征军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她获得了国家颁发给她的金质勋章,并且获得了“民族英雄”的称号。2021年去世,享年102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有关资料显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6月4日,松山战役打响。中国远征军71军新28师将松山团团包围后,接连发动4次进攻,激战近一月,远征军始终无法突破防线,即便是占领前沿阵地也多因日军反击而难以巩固。与此同时,远征军向龙陵的推进死伤巨大。随后,远征军第8军接替71军攻打松山。虽然远征军依靠飞机和炮火,对日军的松山防御工事进行轮番轰炸,但摧毁程度非常有限,战事异常惨烈。远征军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攻下黄土坡等日军阵地。前几次进攻,5个步兵团,打得仅剩1个团。6月14日,第117团从北面抵达战场,并攻击了松山北侧的黄土坡阵地未果。6月15、16日,新28师组织第82、83、117团从东、南、北三面冒雨攻击,依然进展甚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3日开始,蒋介石严令卫立煌转第8军于9月上旬克服松山,“如果违限不克,军、师、团长应以贻误戎机领罪!”在此背景下,远征军开始坑道作业,从8月3日到8月19日,子高地东侧的坑道作业持续了整整17天,数百名工兵分为两班,昼夜不息。20日,日军该阵地大半被摧毁,被远征军攻占。9月7日,远征军攻破每个据点,全歼最后负隅顽抗的日军,日军全员“玉碎”。至此,滇缅公路咽喉要地松山被中国军队收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此次松山战役,中国军人伤亡比日军大很多,但松山战役的意义是巨大的。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首次对设防坚固的日军部队达成彻底的歼灭战。最后,让我们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独立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人,他们的事迹永远激励着国人。</span></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p><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迪威公路”连接着中国、缅甸、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这条路上一些路段和桥梁损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2004年,中国出资对腾冲至缅甸密支那段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从云南腾冲到缅甸密支那200公里的路程由约8个小时缩短至约3个小时;2020年底,腾冲至猴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云南省会昆明至保山市猴桥口岸实现全程高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