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对仗

家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律诗的中间两联不仅要讲究平仄,而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是律诗。可现在的写家冠以“七律或五律”,中间两联却怎么也对不起来,偶尔善意指出还遭作者的愤恨,甚至诡辩是宽对。针对这种普遍现首先谈谈什么是对仗?对仗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仗,也叫对偶、对对子,上下句的关系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义相关,词性相对,平仄相间。对仗的本质特征就是词性相对。要想真正理解对仗就必须从词性入手。而词性的划分标准又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义。词的语法功能就是一个词在造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如“在”,它在不同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就是不一样的,请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他在家看书。(用在名词“家”前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是介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他在看书。(用在动词“看”前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是副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他在家。(用在名词“家”前独立作谓语,是动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是不一样的。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性的最主要的依据,其次才是适当考虑词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律诗对仗句的“工对”就是不仅要平仄相间,还要词性相对。所谓律诗中的“宽对”就是不仅要讲究平仄相间,还要最起码的讲究词组相对,也就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对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对形容词性词组……诸如类推。平时做对联的“宽对”还可以放宽到可以不讲究平仄。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二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类: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的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正对。上下句的关系是相近、相补、相衬的关系。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必须力避同义或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出现臃肿、苍白的瑕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反对。上下句的关系是相对或相反,具有对比、映衬作用。 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关系是 句意相承、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俗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思是延续的,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这种对子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类:以调字遣词的方法来分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句中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借音对。借音对就是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音近,所以与“苍”字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就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名词。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音近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很难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三种都能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新颖别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类:以音韵的角度来分的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要恰到好处。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双声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例如 “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种双声词互对的对仗就称双声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叠韵对。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种叠韵词互对的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类与第二类的主要区别是,上类增强工整气氛,此类增强音律美。两者结合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掉字对也增加了音律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类:以结构特殊的对仗来分的类型:,包括隔句对,错综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类:以虚词入对的对联。虚词包括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如:与、和、共、同、并、于、还、也、矣、焉、哉、乎、耶……等字。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虚词对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仗的十二种常见种类就介绍到这里。最后谈下对仗的两种避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忌讳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却很多,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避忌雷同。“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这在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新章。”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词组;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词组;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新章”都是名词性词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偶与对比是有区别的:对偶重在形式对称,对比重在内容对立。对仗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用于诗词,富有音乐美。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律诗不避蹈袭,但必须有新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