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悟心经观自在(二)

雅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学悟心经观自在(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i>文/祥云</i></b></p> 聆听音频(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心经》法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经文概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经文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span></p><p class="ql-block"> 【学悟一】经文大意:观世音菩萨,善用深厚的般若智慧,入无为之法,处涅槃之中,可谓运用自如,出神入化,观得一切五蕴缘影皆是空相,超越了身心的一切痛苦和烦恼。</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观自在菩萨”?“观”,就是内观,往内叫观,也就是入本心观世界。观不同于“看”,往外叫看,也就是以幻心看世界。“自在”,指随遇而安的心境,无喜无忧,清净自然。“自在”不是修来的,人人都有。能觉悟者,当下便得自在。“观自在”,就是入本心,观自性,就是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在。通达心经法义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p><p class="ql-block"> 何谓“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是指观世音菩萨,也指每一个通达《心经》法义的人。也就是说,你若能与观世音菩萨一样,通达无我之法而观得自在,你就是观自在菩萨。何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指用心,“深”指深度。“行深”,从学佛的角度来讲,对佛理法要的信解行证已达到至深圆满的程度;从修身体道的角度来讲,就是虚无之极。“时”,表示时时刻刻,永无疲倦。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无论醒来还是睡着,这个无时无刻、不知疲倦的“存在”只有如来真性。所以对“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我们不要错误地理解成:菩萨正在深入禅定的时候。因为菩萨是大境界、大智慧、大觉悟者,所以菩萨都能够每时每刻启用般若智慧(正见,佛知见,道思维),入三昧本心,恒处“波罗蜜多”(虚无之极)之中。所以说,你若是能够像古大德教导的那样,“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二六时中,均不离道,那你一定就是一个大成就者。何谓“照见五蕴皆空”?“照”,即是内观。“五蕴”,指外在的五类物质在心中的投影。比方说,爱上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笑一颦就会在心中蕴藏,并反复播映,让人心动不已。这个影像就叫“色蕴”。“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性的,其它四蕴“受想行识”则是意识性的。“受”,心有感受;“想”,心中生相;“行”,心生分别;“识”,心有所取,也就是经过心的分别得出好坏善恶的结论,便有所取舍。这个取舍的心,就是潜意识。再比方说,爱上这个人,是“识”在起作用,认为她长得好看,一定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五蕴”好比各种电子文件储存在光盘上一样,它不是实体,只是一张光盘而已,一切都是空的。但空不是没有,它非空非有,非真非假。依此类推,世界上的一切万事万物入眼入心以后皆是我们心中产生的幻影。我们的所谓的身心也是幻影,不是真我,而我们却把这好动善识的身心却当成了我本人。这个就叫“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要知道,那个生死轮回的灵魂不是真“我”,是一个假“我”。因为我们被一个无量劫以来的这个身心所迷惑,所以会认假为真,才会冤枉轮回。那么何谓真我?真我是永恒的,不变的,像虚空一样“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道德经》)的空性。这就是我们的本体,也叫佛性,又叫真心本性、真如自性、如来藏等。</p><p class="ql-block"> “五蕴皆空”对我们的来说,也不是修来的,而是当下的觉知。痴人与智者的区别就在于痴人执著五蕴,智者五蕴皆空。你若有这样的觉知,你当下明心见性;你若“行深”在这样的觉知当中,你就是菩萨再来。什么叫“度一切苦厄”?“苦厄”其实还是我们自身的认知,不是说观空以后我就身无病痛、心无挂碍了,而是苦厄现前,我们不再被幻相所迷惑,入本心而观,以般若智慧而照,一切烦恼均是庸人自扰,此刻便是自在,当下即是是如来。这不就度一切苦厄了吗?所以“度一切苦厄”,并非再无苦难,而是我们对一切苦难的认知和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阐释五蕴皆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经文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span></p><p class="ql-block"> 【学悟二】经文大意:(菩萨接着说)舍利弗,色蕴不离空性,空性不离色蕴。色蕴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色蕴。不仅如此,受想行识这四蕴也是这样,不离空性,本是空性。</p><p class="ql-block"> 何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萨第一次呼唤舍利弗,告诉他五蕴与空其实都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空性就是我的本心。五色入心,犹如镜子中的镜相。看到镜相,就看到了镜子。相不离镜(色不异空),镜不离相(空不异色);相就是镜(色即是空),镜就是相(空即是色)。镜就好比我们的本性,相就好比我们看到的一切。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注:一如,意为本无。)</p><p class="ql-block"> 何谓“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p><p class="ql-block"> 修炼一定要认识本心。本心可以产生五蕴,其中:色代表物质,受想行识代表精神。这就是说,我们的心能生出一切万物,包括各种图文、音像、思维等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六祖坛经》:“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物就是万法。万法源于心,万物由于道,是同一个意思。《心经》其实就是一个心字,只要识得这个心,归得这个心,一定会受用不穷。神秀和六祖慧能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呢?神秀不识本心,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他把心比作明镜台,只要“时时勤拂拭”就是了。而慧能却识得本心,认为心本是空,“本来无一物”,哪里会落上什么尘埃呢?</p><p class="ql-block"> 性命双修告诉我们要先修心,后修性,再修周天。先修心,就是识本心,入本心,这样才能开悟增智;再修性,就是修正习性,依智而行。要行得深,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修出周天。识本心,入本心,佛家讲就是般若智慧,道家讲就是道法自然。不识本心,一切枉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经文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span></p><p class="ql-block"> 【学悟三】经文大意:(菩萨接着说)舍利弗,五蕴皆空也就是万法皆是空相,这个空相就是心的本相。心的本相就是道的实相,无所生无所灭,无所污也无所净,无所香也无所臭,无所增也无所减。</p><p class="ql-block"> 何谓法?“法”就是心中产生的种种幻相。如何理解呢?我们的自性遇到缘会触发本心,本心能够遇缘而显出万象。从心中产生的一切都是什么?如镜中幻相,皆是五蕴。因为五蕴即是诸法,既然五蕴皆空,所以诸法空相。《楞严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大乘起信论》说:“是故一切法,如镜中相,无体可得,唯心虚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就是万法归心,万法归宗。</p><p class="ql-block"> “不生不灭”,是指我们的道心佛性无生无灭,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不垢不净”,是指我们的道心佛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染不得,也净不得。</p><p class="ql-block"> “不增不减”,是指我们的道心佛性永恒不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心经》本就是讲给后来的有缘之人听的,所以菩萨对舍利弗第二次呼唤,其实也是在呼唤我们。如果你能觉得菩萨是在讲给你听,就好比慈祥的母亲不停地呼唤着你:“回来吧,回来吧!”你一定会热泪盈眶,无比感恩。</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菩萨已经告诉我们“五蕴皆空”就是“诸法空相”。不要再被五蕴所迷惑了,也不要执着那种种妄心了。只要你能够觉知,觉知即是回头,当下即是彼岸;只要你放下妄心,好比放下屠刀,当下立地成佛。此“成佛”二字不是说你证得佛果了,而是你佛性出来了,就是那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本性显现出来了。“诸法皆空”,一切皆是幻相。只要你能够信解受持,便是破了我执,即是我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