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远观天桥百货商场(地铁八号线到天桥真方便)</p> <p class="ql-block">1997年留下的遗憾,今天补上。天坛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大门</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区域位于天坛内坛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为蓝琉璃瓦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盛金宝顶,殿高38米。</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与圜丘坛不同,这里的建筑都是象征"年"的数字,寓意一年一度的丰收,中殿有四根"龙井柱",代表四季。</p> <p class="ql-block">中间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寓意12个时辰,内外24根檐柱,分别代表24个节气,三根柱子加起来是28个,象征星期八二十八星宿,殿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零三十天,顶部中央的雷公柱象征天帝"一统天下",十分神奇有趣。</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门殿</p> <p class="ql-block">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圜丘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寓示着这里为天下之中、大地之中、中原之中、中州之中、五行之中,也始祖山又素有"中天一柱立中原"之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天心石又寓意"四面归宗,八方来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族的民族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是一块非常神奇的石头,有着特殊的声学效应。人站在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这是由于天心石本身的结构和材质造成的,使得声波可以被反复地反射和放大,产生出极佳的音响效果。</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p> <p class="ql-block">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p> <p class="ql-block">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 <p class="ql-block">斋宫外围</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宫殿古树更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天是10月19日下午,下一站南锣鼓巷。</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长787米,宽8米。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p> <p class="ql-block">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其实和“锣鼓”没什么关系,是因这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中间高,两头低,犹如一个驼背的罗锅,所以叫做“锣锅巷”。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在南锣鼓巷中段有一个“水准点”石碑,此碑为民国初立,为北京内城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2006年开始,北京东城区政府更是斥巨资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使这条百年来幽静的老巷彻底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如今胡同中的人不在了,宅院也不见了,京腔京韵更是听不到了,其特有的京味儿越来越淡。几乎所有名宅大院也被稀奇古怪、不中不洋的店铺招牌所包裹。发展到今天,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复制出来的商品—小吃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就是年轻的打卡网红地,我看见就杂酱面在排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