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传奇

云亮

<p class="ql-block">石门坎- 是一乌蒙山腹地的苗族村寨,位于边远偏僻的贵州省威宁县。威宁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2020国家确定的新阶段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有说威宁是贵州的“西藏”,石门坎则是威宁的“西藏”,以形容石门坎的边远落后,交通不便。</p><p class="ql-block">当地方志:石门坎海拔约2600米,冬季冰凌蔽天,雪厚尺许,山高雾浓,终日不散。作为贵州最偏远,条件最差,发展最滞后,贫困程度最深,位居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首的石门乡,1989年地区调查的结果:儿童失学率88%,文盲80%,贫困接受救济家庭达98%……。</p><p class="ql-block">谁曾想如此闭塞贫脊之地,西南山区边陲小镇, 一百多年前,上世纪初曾是当时现代教育之高地,以及苗族文化传播和农耕技术推广的中心。一度成为中国西南最为先进文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个双语男女同校;</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个苗民西医院;</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p><p class="ql-block">创造了苗族文字,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苗山的第一个足球场/游泳池</p><p class="ql-block">国际通邮的邮局……</p><p class="ql-block">这一切眥发生在上世纪初(1905年开始),这个边远贫穷落后的苗族山寨。</p> <p class="ql-block">近一个世纪后,这片土地当年短期内发生,奇迹般的变幻发展及其故事,引起不少社会学家关注,也让每一个听到人都会油然起敬。</p><p class="ql-block">1985年,胡锦涛来贵州任省委书记。到贵州的第二天,在接见省政府处级以上干部的见面会中,他娓娓谈起了石门坎和相关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故事。贵州毕节地区地方志上,胡锦涛当时的一段讲话:“公元1904年,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来到了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一个名叫石门坎的小村,那是一个非常贫穷、荒凉的地方,他前往贫穷落后的贵州大山里,以贵州石门坎为基地,将现代文明植入当时社会最低层的苗族文化中”。“柏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p> <p class="ql-block">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原先在伦敦邮政银行做会计。受苏格兰探险家/传教士 David Livingstone (维多利亚瀑布和马维拉湖的发现者,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传扬基督教)在非洲传教传奇故事的影响,决心献身到中国宣教。</p> <p class="ql-block">1887年至1903年冬的十五年间柏格理作为第一个踏上凉山土地的西方人,布道于乌蒙山地区,在这个当时尚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交错的社会中传播基督教,他学土话,带假辫子,穿土著服装,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友善的态度获得了一些凉山彝族上层人的信任。</p><p class="ql-block">1888年柏格理到昭通传教,除布道外,他认为妇女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创办了女子学校,和兴办妇女读圣经班和女子读书班夜校。时逢维新变法,柏格理又将夜校改成中西学堂,开授中国文学、地理、算术、卫生等。他与英籍护士的妻子海孝贞一道创建“天足会”,提倡放小脚,并劝阻别人吸食鸦片。但以城市为中心的传教,受汉族文化和儒家理念的影响,以至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信教者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1904年四位苗人专程到昭通找高鼻子蓝眼球的传教士,只因这四位苗人山间猎到一只野猪,却被彝族人讹去。争诉无门,不知如何举措的苗人在贵州安顺的传教士党居仁帮助下,一纸诉状官司赢回猎物。庆幸之余深感识字教育之重要,恳请党居仁到他们家乡帮助授学。教士党居仁解释其教区在安顺,逐推荐苗人去找距石门坎最近昭通教区的柏格理。</p><p class="ql-block">苗人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族群,受当地彝族土司的统治,没有文化而且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柏格理热情地接待了这几位想跟他学文化的苗人,并向他们传讲福音。此后,人越来越多,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有时竟至上千人来访。因为那一年是龙年,所以苗族基督徒称那年为“龙年得道”。</p><p class="ql-block">那是1904年,柏格理已经40岁了,他从22岁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教生活了18年,对中国文化、民族心理都有着深刻了解、认识。柏格理从昭通来到了石门坎、发现这里才是传教最有前景的地方,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老百姓越是纯朴,易于塑造与启发。</p> <p class="ql-block">石门旁,记载当年史料的碑文。</p><p class="ql-block">石门坎原是个荒地僻壤之处,过去很少为人所注意。有一条古道直通昭通,旧时人扶背负,牛马装驮,经岁络绎于途。石门坎实际面积不大,居民都是苗族,也是苗族一个分支--花苗,俗称大花苗,据称为中国远古时代很有名的蚩尤的后代。蚩尤本是个英勇善战之人,但被黄帝一路追到了楚国,追到云贵的大山里,蚩尤和其军队的后代就是今天的苗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修的石阶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未国家宗教政策放宽,石门坎开始恢复教堂。这是本世纪初期重新修的教堂,刚完工不久时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当时正在新建的教堂。可见石门坎周边地貌,背景远处是巍峨的大山。</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教堂。</p><p class="ql-block">柏格理到石门坎勘察地形,向当地彝族土司安荣之索地办学,饮酒之间说明只需购置“一张牛皮”之地,安土司以为微不足道,即作赠送之允。不想柏格理竞将一张牛皮割为细皮条线,围地丈量,竟然得到土地80余亩。安土司也只好一笑置之,兑其承诺,并允许在石门坎修建教堂和学校。</p><p class="ql-block">当地苗人非常感谢伯格里的到来,故对其呼吁信徒为教堂建设,每家捐资10个铜钱的请求十分热情。短期内便筹得善款,约5英镑,修建了一简易房子,故称五镑房,是教堂也是学校,也是柏格里的住所和办公地。</p><p class="ql-block">苗人不同汉族,没有文化对外族文化相对也就少抵触,容易认同。教堂刚建好,就有5000多人受洗。周日晚上祈祷,热闹非凡,常有1000-1500,甚更多之众挤进教堂。其时石门坎及周边地区的苗族信众以“数以万计”来形容。</p><p class="ql-block">西门坎小教堂还是滇黔川边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这所最初只有初小班学校,逐步发展扩大1912年时已发展为有初级,高级班,命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其后柏格理还从英国筹款,在学校后面建造了宿舍,礼堂,游泳池,运动场等,这些当地人完全陌生的新鲜事物。随教会的迅速扩展,学校数量也不断增加。仅至1920年,循道公会在黔西北,滇东北就有隶属石门坎光华小学的教会小学34所,各分校的教科书购置,课程,毕业统考均由石门坎光华小学统一办理,形成以石门坎为中心的光华教育体系。这一切与柏格理传教的同时,力主输入西方科学,兴办教育和改良社会的理念相关。因其的影响,乌蒙山区的社会风气,开始崇尚教育,崇尚文化,崇尚知识。</p> <p class="ql-block">伯格理故居遗址 “房屋分为三间,隔墙由黄泥筑成,...虽然付出了冒各种风险的沉重代价,但要我说曾经在何处存在着天国精神,那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耶稣与我们同在,他就坐在桌子旁边同我们一起掰碎面包。”——伯格理《苗族纪实》</p> <p class="ql-block">石房子(牧师楼)- 1938年修建的传教士们宿舍楼,因墙体用石条砌成而得名。八十余年之后,石墙木柱顶瓦仍工工整整。</p><p class="ql-block">49年之后,作为当地最好的建筑,曾连年做为当地区,乡,公社政府的办公用址。</p> <p class="ql-block">石房子的说明。</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传教士高志华回英归来后开始扩建校舍,土匪闻讯高带回筹到的钱款,故来抢劫,高为让女学生先逃,自已落单后跳楼,腿摔断后,被土匪杀害。</p> <p class="ql-block">住宿楼后置的外楼梯。</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教舍(1)</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住民的介绍,当年的苗民生活极其困苦,格柏理一身粗布苗装和草鞋,与苗人同吃住,为人谦和,十分尊重苗人。他不仅被苗人视做老师,还被苗民视为最可信赖的,苦恼时可倾诉的贴心人。在当地兴建教堂,学校和医院的同时,也注重当地民生。为当地苗人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并引导当地苗民做饭改原始的火塘为省材干净的土灶,帮助改造手工纺织机以提高工效等。</p><p class="ql-block">苗人没有文字,传承都是依靠口口相传。对于当地花苗,想短期内学会阅读和书写汉语的希望极为渺茫。柏格理便与汉苗教徒一起研究,受苗族传统服装上的花纹的启示,将之与拉丁字母结合创立了简单易学的苗文。这个文字后被联合国称之为“柏格理苗文”(坡拉文,Pollard - 柏格理之英文姓)”,或称“大花苗文“。柏格理应用该苗文编制了《苗文基础》,《苗文原始读本》等书作为教材,让学生在学会苗文读写后,又开始学习汉语。其后在学校中实行了苗语,汉语,英语三语教学。</p><p class="ql-block">柏格理还将圣经译成苗文,意在促进推动基督教在苗人中的传播。然而当年苗文圣经译出后,在中国,甚去到上海也找不到一个工厂可制版印刷,最后辗转在日夲横滨完成了苗文圣经制版印刷。至今石门坎教堂中,所用的圣经仍是柏格理当年的译本。</p> <p class="ql-block">当年教舍(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舍均沿山坡由上往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当年师生宿舍楼</p><p class="ql-block">经过五六年的培养之后,石门坎光华小学有了自己的毕业生。为继续让有造之材能够有机会深造,1911年柏格理挑选数名汉语较好学生去北京清华学校,其后几年又分别选派数人到成都华西中学求学。其中的学生吴性纯后进入华西医科大学,1926年毕业后回到石门坎医院工作,这是石门坎第1个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苗族学生。</p><p class="ql-block">1943年石门坎中学成立,开设国文,数理化,历史,地理和英语等一系列现代化正杨学校所设的一系列课程。石门坎小学和中学是当年教会西南教区苗族学校教育的中心,石门坎光华教育体系也有力的带动了周边新式教育的发展。1949时,光华小学苗族毕业生有数千之众,石门坎中学和其他中学毕业的有数百人。由这些学校升入大学的学生有30多人,其中还有2人获博士学位。当年苗族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远远超过当地包括汉族在内的其它民族。它的整体水平也远高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柏格理在石门坎奇迹创造之初生活工作了11年,他的继任者及石门坎培养的学生们继续了石门坎的辉煌。最出名的一位是朱焕章,品学兼优,教会资助他去成都华西大学读书,毕业时是典礼嘉华的发言人,才华横溢的演讲引起了台下蒋介石的注意,邀他到总统行辕工作,被其婉拒。他说:我的老师柏格理告诉我们苗人受到高等教育后,都要回到石门坎为苗族人服务。蒋夫妇被其不慕权贵的行为感动,送给他许多性畜和农作物良种带回。1946年朱焕章当选“国大”代表到南京开会,蒋再次召见他,并希望他出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长,他再次婉拒。朱焕章在石门坎开办了第一所中校,并任校长,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苗族青年。其编写的《西南边区平民千字课》和《滇黔苗民阅读课本》对该地区教育推广普及影响极大。</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医院。</p><p class="ql-block">柏格理之前在云南昭通传教时,就开始用简单的西医卫生知识给人看病发药,数起成功的救治,让当地人传为能治百病的“牧师医生”。加之他的妻子英籍护士海孝贞(艾玛)是南丁格尔的学生,也是他的有力帮手。到苗族地区传教之后,治病更成为他联系教徒的手段。开始阶段,每当礼拜结束之后,他所住的“五镑教堂小屋”就成了药房,川流不息的人们前来求医问药。他的妻子通常把药粉包成纸包,液体药物则倒进半个鸡蛋壳内提供给病人。</p><p class="ql-block">柏格理后来在石门坎创建的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也是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除治病外柏格理甚至为推广介绍当地人接种牛痘,石门坎率先成为乌蒙山区接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27年石门坎学校曾经的学生医学博士吴性纯毕业后,回到石门坎担任该医院的院长。</p><p class="ql-block">49后该地曾经为当地县医院,后为区医院。</p><p class="ql-block">如今废弃多年,己成危房。</p> <p class="ql-block">医院的一侧</p> <p class="ql-block">医院大楼内部</p> <p class="ql-block">位于学校对面远处山坡,中国第一个麻疯病院(麻疯村),49后被扩建,迄今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1914年柏格理听说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后,他在报刊上愤怒谴责。英国一防治麻风组织与之联系并汇了一些款项,柏格理用之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周边的麻风患者。柏格理去世后,后继者延续这个道义的责任,建立创办了这个乌蒙山区最早的麻疯病院。</p> <p class="ql-block">足球场遗址处石碑</p><p class="ql-block">柏格理在英国爱好足球和游泳。1914年他在石门坎建了一只足球队,学校在山坡,他鼓动学生和老师每人每天义务劳动一小时,辛苦劳作后一起平整出一片球场。偏远穷困山区石门坎足球队的名声传出后,四川军阀楊森到贵州做省主席,难以置信。他特带他部队足球队到此访问,三场两负 ,第三场据说是给将军一个面子才让他手下赢了一场。但将军仍觉颜面扫净,训斥一通后,让手下输了球的军人球员脱下球鞋给对方赤脚踢球的球员,并为他的球队挑选带走了四名石门坎的球员。新中国成立的第1支国家队,其中就有两名队员来自石门坎。</p> <p class="ql-block">游泳池遗址</p><p class="ql-block">这是西南地区第一个户外泳池,竹子打通做水管将泉水从山上引入池中。古往苗族人一生只有生,死和结婚时的三次洗澡。柏格理给当地苗人传播了新的生活理念,包括了有现代社会生活色彩的游泳池,提倡人们游泳,并给男女学生均开设了游泳课。</p> <p class="ql-block">游泳池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泳池旁更衣室</p><p class="ql-block">石门坎学校的新式体育运动非常出色,有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游泳,田径,骑马,舞蹈等。1910年,石门坎做了一个决定把每年端午节的对歌,改成“同乐会”,即一场比赛项目五花八门的运动会,包括篮球,足球,长短跑,跳高,跳远,爬山,拔河,赛马等。其中也有不少项目是与当地生活密切衔接的,如穿针,缝鞋底,搬玉米,捡土豆等……</p> <p class="ql-block">格柏理和其同事,另一英国传教士高志华在石门坎教堂旁的陵墓(后者在1938扩建校舍时,被谋财土匪杀害)。</p> <p class="ql-block">陵墓介绍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柏格理墓碑两侧两幅碑联分别为:</p><p class="ql-block">牧师真是中邦良友,博士诚为上帝忠诚。</p><p class="ql-block">泽被人间花世界,道通天路老家乡。</p><p class="ql-block">横批: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言语扑实,表述民众对其德泽崇敬,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据伯格理日记:1908踏上回英休养的旅程,沿途一个个村寨,苗民向我挥手致意,用苗语呼唤:你一定再回来看我们! 我答应了他们,我一定会回来。</p><p class="ql-block">他回来了,且永远留在这块土地。</p><p class="ql-block">1915年一场可怕的伤寒传到石门坎,许多苗民和学生都病倒了。学校旁山崖下一个石洞被当作临时隔离治疗室,日夜在此一直忙碌救治病人的伯格理也不幸被传染,但他坚持让有限的药物留给染病的苗民,最终病重身亡,时年51岁。在苗乡长达11年的无私奉献和艰辛创建之后,他长眠在了这片倾注其全部爱心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柏格理陵墓</p> <p class="ql-block">县级文物保护的石碑</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棺木曾被刨出,当夜就被人重新收殓。</p> <p class="ql-block">无名古树</p><p class="ql-block">1910年柏格理从英国休假带回小树苗,已在石门坎长成高耸挺拔的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无名古树下的纪念石碑</p> <p class="ql-block">古树底部,</p><p class="ql-block">古老斑驳的树杆,表层绿色的苔藓,岁月风霜的痕迹见证了石门坎一个多世纪的所有历程……。</p> <p class="ql-block">在原址现今建造的石门小学</p><p class="ql-block">近年的扶贫救助,看来的确给石门坎的教育带了新的活力。大门一侧挂的数块不同机构组织救助帮学的牌匾,其中有一块是少年足球基地的牌子,表明石门坎这片百年前曾经的教育高地,再次有了恢复辉煌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在山乡林间,石门小学气派恢宏的教学大楼。</p><p class="ql-block">后续:</p><p class="ql-block">读到一点关于柏格理家人及其后代的资料。</p><p class="ql-block">柏格理出身在传统的教士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教士。柏格理与她英籍护士妻子艾玛是中国相识结婚的,有四个儿子,三个寄养在英国。只有小儿子欧内斯特(Ernest Charles Pollard)一直在柏格理夫妇身边长大,直到九岁时,柏格理去世后才随他母亲回到英国。</p><p class="ql-block">因经受过子女不在身边那种思念的痛苦,柏格理妻子不愿她的儿子从事传教士这个职业。柏格理的小儿子欧内斯特,毕业于剑桥大学,后来成为一著名的物理学家,二战时为英国设计出雷达报警系统,被称为“雷达之父”。其贡献获美国杜鲁门总统奖。后来旅居美国参与创建了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物理医学系,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一个的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p><p class="ql-block">柏格理的孙子斯蒂文(小儿子的儿子)是个急诊科医生。重孙布莱克,也是一名物理学博士,无意中翻阅到关于曾祖柏格理书籍,尤其是柏格理的日记:一种温情的文字,笔下没有苦难,没有痛苦……。被其深深感染,对遥远的石门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恰逢柏格理去世100周年,柏格理的后裔孙子斯蒂文和重孙布莱克来到石门坎,受到当地苗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感受到民众对柏格理的爱意和崇敬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