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 福州揽胜之三

仁者乐山LA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是南后街两旁坊巷的总称。 三坊位于南后街的西面,从北至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位于南后街的东边,从北至南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北面的杨桥巷(已更名为杨桥路),和南面的光禄坊和吉庇巷 (分别在同一街道的东西段)在民国时期扩建成通行车辆的马路外,其它的坊巷(二坊五巷)仍完整地保存了唐宋里坊制的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起于晋朝,形成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2015年,三坊七巷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南至吉庇巷与澳门路交叉口,全长约630 米,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自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这里都是福州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是福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街道两旁既有福州特色的百年“老字号”老店,也有新潮的小吃、饮品店铺,是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星巴克也进住了这个古老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一个巨大的爱心榕树矗立在路的中央,成了许多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着装整齐配套的游客在三坊七巷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后街边有几尊描写当时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工作时的姿态的铜质雕塑,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边的铜质雕塑 — 典当铺</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边的铜质雕塑 — 制作花灯</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边的铜质雕塑 — 雕版印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郎官巷是靠北边杨桥路的第一条巷子,古称延福里 ,是宋代就有的坊巷,后因北宋刘涛居于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改名郎官坊,明万历年间改为郎官巷,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巷内还有二梅书屋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与郎官巷相邻的是塔巷, 塔巷旧名修文巷,宋时知县陈肃以科举不利为名,改巷名为“兴文”,南宋时又改名“兴文坊”,明代又改名文兴坊。相传五代闽时,坊内建有仿印度阿育王建造的八万四千座小木塔 — 育王塔和塔院,后木塔废弃,但塔巷之名流传至今。塔巷内主要有二梅书屋,小黄楼,王麒故居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王麒故居已经改成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与研究、文物交流与展示的一个平台。</p> <p class="ql-block">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坐落于原王麒故居</p> <p class="ql-block">塔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由杨澜创办的“嘉澜书院”坐落在塔巷</p> <p class="ql-block">紧邻着塔巷是黄巷</p> <p class="ql-block">黄巷源自晋代,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黄姓聚居于此而得名。晚唐大学者黄璞居于此,黄巷36号小黄楼就是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璞</span>晚年故居。黄巢率义兵夜过黄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居此,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宋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沿用至今。黄巷内主要有小黄楼、郭柏荫故居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的大门不起眼,与一般古民居无异</p> <p class="ql-block">黄巷6-10 曾经是一些省直机关的宿舍,一家美术展览馆正准备进住这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巷内有个台湾会馆。</span>福州台湾会馆,前身为福州台湾两郡试馆,准确地讲应该叫"台南、台北两郡试馆”。原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原贡院附近,为清末专供台湾士子来榕参加福建乡试、进京会试时栖息之所,原址已不存。2018年在三坊七巷黄巷复建台湾会馆。</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黄巷的台湾会馆</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原名锡类坊,<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出示安民,后</span>改名为安民。</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内主要有鄢家花厅、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勤廉馆、中共福州市委旧旧址纪念馆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宫巷旧名叫仙居里,宋代改聚英坊,元代改英达坊,明初复名聚英坊;后因巷内曾建过紫极宫,改名宫巷沿用至今。宫巷内主要有林聪彝故居、刘齐街故居、沈葆桢故居和刘冠雄故居等院落。</p> <p class="ql-block">宫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宫巷内的沈葆桢故居正在翻新装修</p> <p class="ql-block">宫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在三坊七巷中颇有特别之处,它不是直通的,中间有一小段拐弯,北边一处与雅道巷相通,另一处与北林坊相通。南边一处与闽山巷相通,另一处与洗银营相通。</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街景</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始建于唐朝,当时是福州城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文儒坊依旧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庙和岳庙。文庙是福州地区最为古老的一座庙宇,始建于唐代中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岳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专门供奉关公的庙宇。文儒坊还有许多其他一些著名的景点,如雅望楼、文儒坊茶楼等。</p> <p class="ql-block">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坐落于文儒坊17号尤氏民居,展示馆以历史为脉络,以文物、文献、图片资料为主要载体,并利用科技手段,把福州福船、海丝遗迹、沉船考古文物、出土丝织品等信息通过触摸屏展示给观众。展示馆免费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内对郑和塑像</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一处池里放着整艘福船</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街景</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母亲的故居也坐落在文儒巷内</p> <p class="ql-block">文儒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已经成为机动车交通街道</p> <p class="ql-block">吉庇巷街景</p> <p class="ql-block">走在三坊七巷的巷道中,仿佛走入时光隧道,古色古香的房屋,石板条铺成的路面,白色的墙壁,恬静的庭院,都处处见证着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到三坊七巷,可以搭地铁1 号线或2 号线在东街口下车,沿着杨桥路往西几分钟就可以到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