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延安

可意

<p class="ql-block">  对延安的标准画面基本是来自课本。提起延安,我脑海中会立刻映像出革命圣地、宝塔山、南泥湾、窑洞、安塞腰鼓等词汇。</p><p class="ql-block"> 1992年的盛夏,我和学友跟随恩师到山西采风,在壶口瀑布游览了一天,大家临时决定到延安看一看。90年代初的延安火车站还在修建中,我们便乘坐客车去往延安。从壶口出发,道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延安。在踏上这片圣土的一刻,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八月的延安有些燥热,黄土高坡、窑洞、延河、宝塔山、头扎白毛巾的陕北老汉……,眼前的一切让我兴奋不已。延安是黄土高原,地貌以丘陵为主,为了更好的领略一下陕北风情,所以我们这次圣地之旅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感受这里的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决定用一天时间游览延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地,第二天品尝当地美食,体验民风民情,第三天去往西安。</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革命纪念地多达400多处,宝塔山、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南泥湾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 ……。我们的第一站选择了宝塔山。清晨,走过延河大铁桥,宝塔山立刻映入眼帘。宝塔山,古称丰林山,是延安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圣地的象征。山上的宝塔建于唐代,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站在塔顶,纵览延河两岸,极目远眺南泥湾,胸中油然升起无数风流人物当年的豪迈……。毕竟是革命旅游圣地,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旅游拍照项目很是火爆,游者纷纷穿上各式的红军道具服装在宝塔前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怕时间来不及,午饭过后我们匆匆赶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原中共中央驻地旧址。站在旧址前,“杨家岭的灯火”立刻浮现在了我的眼前。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正是在杨家岭那狭小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杨家岭也见证了中国革命从最艰难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最困苦走向强大的伟大历史。跨进杨家岭中央机关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中央大礼堂,礼堂依然保持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旧貌,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大幅画像及六面党旗。置身会场,眼前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遥远、那么亲切、那么庄严,当我抚摩着会场那简陋的座椅,耳边仿佛响起了领袖们抑扬顿挫的讲话声,时而隐约、时而清晰。大礼堂的对面小院,几孔散落的窑洞——这是当年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兼办公的地方。望着窑洞里简陋的生活和办公用品,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领袖们生活的艰苦,创业之艰难。站在窑洞前,我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断演绎着当年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心中不断响起雄壮激昂的号角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穿行在延河两岸,游走在一排排窑洞间,看着远处山坡上的羊群执着的吃着草,相机的快门不停地按动,饱录延安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延安的美食其实很多的,凉皮、肉夹馍、洋芋擦擦、油馍馍、荞面饸硌等等。印象最深的还是陕北凉皮,看看延安大街小巷的面皮店就知道凉皮多受欢迎了,凉皮的做法和原料有好多种,如扶风的烙面皮、汉中的魔芋凉皮、黑米凉皮、陕北的绿豆凉皮等等。听小店老板说我们吃的凉皮就是陕北绿豆凉皮,主料是绿豆粉,口感柔韧爽滑,细腻筋道。我们东北人常吃的凉皮多是关中一带的面筋凉皮,而且经过改良了。盛夏,一碗正宗的美味酸辣凉皮最能引起食欲,快三十年了,那味道至今难忘。我们到延安第一顿吃的荞面饸硌味道也不错,其实就是荞麦面条,不过劲道无比,臊子(陕北人对特色面酱的叫法)也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探访窑洞人家。窑洞,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陕北文化。延安市区的窑洞大都建在半山腰,有些快到山顶了,但都是向阳,种田、吃水都方便。同老乡聊天了解到,土窑洞很容易修建,选用胶土山坡,剖开崖面,挖进七八米,刨光窑面,墙壁粉刷或贴纸,窑洞冬暖夏凉。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家的烟筒都在上层人家的院子里。我们去了一户窑洞人家,院子宽阔,干干净净,外墙上挂着串串干红椒,猪圈鸡棚,处处浓浓的黄土风情。女主人听说我们从东北来,热情的招呼我们喝茶聊天。从山下一路走来,我们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陕北人的豪放热情、淳朴憨厚,如果问路,尤其是大爷大妈,她们会领着你一直找到为止,热情的让你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时间真的太短暂,我无法深刻的感受延安特有的深厚,我只能走马观花。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憧憬幸福的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用一曲曲信天游唱出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腰鼓舞出了自己的苦乐年华……,延安,我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