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朋友圈中小视频《知青的小屋》,亲身经历者表达的真挚情感引人共鸣,感人至深,不知不觉中也勾起了我的知青小屋回忆。</p><p class="ql-block">1974年3月,我们一行5名安庆知青,下乡插队来到了大别山区岳西县天堂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乡当年公社便为我们建起了知青小屋,因为是县安置知青示范点,所以小屋建造相对算是有颜值有档次了,虽然也是土砖砌成,但有别于当地传统高大的土屋,为农村平房带院子的户型设计。</p><p class="ql-block">小屋一进门,左右各一间为住房,中间堂屋,左侧连着厨房及储藏室,厨房后面是小院。平房青瓦坡顶,里外墙面刷白,院子外墙上涂刷着“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的红色醒目标语。落成后的知青小屋,青瓦白墙,外观干净整洁,坐落在生产队晒稻场边上,简朴而具有年代特色,在当时山里一众土屋中,显得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过,小屋远看虽亮眼,屋内却十分简陋,房间空空荡荡,除了床上,连坐的地方也没有,窗户上也是空的,没有玻璃,只能找些报纸糊上挡风。在这里,除了个人的铺盖行李,几张床一张桌子一盏煤油灯,加上厨房里灶、水缸及公社专项配置的几件干活农具,就是我们知青小组最初的全部家当了,也是当时的贫困山村,所能为我们提供的最好条件了。尽管如此,小屋依然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让刚踏出校门懵懂无知的我们,在这里学会了洗衣做饭,学会了自立、自强,承受了艰苦磨练,懂得了如何去面对人生,也陪伴着我在艰辛、欢乐和期盼的日子里度过了三年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三年后,随着国家知青政策调整,大家陆续地上调回城,离开了知青点 ,我也去了外地工作。此后,为生计、家庭和工作调动忙碌着,也没顾得上回知青点看看。</p><p class="ql-block">2013年初春,我去岳西探望亲戚,开车路过当年下放的村子附近,意外得知这条后期修建的山路,距村子知青点仅几百米远,可惜的是山坡陡峭,这个方向也无路直达,只能路边停车远眺,隔沟相望。一晃过去几十年了,当地早已今非昔比,村民住房变化也很大,一栋栋明亮整洁砖瓦房代替了土屋,但乡村山水地形依旧,让人感到熟悉亲切,只是村头那片平坦的稻场上,青瓦白墙的知青小屋却不见了踪影。一瞬间,兴奋、期待的心情变得有些失落和迷茫了。路过的老乡告诉我知青屋拆了并不久,老屋要塌吧,这么些年了。他猜测着,说具体原因也不太清楚。</p><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上,思绪万千。曾经熟悉的乡亲身影和插队往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脑海里一幕幕浮现</span>,记忆中村里那古朴的土屋和知青小屋的画面也在眼前回放。苦涩又温馨,内心很久不能平静<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感慨知青小屋已近四十载,见证了风雨岁月和年代变迁,于我承载着挥之不去的知青回忆,但如今,这一切都只能保留在记忆中了。</p> <p class="ql-block">激情燃烧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响应号召,掀起上山下乡热潮</p> <p class="ql-block">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知青岁月,一支难以忘怀的歌</p> <p class="ql-block">说明:以上图片来自互联网。为弥补未曾留下插队生活和知青小屋影像的缺憾,特选择几张网络图片回味当年历史场面,以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