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四中六六届高中四个班同学,离校后各奔四面八方,学友之间,除同班之外,联系很少,更别说有机会见面。</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经各班几位热心並有号召力的同学张啰并串连,举办了学年四个班同学的大聚会,学友相见,久别重逢,气氛融洽,场面热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趁聚会余热,各班召集人碰头,心照不宣,都有一个共同的动议,就是建立一个学年群,便于利用现代化网络加强学友之间的联系。如建立学年同学大群,成员太多,兴趣不一,不易管理。考虑各班都有自己的群,经商议,还是以各班群主并选一名热心、有能力同学为群友,建立一个学年群主群。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四66高三学年群主群”,成员有一班苗松石和林振学;二班張占华和方玉亭;三班王庚(王明)和曲培声;四班宋庆贵和一名驻外同学,本人勉为其难被推举为群主。建这样群的好处,有利于管理,各班群主可有选择地将本群信息转发给各班群友,也可有选择地将本班微信和视频转发本群分享。</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的是,学年群主群的建立,其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疫情封闭的三年,此群成为加强各班联系的重要平台,由于信息渠道宽了,内容丰富了,各班群生活更加活跃了。这次一班丶三班和二班先后举办纪念同窗六十周年活动的照片丶视频丶诗歌丶散文以及制作的美篇相互交流丶互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特别是一班后续组织“最美的诗,最美的回忆”征文发布活动,能取得不同反响的效果,特别成功,正如三班曲培声同学所说,“没有这个群,不能引起整个高三学年同学的共鸣”。期间,每发布一个美篇,随之而来都有各班的点赞丶评论和补充,同时转发各班群分享,有了更广泛的反响。</p><p class="ql-block"> 借此机会,感谢各位群主的支持和配合,同样感谢各班群友的参与和捧场,“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平台没有虚设,起到了加强班级与班级,同学与同学的緊密联系的作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段时间一班以系列《最美的诗丶最美的回忆》,延续了纪念同窗六十周年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松石的倡议和策划,及振学的制作是分不开的,美篇一波又一波,波波起波澜,松石称得上一位让同学敬佩的好群主。振学发扬以往“老黄牛”精神,黙默奉献,施展自已的才艺,不厌其烦地制作出一期又一期的美篇,使发表的诗文锦上添花,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说到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及跨班同学的友情,在这次互动中,可谓篇篇皆是,历历在目。“我和大中的友情”,除了落笔的外,由于笔拙,还有一些“心中有笔下无”的话未能如愿表达出来。曲培声所写“怀念我的好同学隋雨生”也是跨班同学友谊的生动的一幕,真情实感,莫逆之交,读到动人处让人泪目。还有他与杨克诚丶方接安丶韩义亭丶王松林丶石丽彬等同学,都是隔班的好学友,有的至今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 我和曲培声的友情,也是多年交往形成的。二班教室和三班也是一墙之隔,我认识培声也较早,文革留校那两年由于谈得来,经常在一起,还有三班李拙丶四班倪洪滨和一班石丽彬等,思想比较一致,很谈得来,所以彼此比较合拍。那时培声给我的印象,人很随和,愿广交朋友,跟谁好象自来熟一样,很会处事,也很会做人,感觉比同龄人成熟些。后来他跟我说,之所以离校时没有被军宣队逼着上山下乡,也是他动脑筋丶想办法争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培声很健谈,当然也得是和对路子的人。记得我家搬到道里经纬三道街后,一次在原市政府门前碰到培声,热情打招呼后,便迫不及待地攀谈起来,询问工作情况,什么时间返城的,跟哪些同学还有联系等等,总之话题很多,我俩的交谈,就象“走道牵爬犁”总有捞(唠)的。培声的热情和喜交朋友的劲儿,从多次参加一班聚会就足以说明,他早己跨班融入一班成为其中一员。培声在学年群里是个活跃分子,参与感特别强,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作用。特别是这次积极回应一班的美篇,每回都能写出“针对性强,内容饱滿,词汇丰富,感情真挚”的回帖,读起来心里暖暖的,为一班开展这次征文发布活动增光添彩。 </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培声对我的回帖及在群里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这是鼓励我更加努力,让我们继续为学友做好服务工作。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9日</p> <p class="ql-block">再聚首时各班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8年——2018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