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悟心经观自在(三)

雅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学悟心经观自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文/祥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span></p> 聆听音频(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阐释空中无五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经文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span></p><p class="ql-block"> 【学悟四】经文大意:所以,入法界(本心)以后,心中自然无色蕴,也无受想行识这四蕴。也就是说,心不依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依赖“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不依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入法界以后,就会知道本来就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可灭;乃至没有生老病死一说,也没有生死可了。入法界以后,就会知道本来也没有什么“苦集灭道”。入法界以后,也就不会认为那一刻的我有所智,或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心经》一开始,菩萨首先告诉我们五蕴皆空,然后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了说明,又以“诸法空相”再补充说明,都是为了让我们真正能够领会到“五蕴皆空”的法义。</p><p class="ql-block"> 既然五蕴为空,那么反过来说空无五蕴,对不对呢?显然说不通。因为空不是顽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好比天空,虽然是空,但总会云卷云舒,所以云天一体,云就是天,天就是云。五蕴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心观照出的影像,所以入心即是空相,此谓“当体即空”(体,本体,指本心)。</p><p class="ql-block"> 既然五蕴“当体即空”,那么五蕴对本心会有什么影响呢?若你对五蕴皆空有深刻领会,一定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心中出现的一切都不会影响到你。所以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但心中无五蕴,亦不受五蕴的干扰,任它云卷云舒,我皆去留无意。若是如此,不但破了“我执”,而且破了“法执”,便是证得大境界。五蕴包罗万象,包括六根、六尘、六识、无明、苦集灭道等。</p><p class="ql-block"> 1.先破六根、六尘、六识</p><p class="ql-block">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一共十八界,经文中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正是指此十八界。只不过经文出于精炼考虑,将其中的十六界在此处省略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写成“无眼界,无耳界......无色界,无声界......乃至无身识界,无意识界”。当我们时刻能觉知到自己有一个像虚空一样的本心的时侯,不但六根干扰不到我们,并且六尘也干扰不了我们,而且这十八界的一切法相都干扰不了我们。破了六根、六尘、六识即是破了“我执”。</p><p class="ql-block"> 2.再破无明所谓无明,就是不了解宇宙的真相,认为宇宙的一切均是真实的。无明就是无始以来,灵魂深处沉淀下来的愚昧之识。无明是长沉苦海、生死轮回的根本所在,但世人众生难以觉知,以此为真,故曰无明。当年,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建精舍的时候,在地面上看到一窝蚂蚁,佛陀看到之后就笑了。弟子们问佛为什么笑?佛说:这一窝蚂蚁经历七尊佛成佛了,他们还没有离开蚂蚁身。七尊佛成佛就是要经历百千万劫,可这些生灵还没有脱离蚂蚁身,可谓无明之极。就拿人来说,世人常把人生当真,把身心当真。有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假的,我才是真的。有这种见地者在人群中也实属难得,但仍是愚痴之人。还有人高推圣境,觉得修行犹如东方夜谈,高不可攀,只想着本本分分苟活一世就行了。但是,他一个人本本分分在路上开车,他敢保证人人都在本本分分开车吗?他敢保证不会遭受意外吗?一旦出现意外,他一念瞋恨的当下,他一定种下业因。若是还有再来,未来的一切境况还能好于现在吗?所以,人生在世,如逆水行舟,不修则堕;越堕越迷,永无出期。可见,“无明”历经百千万劫,已根深蒂固,深入灵魂,很难破灭。所以,生命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无明”至“老死”的生命轮回。</p><p class="ql-block"> 那么,“无明”至“老死”的生命轮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轮回叫做“十二因缘法”,从“无明”开始到“老死”结束为一个轮回,具体为:(1)无明(不明世界的真相)→(2)行(以不明而指导一切行为)→(3)识(此识随业投胎)→(4)名色(胎相初成)→(5)六入(胎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备)→(6)触(出胎后六根接触六尘)→(7)受(成人有了苦乐之受)→(8)爱(心生贪著)→(9)取(有了取舍)→(10)有(有执着和烦恼,业力产生)→(11)生(业因已成,必在来世受报)→(12)老死(诸根衰败,身坏命终)。</p><p class="ql-block"> 破“十二因缘”,归根结底就是破生死。但最好从头破起,破了“无明”这个首要环节,其它十一个环节便不攻自破。所以说破“无明”,就是破生死。</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破这个“无明”?其实,“无明”本身还是五蕴之“识”,还是六尘缘影,本质还是个空啊!只不过它相对许多“识”来说更顽固、更隐匿,所以许多学佛修道之人虽勤修不辍,但烦恼亦然,原因就在于此。禅宗六祖就此告诉我们:佛性虽坚,但烦恼能乱;烦恼虽坚,但般若智可破。只要入本心去“观”,就会知道“无明”无源可查,无根可寻,根本就没有“无明”这一回事。当年佛陀快要涅磐的时候,仍不放心佛弟子被这个“无明”困扰,于是对菩萨们说:我今天入三昧,我要去找一个叫“无明”的东西。结果佛陀刹那间出了三昧,便跟所有的菩萨讲:本来我要找“无明”,本来没有一个“无明”可找,“无明”找不得!佛陀临终之际,心心念念还是他的众弟子们,争分夺秒再为大家开示一次。既然释尊已经亲口告诉我们了本无“无明”,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这个“无明”呢?既然本来没有一个“无明”,那么也就没有一个“无明”可灭尽,所以菩萨在经文中告诉我们:“无无明,亦无无明尽。”</p><p class="ql-block"> “无明”既破,那么“十二因缘法”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悉数尽破;“无明”既无,生死亦无;生死既无,何来轮回?既然本来没有一个“生死轮回”,那么也就没有一个“生死轮回”可灭尽,所以菩萨紧接着又告诉我们:“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不但破了“我执”,而且破了“法执”。何谓“我执”?四大假合为我身,六尘缘影为我心,以为身心就是我。何谓“法执”?认为轮回是存在的,生命是痛苦的,借助佛法可以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有如此这般境界者,一定是人中翘楚,可成就罗汉。所以罗汉还有法执,认为自己有生死轮回,被十二因缘法所束缚,需要破除此法。但是,《金刚经》讲,你修到最后把这个法也要舍弃才对,“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放下此法,就不会真正觉悟;不放下罗汉,就不会成就菩萨。只有破了“无明”,才能把这“法执”十二因缘全部放下,从圆觉顿悟而成大菩萨。</p><p class="ql-block"> 3.再来灭苦“</p><p class="ql-block"> 苦集灭道”就是佛陀最初所传的“四圣谛法”,与“十二因缘法”一样,都是有为之法,都是罗汉的境界,都是为了超越生死,离苦得乐。</p><p class="ql-block"> “苦集灭道”中的这个“苦”,是指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苦。所谓“集”,指“苦”是聚集来的。无明产生了烦恼,烦恼令人痛苦。所谓“灭”,就是解脱之道。所谓“道”,便是学法修行而灭苦。“苦集”在前,苦是果,集是因。“灭道”在后,灭是果,道是因。在此我们不难看出,“无明”产生了“苦”,“无明”是一切“苦”的根源。所以,执著“十二因缘法”是法执,而执著“四圣谛法”也是法执。</p><p class="ql-block"> 佛陀成佛以后,第一个度化的便是他的启蒙老师㤭陈如尊者。佛陀以“四圣谛法”开导他的老师。佛一说“苦”:苦无可避免,如影随形。二说“集”: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厌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三说“灭”:解脱之道,在于一心不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四说“道”:有一道路,去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罗汉?认为有一个“十二因缘”法可悟,一直执著有生死轮回,要了脱生死;认为有一个“四圣谛”法可修,一直执著于人生之苦,要离苦得乐。此二者皆为法执,皆有为之法,皆为小乘罗汉。罗汉又分二乘,“四圣谛”法是听佛所说名为“声闻”乘,“十二因缘”法是自己体悟名为“缘觉”乘。</p><p class="ql-block"> 那么,何为大乘?大乘就是菩萨乘,佛乘。大乘即是上乘,是无为之法,是入本心的般若之法,对此境界来说,没有苦,亦没有乐,一切都是幻相。离苦得乐、了脱生死不是修来的,是觉知来的。所以,对菩萨界来说,不但“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而且“无苦集灭道”。</p><p class="ql-block"> 4.无智亦无得</p><p class="ql-block"> 前面破了六根、六尘、六识即“我空”,又破了“无明”即“法空”。这还不够,因为还执著自己有一个空性,即真如本性和“般若智慧”。对菩萨乘来说,既然没有这个“无明”可灭,也就没有那个所谓的“智慧”可生。同理,既然无“苦”可离,也就无“乐”可得,故无智亦无德。也就是说,所谓的“般若智慧”原本具足,所谓的“得道”原本具得。所以,“无智亦无得”谓之“破空”,也叫“空也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大成就者能够“无智亦无得”呢?《金刚经》告诉我们,对阿罗汉而言,“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阿罗汉这么想:我得道阿罗汉果,那就是执著着我、人、众生和寿者。对菩萨而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菩萨对自己的功德,不会去执著和贪想,所以说菩萨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德。对佛而言,“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没有丝毫想法,我得到了无上的三藐三菩提。若佛菩萨认为他有功德,那他一定不是佛菩萨。</p><p class="ql-block"> 佛法即是心法,心法在于悟空。不仅佛法如此,道法亦复如此。《太上清净经》中亦有表述。比如:“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句话,表示无“四大假合”之身,亦无“六尘缘影”之心,即是“我空”;紧接着“三者既悟,惟见于空”,就表示宇宙的真相一切皆是空相,即是“法空”。最后“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告诉我们空性的智慧和佛性也不能有,使心性真正达到寂灭清净的状态,连空也要空,“空空”如也。</p><p class="ql-block"> 道家性命双修告诉我们,修身炼己一定要先悟通道,“就是说你本人能不能按老子教导的道道道去悟道。悟就是意念。这个意念对每一个修炼者都是从‘悟’开始到‘无’结束,这就叫修炼。”所以说,佛道各有门,归元无二路(注:元,表示本心)。佛家讲空,道家讲无。惟有悟空,才是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