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命不能被否定,岁月深处开出花。人,总该有个好榜样!榜样为你指引方向,如同银河不落星系。10月20日上午,我们聆听了教育部“十四五”国培专家库成员、教育部首期中小学领航名师、北京师范大学“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成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张艳平老师的主题报告《守育人之初心 向变化之未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张艳平老师指出,守育人之初心,就是回归常识、幸福自己、快乐学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艳平老师引述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是教育的常态。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回到做人的常识、回到教育的常识、回到儿童的常识、回到教学的常识、回到语文的常识。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所言: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对常识的坚守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坚守对“常识”的信仰而殉难者,已是满天星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尽管如此之难,但张艳平老师依然为教育乐此不疲。张老师回顾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学体验,十几年学校中层经历,始终不懈的实践、学习、探索与创造的“艰难”历程,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她的自信和胆量,她的不因袭旧说,不追风逐浪,不人云亦云,始终从实际出发,从教育的原点和灵魂出发,在实践中思考与发现,创生出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生命的语文教学。一路走来,二十年未变的QQ签名:一生做好一件事。以父母之心教学生,以家国情怀育人才。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老师提醒我们:锚定目标,回归常识,在哪儿都可以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老师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张老师用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提醒我们“活简单,就幸福了”。人这一生,最重要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明确自我,才会找准目标,才会不断前行!成长是自己的事,正如张老师所说:“鸡蛋只有在自身内驱力的强压下从蛋壳中出来它才会成为生命,而生命在于不懈的努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张艳平老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指出“榜样让我明白做好教师自己首先要幸福”。张老师回顾了窦桂梅、于永正、王崧舟、薛法根、佐藤学等中外语文名师、教育家对自己的引导和启发。她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教室里所有的生命产生联结,让学生教会学生、让学生唤醒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灌了一桶水,而是点燃了一把火,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让自己成为幸福的老师,让学生成为幸福的学生。她指出,教育工作要穿越学科,指向人的发展,要用心与学生交流。教育哲学的核是“爱”与“智慧”,爱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张老师强调教师的一生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精神修炼。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别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观点,别让别人的看法影响你的生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好的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期许,不攀比,不介意,教师活得幸福比什么都重要。幸福就是遇见最好的自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张老师指出:教师之道在于明,名师之名在于明!向变化之未来,必须明教育、明课程、明设计,唯有如此,才能培养面向未来的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张艳平老师提出一个完整的教育是知识层面和交往层面,而且是富于爱心的交往。语文是“在读中学会读,写中才能学会写”,语文就是多读多写,在平常注重反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老师的“童”行习作教育体系告诉我们,在平常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外书,赏好习作报。习作的秘诀就藏在课外阅读中,也藏在课文中,也藏在伙伴的习作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重点阐述了“童行习作”主题思想——“教育如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习作能力阅读涵养最为重要,儿童习作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习作的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儿童与课程同行的美丽之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童行习作”语文教学主张教师要教好一本书;引导儿童诵读经典、进行海量阅读;教育学生既关注知识层面,更关注交网层面,要看到学科背后的人。教育就是两个字“榜样”,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语言、文化、思维、审美四大核心素养,还要明确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统编教材习作教学时,要分析文章怎么体现语文要素的,选点要为中心服务,怎么样选点,怎么点、面结合。还应充分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特点,聚焦阅读,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要通过阅读和儿童一起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为了更直观的让我们理解具体的实践过程,张老师以十多年前的教学实践《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例做了细致讲述:在学习一个单元时,我们要预习整个单元,注意本单元的习作是什么,所选的文章分别是什么,从题目中进行分析,如科学家、艺术家、陌生人、亲人,每讲作文,其实是在让大家明白写作的选材,而且四篇文章都是围绕单元主题“我敬佩的一个人”而展开的,但是题目却不一样,要让学生明白命题的重要性,命题可以从事情、品质、语言、食物名称入手,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每篇文章从不同的点出发去教。而且需要注意作文的主题和话题是大于题目的,作文的题目应该切入到小事件,切入点小,才能写出来、写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老师更告诫我们,写作素养、写作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机械化的“练”出来的;“读”的功夫做足,“技”便在其中;从一维到多维,以文字唤醒文字,以生命唤醒生命,让学生教会学生,成长便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合2022年4月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应用,张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要删繁就简,首先让自己感受到教育的幸福,不幸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快乐的儿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锚定课程育人的总目标,对标教学,用好教材,紧扣语文课程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蓝图中的独当之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和基础,我们不要“种了别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园”。如何让真实的语文学习在课堂发生?张老师建议老师们改“初读——精读——总结提升”的浅表学习课堂样态为“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迁移语言、运用语言”的真实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中逐步成为张口能说、落笔能写的书香少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艳平老师的报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质朴幽默的语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她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应当以育人为己任,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幸福;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读好课外书、赏好习作报;语文教师应忠于课标、有所行动、有所坚持,坚持大道至简的原则,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