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山西距北京咫尺之遥,竟然一直没能踏上晋道,总觉得很近随时可去,却始终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2023年金秋十月,终于随美篇之家采风之旅前往山西。由于这次时间短,只是在晋北大同周边转了四天,但是大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壮阔的北岳恒山、神奇的大同土林等,都意想不到的令人震撼,给我这个对山西一无所知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人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亲眼所见,所言极是!</p> <p class="ql-block">10月11日一早,我们的旅行车在初秋的阳光下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车行在G18荣乌高速上距山西浑源县我们第一个停车点仅30余公里处,车辆纷纷停驶,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查高德地图,才知道前方大货车因刹车货物前倾导致交通事故,由于在隧道内吊车不好操作,道路拥堵已经1个多小时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前面望不到头,刚停下5分钟,后面也排起了见不到尾的长龙,出不去也进不来,不怕慢就怕站,没办法只能在原地等……</p> 一个多小时后,前方车辆终于动了。 <p class="ql-block">下午约2点钟才抵达位于大同市的餐厅,丰盛的一顿山西特产午餐后,继续启程向浑源县悬空寺出发。</p> <b>一、北岳恒山-悬空寺</b><div>天空晴好,一扫早晨出发时的晦气,让人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div> <p class="ql-block">巍巍恒山雄伟壮阔,是中华五岳之北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p> <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东西绵延五百里,共有一百零八峰。</p><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南,海拔2016.1米。</span>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p> <p class="ql-block">恒山亦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p> <p class="ql-block">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入久仰大名的恒山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是建在平地之上,但是在山西却有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著名的寺庙——悬空寺,又名玄空寺,所以有人云:“古寺悬空挂山崖,疑是蜃楼出海上”。</p><p class="ql-block">因为依托雄伟壮观的恒山,远观悬空寺显得很小。</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p><p class="ql-block">悬空寺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云游至悬空寺后,激情澎湃,提笔在岩壁上书写下“壮观”二字。写罢意犹未尽,难舒胸臆,只好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个“点”。</p><p class="ql-block">如今,后人将李白这个加了一个点的“壮观”题字刻在了崖壁上,为这座千年古寺留下千年佳话,继续更多的千年流传。</p> <p class="ql-block">远观贴在悬崖上的悬空寺,整体恰似一条龙,右侧龙首仰头开口长啸,左侧龙尾微卷似在空中遨游。</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空寺</span>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据说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并非奇迹,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更值得称“奇”的是,建寺的设计与选址有诸多奇思妙想,不能不钦佩中国古代匠人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楼阁殿宇40间。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人们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表面看上去支撑支撑房屋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桩其实是没有的,只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才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背东面西,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从低向高,三层叠起。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用木制楼梯相沟通,构思布局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看起来并不很大,整体却包含如此多的布局: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内塑像颇多,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p><p class="ql-block">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庙,错综而不零乱,交叉而不失严谨,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最狭窄之处仅可供一人上下。</p> <p class="ql-block">楼梯陡峭,狭窄扶手,栏杆也很低,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危险感油然而生且紧紧相随,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走。</p> <p class="ql-block">但走到开阔处凭栏远眺,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站在悬空寺眺望北岳恒山</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回望镌于崖壁赫然入目的四个大字——“腾云皎梦”。相较于李白的“壮观”,“腾云皎梦”既现实又玄妙,既浪漫又现实,形象而贴切,道尽其妙。</p><p class="ql-block">细看两侧题跋,“腾云皎梦”这四个字的墨宝,似乎是当年大明崇祯皇帝为浑源州守留下的(待考证)。</p> <h1><b>二、神奇的地貌景观-大同土林</b></h1><p class="ql-block">告别悬空寺,准备去当天的下一个景点:大同土林。由于上午的车祸拥堵耽搁了时间,从悬空寺出来已将近5点,天快黑了,阴天肯定看不到晚霞;但是天气预报明天大同有小雨,明早肯定也看不到朝霞!今晚去还是明早去?意见不统一,最后投票决定,7:4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抓紧时间今天去看土林。</p> <p class="ql-block">赶到云州区土林,拍出照片一看,效果比预想的好,算圆了又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只见一层层不同色差的土层逐次叠加,雨水和日晒勾画出不同深浅和流向的竖状沟壑条纹,周围点缀着荒草芦苇,彰显着万年土林的沧桑荒凉,具有独特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18公里处云州区杜庄村。是</span>我国北方奇特的地质公园,山西知名旅游景点,中国地质科学院天然的实验室,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旅游摄影网创作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教育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神奇壮观的地质地貌,这里有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这里有蓝天绿地的草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大同土林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在地质地理学上显的弥足珍贵。有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专家鉴定为证:大同土林是经过数十万年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和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组共同演变形成的奇特地质地貌。</p> <p class="ql-block">它既不同于云南元谋土林,也不同于西藏阿里扎达土林,它是黄土高原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土壁、土柱聚集在这里,矗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时间统领着风和水,在这块土地上喧嚣着的洪荒之力,让软绵散漫的黄土凝聚起来,站立起来,形成奇特的黄土土林,显示了黄土高原的坚韧和刚强。</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有着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 <p class="ql-block">它们亦真亦幻,如情似梦。</p> <p class="ql-block">它们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将军列阵。</p> <p class="ql-block">或如大漠孤驼,或如猛虎卧岗。</p> <p class="ql-block">或如奇峰独秀,或如少女玉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土林最具代表性的网红景观——“五指山”,果然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 终于,在最后的余光下,在景区闭园广播的催促下,我们离开了这里。 大自然的奇观 <p class="ql-block">如果天气好有晚霞,这里一定美的不可方物,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网上搜到几张晴天和晚霞中的土林景观,大自然的美,无以言表,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b>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b></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明月楼广场高高耸立着历史名人壁,是一堵长63米、高28米的浮雕墙。浮雕中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真可谓“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人称“九塞尊崇第一关”。它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其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名人壁对面的关桥两侧整齐地排列着24位杨家将人物塑像,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西侧是11位杨家男将,东侧是佘太君为首的13位杨门女将,雕像群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久远历史,也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们的纪念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山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关以来,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名列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重要关隘之首。</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时所建,近年来多处重建过,现有关门三座(东门、西门、小北门),在东门和西门上建有城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明月楼不是雁门关的古建筑,而是雁门关景区的仿古建筑大门。</p><p class="ql-block">或许原来也有过明月楼不过被损毁了,因而重建。因为古时边疆关隘中基本上都会有明月楼,这是古人用以望月消解思乡之愁的依托。</p> <p class="ql-block">对照游览图,景区很大,我们只游览2小时,不可能全部走到,所以走到哪儿算哪儿。</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又名西经关,地处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古时"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门内是雁门寨,清代改名明月村,民国又改名雁门关村,这里是塞外和中原的分界点,村民风俗融合胡汉兼容南北,是不可多得的边关村落范本,现在叫雁门关民俗村,大部分都是重建的。听导游说,以前原住民大多是雁门关守军后代几十上百户,后来只剩下四户,改建后陆续回来三户,所以现在还有七户老村人家。</p> <p class="ql-block">路边这个井叫御马泉,传李自成部队路过这里,所带之水喝完,闯王战马突然仰天长嘶,蹄下刨出一个大坑流出清泉,解决了部队的饮水问题。李自成亲笔在此留下“御马泉”的题字。起义尚未成功,就先自提“御马”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路口有亭,亭内有泉,名曰“豹突泉”。明代万历年编的“代州志”写道,此泉“平地突出,如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从寨北流入桑干河,千百年来是守关将士的饮用水来源。据导游说,现在里面也有水,干旱时可应急使用。</p> <p class="ql-block">再向前就是边贸街了,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最繁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现在这里由70多间仿明代建筑所构成,通过古代传统作坊的形式,展示再现豆腐坊、打铁铺、石磨坊等传统民间生产工艺,还有就是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铺了。</p><p class="ql-block">街的尽头还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的额坊是“通南江”三个字,表示经过雁门关就可以通达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下一个景点是地利门西侧的关帝庙。庙宇坐西朝东,正面有大殿,塑关羽、关平和周仓像。大殿门前放着一把青龙偃月刀,看那份量现代人能举起来就不错了,真的上马舞刀杀敌令人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关帝庙正殿对面有戏台-春秋楼,应该是守城将士的文化娱乐场所。</p> 再向前是小北门,它其实是瓮城的城门,上面没建城楼。<div>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都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div>走进瓮城,就可以看到正面的城关西门地利门。</div></div> 雁门关西门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上刻"地利"二字为武则天题字,对应东门的天险门,西门被叫做地利门。“地利门”为明代复建建筑,城门上筑有城楼“宁边楼”,是2010年修缮的,宁边楼也是杨六郎祠,现在里面展示着古代兵器。 西门额匾题“地利”两字为武则天所写。这个“地”字,由“山、水、土”三字上下叠加而成,是武则天所创造的新字。 雁门关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均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正面门额位置上则镶嵌石匾,过雁穿云,气度轩昂,图为地利门内侧。 再向前走就是雁门关最重要的城门-东门,也被称为天险门。<div>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br></div><div>天险门是关楼南侧之门,东西向,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座砖券,高12.5米,其主体建筑为明代所筑,残缺部分已于2010年恢复。</div> <div>图为天险门额扁上武则天的题“天险”二字,“天险”的“天”字据传也为武则天所创。上面是个草字头,中间是田地的“田”字,下面是大动干戈的“戈”字,表示马有草,田里有粮食,还有武器,就能拥有天下。</div> 1987年12月长城—雁门关段,与中国万里长城一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div>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div><div>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div> 天险门上的雁楼原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原建已毁于1937年,现存主体为1989年重建,2010年补修。雁楼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式,四周设有回廊。 东门外东侧的镇边祠,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div>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div><div>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div> <div>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记述着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div><div>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的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div> 镇边祠门前古代将军们的拴马桩,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车位。 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共有窑洞11孔包括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雅士洞等,窑洞古朴大气装饰讲究,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昭君出塞就曾住过这里。 “雅士洞”接待过娄敬、蔡文姬、李白、沈括、元好问、傅山、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畲等历史名人。<div>“公主洞”接待过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div> “将军洞”接待过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李大恩、张公瑾、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潘美、杨业、张齐贤、杨延朗、徐达、陆仲亨、周遇吉等22位大将。<div>“帝王洞”接待过周穆王、赵襄子、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元明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后唐太祖、后唐庄宗、后汉太祖、宋钦宗、明武宗、大顺皇帝、光绪等22位皇帝。</div> 镇边祠门外向南是古关道,为明朝关道遗址。雁门关道这里展示着当年的战车以及当年战车留下的车辙印。<div>明代的雁门关是山西三关之首,是明廷防御瓦剌、鞑靼南下的重要屏障。“隆庆议和”之前,即明代中前期,明军与草原部落在雁门关发生大小战事百余次,几乎消失的明关道承载的是明与元残余势力二百年的军事碰撞史。</div> 进入清代后,随着雁门关军事防御作用的减弱,商业贸易迅速发展,雁门关道成了专门的“商道”。特别是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雁门关道成为“茶叶之路”的重要一段,既是成就晋商辉煌的一条商路,也是山西人走西口(杀虎口)或走东口(张家口)的必经通道。<div>深深的车辙印上,记录了晋商的辉煌,也见证了“走西口”的辛酸。</div>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脊上长城蜿蜒,峰台耸峙,这段长城全长八千多米,连接起广武口和百草口两个重要隘口,数千年如一日地维系着雁门关和中原大地的安危。</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后的明长城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城上的雁塔。</span></p> <p class="ql-block">延长城向北走到雁塔有段距离,我们先向南看了古关道,就没有时间和体力再向北走向雁塔,此图为团友郭老师不辞辛劳走过去拍摄的。</p> 雁塔旁的敌楼(团友郭老师拍摄)。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卷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 秋色中,最高处的雁塔景色很美!(团友郭老师拍摄) <b>四、世界最高木塔-应县辽代皇家木塔</b><div>巍然耸立的辽代皇家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朔州市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网上截图)。</div>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div>早在1961年,国务院即公布应县木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p> 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 2016年9月,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的释迦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div>中国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div> 外观看木塔有六层,但实际在明檐2-3层、3-4层、5-6层之间还夹有三层没开窗户的暗层,所以应县木塔实际上是一共有九层的高塔。<div>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功”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div> <p class="ql-block">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这是木塔侧身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全团11人在木塔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山西应县有三件宝:</p><p class="ql-block"><b>一为佛宫寺释迦塔</b>,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p><p class="ql-block"><b>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b>,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p><p class="ql-block"><b>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b>,“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离应县木塔几百米之外就是净土寺。</p> <p class="ql-block"><b>五、净土寺-中国最后的八门九星藻井</b></p><p class="ql-block">在应县木塔以东、有另一座以精美绝轮的天宫楼阁闪耀于建筑史的古建筑-净土寺,它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又名北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p><p class="ql-block">净土寺原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1933年秋,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离木塔几百米之遥处,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奇。</p> 净土寺主殿为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它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筑风貌。遗憾的是,1966年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佛像被毁,当年的寺庙群已不复存在,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幸运的是其内金碧辉煌的天宫楼阁完好无损,那对披头散发的石狮仍然坚强地驻守在庙内。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梁思成大为称道赞许的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之一):它们“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现在面部轮廓已基本损毁,所幸背部的“披头散发”尚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净土寺大雄宝殿内的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为金代原物,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仰观殿宇的顶部,顿感到楼阁重重,金碧辉煌。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都是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大殿共有9个藻井,9眼藻井做出9种式样,其中5个藻井做六角形,一个藻井做方形,中间一个大的做方角形,与八角形相结合,第一层用斗拱层来支撑天宫楼阁,也就是说在大方形藻井中,每面向上凸进天宫楼阁。</p> <p class="ql-block">在复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雕刻精细,色泽华丽,极尽华美,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在国内古建筑业享有极高声誉,是山西乃至全国木建筑形式雕刻最为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藻井四面金龙盘绕,每个藻井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造型美观,构图精细,是研究金代建筑学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壁的壁画,始绘于清代,主要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遗憾没有拍到。</p> <p class="ql-block">绕到大殿的后面,看到屋顶眼花缭乱的复杂楔形架构及屋檐琉璃也是制作精美考究,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应县木塔与之遥相呼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