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举起手来》 与冯小宁

船夫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达、潘长江、刘薇主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版</b><span style="font-size:20px;">《虎口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部让你开心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战争喜剧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举起手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怎样给电影《举起手来》定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由“小品演员”郭达、潘长江主演,冯小宁编剧执导,拍摄了中国版“虎口脱险”《举起手来》。以搞笑的艺术形式给中国电影添了一个新剧种:“战争搞笑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非要将其与法国著名的战争喜剧片《虎口脱险》并为一谈,显然《举起手来》与这部著名的“战争喜剧电影”还是有质的区别。“度娘”给这部影片的定位词是:“战争、搞笑、剧情”影片,所以也可称其为“战争搞笑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十多年前的中国娱乐界弥漫着一种“娱乐至上”的氛围,不论是相声、小品、演唱晚会和影视作品莫不如此。许多影视剧作者为了迎合一些奉行“娱乐至死”的观众口味,拍摄了许多商业味很浓且恶搞名著、历史题材的“娱乐片”。这种怪涎不经的影视作品自然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也必然遭受观众的唾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严格的说《举起手来》有娱乐的味道,但它不是“娱乐片”。据说冯小宁是看到有人说中国导演拍不出《虎口脱险》这样的“战争喜剧片”的言论很受刺激,便花了十年时间构思创作剧本,拍摄了这部让人捧腹大笑的战争喜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举起手来》电影上映后,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喜欢它的观众认为影片开创了国内战争影片的喜剧风格,紧张的故事情节中笑点不断让观众捧腹大笑。潘长江演的傻日本兵中村和郭达演的憨车把式相印成趣。两个机灵小鬼把鬼子兵耍的团团转,没牙老奶奶撒豆也成兵都成了影片中的亮点。这样一部险情环环相扣悬念不断的喜剧电影,让观众开怀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坚持严肃对待战争题材的观众,对冯小宁一改以往拍严肃正剧的风格,拍出这一样一部不合情理的搞笑影片感到惊愕。认为用这种恶搞的形式把日本鬼子塑造成小丑,丑化了敌人也贬低了自己。若把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描述成愚蠢可笑的智障,那么前人与日寇殊死拚博浴血奋斗的历史岂不让后人觉得怀疑?这种娱乐观众的影视作品,有意无意把中国军民为抵抗日寇侵略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遭受的苦难也淡化了,它纯粹为娱乐而搞笑,完全失去了教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不是说生活中不需要娱乐,也不崇尚教徒式的禁欲主义。但娱乐应该有度,譬如法国战争喜剧电影《虎口脱险》,用幽默的喜剧形式拍摄了一个残酷的战争故事,但它那些引人捧腹大笑的精彩桥段,没有夸张的把德军丑化成愚蠢之极的小丑。而是让人从这部寓教于乐的电影中,也能感受到德寇的凶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喜剧作为一个剧种由来以久,也没有严格的介定。一般指用滑稽荒诞夸张的手法讽刺时弊批判社会,或以搞笑打浑的闹剧让观众在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剧情故事中,放松心情得到乐趣。所以,把《举起手来》定位为“搞笑剧”也是可以的,但它确实是一部“战争喜剧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的《举起手来》是中国战争题材喜剧电影作品的开山之作,至于成功与否,褒贬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电影“战争喜剧片”的第一次试水,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举起手来》搞笑幽默的喜剧爆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举起手来》作为第一部国产战争题材喜剧片,导演和演员为观众送上了一部让人捧腹不止的作品。演员郭达与潘长江本是全国影视观众喜欢的笑星,加上影视界很有丑剧戏分的李明的加持,把整个片场整的笑声不断。许多经典片断看似荒唐搞笑,其实也是有根有据的,只不过用夸张的喜剧手段,使观众觉得似乎也合符情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法国电影《虎口脱险》全剧120分钟有一千多个笑点镜头。而80余分钟的电影《举起手来》,其中爆点的笑料也是举不胜举。数举目前国内喜剧题材影片,能盖过《举起手来》的基本没有。这不能不说一贯玩严肃的冯导,玩起喜剧片也是很有一套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飞机追着一列火车狂轰扫射,一个不小心跟着火车钻进遂道,在一阵剧烈的爆炸声中再钻出来时飞机还稳稳的“骑”在车厢上。鬼子飞行员慌忙从驾驶仓爬出,又被挂上了火车信号架。这看似奇巧的桥段是不是冯导向某部外国电影作品致敬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拦住飞驰的火车,三个脑残的日本兵横抱一根木头竟学“螳臂当车”,可笑的是戴着两耳扇风帽子的日本兵被撞飞落在车头上,正当他抱着烟筒庆幸逃过一劫时,又被滾烫的烟筒烫得双手冒烟哇哇乱叫。至于他是怎么从站台上飞到火车头上的,观众也不会去追问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鬼子兵被村口的地雷炸得心惊胆战,趴在地爬一步吹一步,想把地雷“吹”出来时。从五十年代过来的观众,自然会想起“战斗片”《地雷战》里的一句台词:“铁西瓜,威力大,炸得鬼子飞上天,炸得鬼子爬呀爬,爬呀爬像王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同样向老抗日战争片致敬的地方,是郭达被困砖窑,二个小红孩儿从地道里钻出救了他们的大爷。同样熟悉的砖窑,同样熟悉的地道口,这也是在向经典抗战影片《地道战》致敬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只蟋蟀爬到到三八大盖的板机上,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大公鸡啄蟋蟀竟然“叩”响了枪上的榴弹,又正巧落在日本军官的胯下。这个巧中带巧的事故让观众乐不可支,至于公鸡啄没啄到蟋蟀就不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这日本兵使用的枪榴弹确实是好武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多抗日题材小说中就有描述,我们八路军战士会在战场上尽量多檄获鬼子的武器。而这种武器怕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战斗片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刘小薇她奶奶检起一把歪把子,闭着眼睛开枪一顿乱扫,也突突突的把鬼子扫了个干干净净。可能是刚敬了佛又敬了雷公之故,子弹竟穿不透郭大爷被神明护体的铁皮炒锅,让正在为郭大爷“小弟弟”担心的观众会心大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观众为刘小薇她奶奶无师自通学会开枪而高兴时,不想她再检起“王八盒子”又是闭着眼睛开枪,睁眼一看日本鬼子正在跳街舞;她跑到在阵地上刚知道怎么瞄准目标时,被日本鬼子射来的子弹震掉了手上的步枪,这枪还自动射杀了鬼子的机枪手,谁敢说“神枪手”未必不是这样炼成的?有人评说这也是向抗日战场上浴血抗战的女兵致敬,这怕是见仁见智的看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作为主演的郭达和潘长江在本片中更是风光无限。潘长江与有“郭达·斯坦森”名号的郭达,都是全国观众最喜欢的著名小品喜剧演员,俩人也是国家一级演员。《举起手来》影片大获成功,也得益他们搞笑逗乐的精彩演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倔强的“郭爷”与一条倔强的驴,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经典的桥段、而郭达的台词堪称经典,他那灰谐幽默的太行小调更让人很是品味。而当他面对佛头“复活”吓得低头谢罪,连忙坦白交待:“十八岁时摸过二寡妇的奶子”。当他与刘薇在雷公山目赌鬼子兵被雷劈死时,想起刚刚进雷公庙上了香,为雷公显灵不打好人而沾沾自喜。当他“指驴骂奸”时,让汉奸(李明饰)挑不出毛病也奈何不了“郭爷”。当可憨可爱的“郭爷”在戏台上给鬼子唱大戏,拿着个手雷甩出去不响等等动作的设计,没让观众停下过笑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兵中村“傻人有傻福”,生着一双罗锅腿,被石碾子跟着砸,被大黄牛追着斗,总是囧运连连大难不死;在全队日本兵和汉奸被歼灭后,唯有他糊里糊涂毫发无损的走出了村口。当山中回响着一声声“举起手来”时,中村盘着罗锅腿,举起双手一摇一晃的,迎着晚风向山野走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锅腿日本兵中村走向了何处,他的命运如何?冯小宁没有作交待。七年之后,观众们又从《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中见到了这个“傻”得可笑的日本矮子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电影《举起手来》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兵中村,走向了何方?冯导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半个世纪”的疑问。人们这才想起影片开头,日本兵中村的孙子来到中国,虔诚的代表他爷爷向被日寇残杀的中国人民谢罪,这也是有事实依据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战败后,有许多当年被日本军国主义恶魔裹胁侵略中国的日本兵,面对他们犯下的罪行作了深深的反省。许多人成了反战人士,在修复中日关系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他们是值得中国人民尊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电影除了娱乐性,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性。冯小宁的《举起手来》就是集这三者于一体的战争喜剧片,它用喜剧的形式把残酷的战争展现在人们眼前。真正用心观看过《举起手来》这部影片的观众,自会对它有自己的评判。至于对影片的褒与贬,那是电影观众的评论权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试评冯小宁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与冯小宁导演的同一年代人,我很欣赏他所编导的战争故事片。譬如:《红河谷》《黄河绝恋》《嗄达梅林》《战争子午线》等影片,都是非常优秀的影片,也是中国观众非常喜欢的电影。尤其是90年代初拍摄的电影《战争子午线》,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观众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反应,应该说是中国电影一块小小的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文革的结束,从80年代开始,中国文艺迎来了一个鼎盛的复苏时期。然而,中国电影似乎迷失了方向,并未出现多少让观众认可的精品力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0年代的国产电影一时无法突破旧的艺术形式,观众也看厌了“高、大、全”英雄不死模式的影片,即使是一九八三年出品的《火烧圆明园》这样场面宏大的历史巨片,也难主导电影潮流。倒是港产电影的大量涌入,占据了国内所有银幕。《三笑》《至爱亲朋》等港产娱乐片、生活片、古仔片,一时最受观众追捧。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更是成为商业功夫片占据国内银幕的开端。这个时期国内各地电影制片厂也纷纷效尤一窝蜂的大拍武术片,《神秘的大佛》《自古英雄出少林》等等国产武术片蜂涌而上,莫不以千片一面的形式充斥着银幕和荧屏。而过去很受观众喜欢的艺术片和战争片(旧称战斗片)也很少有导演去涉足了,甚至有些著名的导演也转向了“伤痕文学”等作品的拍摄,很少去碰战争题材的影片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1990年青年导演冯小宁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战争子午线》,才重新竖立了中国电影重新回归“英雄时代”的标杆。自此国内各电影制片厂又开始拍摄艺术片、历史题材剧和战争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大批反映国内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上映,成为九十年代电影的主流。比如《长征》《秋收起义》《大决战》等革命历史题材大片,《红嫂》《红樱桃》《红色恋人》等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国电影观众也重新审视“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影片,弘扬中华民族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影视剧重新进入观众视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作为中国大陆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之一,其导演风格和创作与其同时代其他导演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从他拍摄的影视剧作品中,明显感觉到他不是那种搞虚无主义、恶搞历史(剧)的导演。他的导演风格独具一帜,他所导演的作品大多是现实主义的题材。其代表作很多,为广大观众熟悉和最喜爱的有《红河谷》《嗄达梅林》等影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集编剧、导演、摄影、制片、特技、剪辑一身,可以说是第五代导演群中最杰出的导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的执导风格大多是现实主义题材,但他执导的科幻片《大气层消失》(儿童题材)和《超强台风》也是不俗之作。而冯导的作品多是自己编创,且能沉下心来创作很有力度的影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冯小宁是一个很扎实的导演,他的每部作品都是扎扎实实的精品力作。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战争子午线》,而后推出的《红河谷》《黄河绝恋》《嗄达梅林》等战争片,莫不是创意深远、场面壮观。这些战争片充满着悲壮色彩,却又以制作精良让瑰丽的风光景色很自然的融入作品之作。这种不同于前人和与他同时期任何一个导演的摄影手法,让观众在被他的电影故事感动时,也为冯小宁独特的蒙太奇技巧所折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用一句评来评冯小宁: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旗帜性人物,他导演的《战争子子线》是中国电影回归“英雄时代”的划分线;他呕心沥血拍摄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影片”;他拍摄的《超强台风》是第一部国产科技幻想灾难片;这样不俗的成就,也许只有冯小宁才配拥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期待冯小宁新作不断推出,也希望冯小宁在中国电影路上走的更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7/25小修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阅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