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朔说:“起点都是娘胎,终点都是棺材,中间的就是人生”。向生而死,向死而生。死而无憾大概是所有人在结束生命前所追寻的最理想状态,可真正能做到的大概寥寥无几。我最近一直在读的书便是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王阳明心学我早有耳闻,但不过是浅尝辄止、似懂非懂罢了,直到最近仔细研读,方知阳明先生大智慧。王阳明出生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或为当朝状元或为朝廷命官,然王阳明一生坎坷,从没有品级的驿丞一步步做到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一路跌宕起伏、历经坎坷,龙场悟道得人生智慧,桃李天下。临终之时,弟子周积询问是否还有未尽之词,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最重要的两个观点莫过于“知行合一”及“致良知”。所谓知行合一,正如阳明先生自己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诚。用今人话讲不过是要表里如一、率真纯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一直认为文人一定要有文人的风骨,是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一生践行着自己的操守,所言所行对得起自己所读的书籍所学的知识,光明磊落、一生坦荡,仅此而已。然而当下,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面前,个个善于伪装、精于权谋,通过窥探掌权者的想法望风而动,唯权至上,唯钱至上,以致狼心狗行之人汹汹得势,趋炎附势之徒纷纷受用,实乃可悲可叹。</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什么是良知?《阳明全书》提到: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可见当时王阳明自己也不知如何定义良知二字。其实“良知”一词不过是人性本善论的延伸,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草木尚有本心,更何况人乎?良知远没有那么难捉摸,良知不外乎是对人性、道德、善恶、是非的概括;良知不外乎是用是非决定立场而不是用立场决定是非;良知不外乎是面对强权不俯首帖耳,面对弱小不仗势欺人;良知不外乎是对他人所遭受的苦难抱有应有的同情,即使自己也无能为力;良知不外乎是生命至重有贵千金……如今,世人对“才华”的定义不过是精通几门外语,晓得琴棋书画或会把玩几样乐器,然这些只能算是“才艺”远谈不上“才华”,所谓才华是一个人具有最最基本的良知、人性和普世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游历于东欧并沉浸在当地的风土人情,本该轻松的旅程却也不那么轻松,因为在我的几千公里外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几百条人命且都是平民,来自五湖四海相聚于某地庆祝,却在一发发子弹的破空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光如此,在已发现及尚未被发现的遗体中,不乏被戕害的儿童、被侮辱的妇女、被施以酷刑的人质……原谅笔者不及细述,对这些死难者及其家人正在遭受的种种苦难,我对自己还能游玩作乐感到惭愧。可是对这些杀人作恶、丧尽天良的奸邪恶佞,对如此善恶分明的是非情由,任何的辩白、媾和都是对人性、良知的最大挑战,亦是永远不可触碰的底线;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洗白对生命的践踏。对迫害生命的正确反应有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坚决抵制强烈谴责。</p> <p class="ql-block">在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既不能扛枪拿炮去一线厮杀,也不能左右任何的大局,更不能在经济上对受害者家属提供多少资助。能做到的也仅仅是以良知之笔写世间冷暖,以知行合一正行事为人。平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光明,何复其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