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华夏千古长河 领略蒙阴人文风情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巍巍蒙山屹立于县境南端绵亘百余里,森林茂密,层峦叠翠,逶迤莽莽。东汶河东西横穿县城,河中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繁花似锦。</p><p class="ql-block"> 山的孕育,水的洗礼,使蒙阴古老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人物,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等,被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一前210年),蒙阴从属鲁国,鲁国是现在山东域内的第二大国,齐国是第一大国,这两个大国的思想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其实就是地域文化的名称,确切地说就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p><p class="ql-block"> 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子牙为代表的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p><p class="ql-block"> 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求革新,鲁文化重传统。两种文化求大同存小异,在发展中逐渐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p> <p class="ql-block">  齐鲁文化的相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并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以齐长城为界,齐长城以南为鲁国,以北为齐国。齐长城在现在的临朐县与沂水县的分界线为穆陵关,在济南一带分界线在长清县。现在意义上说,现在的临沂、泰安、济宁、枣庄、菏泽一带属鲁国;济南、潍坊、淄博、东营、滨州、青岛、烟台、威海一带为齐国。</p><p class="ql-block"> 秦朝统一中国后,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山东省的区域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省的代称,而山东省称鲁而不称齐,大概是受了孔子和孟子这样德高望重人物影响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蒙阴县处于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历史上蒙阴区域曾称蒙邑、堂邑、阜邑、艾邑等,分属鲁国和齐国。</p><p class="ql-block"> 据清朝《蒙阴县志》载:蒙阴民众"家重礼教,户崇信义,从鲁也"。</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来,地处齐鲁两国交界处的蒙阴县,既有鲁文化又有齐文化,自春秋战国时至今日,两种文化都得到了融合统一,得到了传播、传承和发展,特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勇、恭、廉"等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被发扬光大,产生了很多知名人物和一些名垂千史的历史故事和典故。</p><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掀开历史的扉页,去看一看那些曾发生在蒙阴域内有代表性的,让人感怀又让人感动,被流传至今的十大历史故事,领略一番蒙阴人文风情吧。</p> <p class="ql-block">  仁:秦氏爱民。</p><p class="ql-block"> 东蒙秦氏忠厚家传,仁德泽也。据康熙《蒙阴县志》载:"秦洪,字嶅南,家晓于赀,嘉靖中,岁太䘲,洪出粟万石以贷贫者,焚券不责偿,又煮粥赈饥,活万余人。子希夏,以御医授仕郎。孙士文、士桢并举进士,士文仕至兵部尚书,累赠洪如其官,人谓厚德之报云"。</p> <p class="ql-block">  志中记载了从秦洪时家传仁爱,在嘉靖年间,蒙阴突发洪水灾害,秦洪出万石粟米救急灾民,活了万人有佘。有一粮差不小心丢失百金,欲自尽,被秦洪拾到后将金子归还于他。秦洪还把别人欠他的帐单及借据当众焚烧,消除债务,不用归还。</p> <p class="ql-block">  秦洪的儿子秦希夏,是一位民间良医,后升任御医,授郎官。秦洪的孙子秦士文考举进士后仕至兵部尚书。秦氏家族的后代都入朝做官,人们说这都是积德行善、仁义之举所给予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义:张子书院。</p><p class="ql-block"> 张垫,元朝蒙阴县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被人们尊为张子。他热心教育事业,从青年时期即任塾师。</p> <p class="ql-block">  据考,张子为了办教育曾变卖家产,兴办义学。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一1368年),他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司马寨山前坡,建书堂5间,名北麓书院,广收学生就学,贫苦人家子弟一律免费就学,实为义也。</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蒙阴县志》载:张子书堂,在城东北三十里莫庄之西北,即为北麓书院也,已废,傍有洗砚泉"。</p> <p class="ql-block">  礼:执牛耳。</p><p class="ql-block"> 执牛耳,汉语成语,古代诸侯订立同盟时,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放着牛耳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与齐平公在蒙邑(今山东蒙阴)会盟,鲁国大夫孟武伯带高柴随行,两国人员会面时武伯问高柴:"诸侯会盟时,谁执牛耳"?高柴道:"鲁哀公七年是吴国公子姑曹,哀公十二年是卫国大臣”。武伯说:"既然不是固定的,我也可以执"。</p><p class="ql-block"> 执牛耳显示了齐鲁文化中的礼仪之会盟之礼。</p> <p class="ql-block">  智:算圣刘洪。</p><p class="ql-block"> 刘洪(约129一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洪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在年轻时即踏入仕途,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迁常山国长史。著有《乾坤历》、《七曜术》等书。公元190年发明"正负数珠算",被后人尊为"算圣"、珠算之父。</p> <p class="ql-block">  信:鲁王台,又称鲁宣公读书台。</p><p class="ql-block"> 据清康熙《蒙阴县志》载:鲁王公读书台,在桃墟镇大庙庄西,其上平广约数亩,相传鲁宣公来会齐侯,齐侯未至,公读书于此,留有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另据大庙王氏家谱载:邑有桃墟大庙庄,庙西数百步有台岿然,其上方广二十亩,敝瓦离离,为鲁宣公与齐侯相会处。</p> <p class="ql-block">  后据实地考证,该台北面靠山,南面为断层,高出地面约4至5米,古砖、古瓦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此典故体现了一个"信"字,虽齐侯未按时到来,或齐侯原就不想来,但鲁宣公仍按时按约准时到来,并安心在此边读书边等待齐侯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忠:文豪公鼐。</p><p class="ql-block"> 公鼐,字孝与,号周庭。明代,蒙阴儒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公鼐为代表的蒙阴士林名流充分展示了其才华,声震朝野。至明晚期,蒙阴有22人登进士榜,24人登举人榜,明朝后期,蒙阴公氏家族有5人蝉联进士,后两位同入翰林院授编修。</p> <p class="ql-block">  公鼐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天启初年任礼部右侍郎。</p><p class="ql-block"> 公鼐人品高尚、忠贤、廉政,宁可托病辞官也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后逝于家乡。明末,崇祯皇帝敕令在蒙阴县署后街建"五进士父子翰林"石坊一座,以褒扬公氏家族的道德与功名。</p> <p class="ql-block">  孝:医姑割臂。</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时期,蒙阴县高都镇洪沟村李姓儿媳赵氏的婆婆,因贫困饥饿所至而得重病,为医救婆婆,赵氏用自己的簪换面,用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割肉,然后包成水饺给婆婆吃,婆婆因此而痊愈。</p> <p class="ql-block">  赵氏割肉救母的事迹被上报朝廷,在京城引起轰动,乾隆皇帝赐"纯孝格天"匾额,以褒扬赵氏,现御匾只剩半联,存于洪沟村李氏人家之中。</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蒙阴传承着发扬着。</p> <p class="ql-block">  勇:大将蒙恬。</p><p class="ql-block"> 蒙恬(约公元前250一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今蒙阴县联城镇边家城子村。齐国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p><p class="ql-block"> 蒙恬是秦朝名将,军事家。他出生于武将世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和环境的熏陶,且天资聪慧,逐步修成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授封将军,奉命领兵北伐抗击匈奴侵略,蒙恬用兵有方,骁勇善战,收复了失地,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其后长期镇守边疆。</p> <p class="ql-block">  蒙恬在镇守边疆期间奉令监修长城和秦直道。期间还利用北方狼、羊多的条件,用狼毫和羊毛制成笔头,用细小竹管或其它木制材料制成笔杆,发明创造了初始的毛笔,被后人称为"笔祖"。</p> <p class="ql-block">  恭:管仲脱囚,又称堂阜遗迹。</p><p class="ql-block"> 康熙《蒙阴县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记:"桓公杀公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爱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p><p class="ql-block"> 堂阜,春秋时为齐国西疆重邑,后称西高都,即现在的蒙阴县常路镇南北围子一带。</p><p class="ql-block"> 周庄王十一年冬,齐襄公因恶贯满盈被杀,公孙无知即位,不到一年又被诛杀,齐国无君。齐襄公有两位庶弟,年长的是公子纠,年次的是公子小白,因襄公无道,公子纠和太博管仲避难于鲁国,公子小白和太博鲍叔牙避难于莒国(今山东莒县)。</p> <p class="ql-block">  弟兄二人闻听齐国无君,二人即开始争相回国即位。公子纠怕公子小白先入,随委派管仲拦道截杀小白,管仲追至即墨,将公子小白射杀于马车上。管仲回程报于公子纠,公子纠逐放下心来,放缓回国速度,但没料到公子小白是利用诈死欺骗了管仲,事后公子小白轻车快道加速回国并即位。后鲍叔牙追杀公子纠,并将管仲囚于堂阜。</p><p class="ql-block"> 当时齐无相,齐恒公(即公子小白)欲立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力辞不受,鲍知管仲是位有才智的人,所以力荐管仲,齐恒公惜才,不记前仇,派鲍叔牙去堂阜将管仲绑回,并亲松其绑,迎管仲入宫,拜为相国,称仲父,委以国政。</p><p class="ql-block"> 管仲为相,大展才华,力辅齐王,齐国实力大增,齐恒王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齐国也是秦始皇灭的最后一个国家,然后才实现了中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廉:铁板李柰。</p><p class="ql-block"> 李柰,字时珍,蒙阴县李家保德人,生于书香之家,善书法,工诗词。公元1427年(明德二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后任南京监察御史,陕西布政司左参议。</p><p class="ql-block"> 李柰在任职期间不畏强暴,仗义执言,尤恶贪脏枉法之人,人送外号"铁板李御史"。</p> <p class="ql-block">  李柰在外数年颇有政声,旧志中说他治民无冤狱,人称"李佛"。景泰年间(1450一1826),李柰辞官回归故里,著有《春秋管窥》一书行世。</p> <p class="ql-block">  十大典故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蒙阴的人文风情,也了解了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根蒂,它深深影响了整个华夏,更深深地扎根于蒙阴百姓心中。典故里的事和人物,只是千百万蒙阴人民的一个缩影和代表。</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从"五四"运动后出现的爱国人士刘晓甫、刘一梦叔侄;抗日战争时期支援兵民抗击日冦,垛庄镇的模范代表"四大娘";解放战争时期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以及"乳汁救伤员"等事迹和故事,特别是最让蒙阴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是,蒙阴人,现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家薛其坤教授等,都体现或延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是现代版的礼者、仁者、义者、智者……</p> <p class="ql-block">  灿烂的古文明、古文化滋润着蒙阴的大地,现在的蒙阴继承和发扬了华夏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大力弘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建设,坚持捍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誓言,一个生态蒙阴,宜居蒙阴,平安蒙阴,幸福蒙阴正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相信,明天的蒙阴一定会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