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邵 习余

<h3>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蚩尤、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的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经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去山西旅游,是我多年的愿望。2023年10月12日我和老伴如愿成行,深深被山西的魅力所吸引。</h3> <h3>我们报名参加了山西光达旅游有限公司的旅游团队,由美女导游姚向艳为我们设置旅游线路。依次游览了应县木塔,悬空寺和云岗石窟,朝拜了五台山,参观了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和壶口瀑布。整个行程紧凑又舒适。</h3> <h3>应县木塔,也称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因坐落在山西朔州市应县城西北的佛宫寺里,俗称应县木塔。木塔由辽金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赦募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成,至金明昌四年(公元1195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乱之用。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h3> <h3>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旧的且唯一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h3> <h3>应县木塔,它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的民族特点和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据专家考证,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被称为“中国古典建筑斗拱博物馆”,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筑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坐标。2016年获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h3> <h3>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3000立方,2600多吨,纯木结构,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据导游介绍,木塔现在有所倾斜。国家有关部门在90年代就提出过修缮方案,但因诸多技术未能过关,修缮方案“难产”近30年。为保护木塔,现只允许游人登二楼参观,二楼以上就不让上去,是看一年少一年的建筑,这无不让人遗憾。</h3> <h3>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建成于1400年前的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中国道教讲究“玄”,佛教崇尚“空”。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悬”与“玄”同音,后因此得名“悬空寺”。</h3> <h3>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设计思想绝妙,建筑艺术高超。这里山势陡峻,两边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筑在这悬崖之上,凌空飞跃,惊险奇特,别具一格。它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挂上下一体,廊柱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h3> <h3>悬空寺真是神楼仙阁。它面朝恒山,背依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丹廊朱户,傍崖飞插,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游人登临,z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如临仙境。</h3> <h3>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h3> <h3>云岗石窟位于大同西郊。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宏,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18000余平方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余尊。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A级风景游览区。</h3> <h3>云岗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北魏年间。最早由皇家出资,昙曜祖师主持开凿营建的皇家佛教洞窟。佛像都是北魏皇家圣祖的形象,带有明显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像和西域特色。反应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历史。</h3> <h3>五世纪中后期,孝文帝大力开凿”五华洞”(9—13窟)集中了北魏强盛时期佛教。其雕塑、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大成,至今震撼世人。直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才终止了皇家石窟的营造。云岗石窟,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雨,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h3> <h3>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他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左手持莲花,上面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五台山又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道场。青庙(汉僧所住),黄庙(蒙藏喇嘛所住),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黄庙相互毗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h3> <h3>朝拜五台山,是我们这次山西之旅的主要目的之一。它不仅是一次宗教信仰的旅行,更是对灵魂的洗礼和启迪。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其庄严而神圣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登上五台山,五峰环抱,形似右手五指弯曲向上的手掌。蔚蓝的天空,仿佛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老的寺庙,不绝于耳的诵经声,到处弥漫的香火气息,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感受着灵魂的启迪。在这里,我读懂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对生命的崇敬。我为家人祈福,为孙子求愿:祈愿我的家人,平安健康,心想事成,快乐幸福!求愿我的孙子在2025年高考的路上,一帆风顺,勇突魁头。</h3> <h3>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在清朝。顺治十三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向其进贡。清朝皇帝,蒙古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山,一般都住菩萨顶。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敕令“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崇高。</h3> <h3>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布局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部主要建筑有影壁,108台阶,牌楼,石狮,幡杆等。中间为主体建筑,布局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还有配殿,廊房。后部有许多庭院,主要院落为大锅院。</h3> <h3>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有108级台阶层层向上,气势宏伟。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于石阶高处平台上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多姿。康熙皇帝御笔“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光彩夺目。</h3> <h3>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要殿堂,也是喇嘛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院内两株古松浓荫蔽日。三通绞龙石碑,一通是康熙御制,一通是乾隆御制,一通是嘉庆御制。殿门口对联为: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佛昙之上,后面横置三尊须弥座,中间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右面是阿弥陀佛。</h3> <h3>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院内有汉白玉雕石牌坊,上刻康熙御笔“五台胜境”四个大字。文殊殿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正脊中间置铜宝瓶,两端置铜鸱吻。还有龙凤,狮子等饰物这种规格,只有皇家专用。可见文殊殿等级之高。殿前一幅对联: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暮鼓,晚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五百年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写出了五台山佛教的悠久历史和五座台顶的旖旎风光。文殊殿内正面塑像三尊,均喇嘛教的造像风格。正中文殊菩萨,左观音,右普贤,合称“三大士”。</h3> <h3>广化寺,原为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后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是五台山”黄庙十大寺”之一。广化寺历史悠久,现有殿堂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佛坛上,中供文殊,左观音,右普贤。</h3> <h3>广化寺清凉道场,一幅“大度包容了却天下多少事,满心欢喜笑看天下古今愁”。人生那些想不开,看不破的,不过就是没有了却而已。人生就是一个态度,一个好的心态。大行中行,大悲无量。大山得大自在,胸怀宽广,做人友善,出事柔和,就是一个好的态度。</h3> <h3>殊像寺,内供文殊菩萨。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再建,万历年间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过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碲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白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穗缨。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做行走姿势,给人一种活泼奔腾之感。</h3> <h3>乾隆二十六年,弘历陪皇太后到五台山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沟传言,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任说其说。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国寺。乾隆三十九年,弘历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建庙。</h3> <h3>五爷庙,本名万佛阁,是五台山唯一称呼的一个庙。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千百年来这里涌动数以万计的朝圣礼佛者。五爷庙在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大殿内供奉三位菩萨。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普贤菩萨,骑神兽的观音菩萨。每年中考高考前夕,香客们为儿孙求愿,洛泽不绝。</h3> <h3>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第一代创始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闯荡世界,从小生意到大票号,发家后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取名“在中堂”。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院落布局很像一个“喜”字。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寻觅外景地,张艺谋被乔家大院的场景所吸引,成为了拍摄基地。</h3> <h3>乔致庸,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他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人物,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h3> <h3>乔家的发家从乔家第一代乔贵发开始。乾隆初年,乔贵发为做生意走西口,在包头一个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便开了草料铺,兼做豆腐。乾隆二十年,口外粮食丰收,趁低价收购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乔家便把黄豆全部出售,获利颇丰。然后开始经营自己店铺,逐步发展壮大。</h3> <h3>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他的经商之道为“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他执掌家业时,“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他经常告诫子孙,经商处世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第三才是“利”。他亲拟对联让人刻就,“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可贪图安逸。乔致庸治家很严,其家规有六不: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治游,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h3> <h3>乔家的发达,除了经商有道,对子女教育有方外,还与乔家广施善举,心胸远大有关。心地有远见,人生有格局。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慈禧太后与一众皇亲国戚匆忙逃窜,直奔西安,途径山西已经银两见肘,只能向山西各商号借钱。然而,晋商们对慈禧和清朝充满疑虑,不肯轻易借钱。唯有乔家票号听闻后,亲自奉送银子30万两。不是借而是送,慈禧欣若狂,亲自题写了“福种琅嬛”四个大字,令山西巡抚亲自将扁额送到乔家。并且,慈禧和光绪的行宫也设在了乔家票号。从此,山西乔家与慈禧结下了深厚的关系。30万两白银就成为了一笔极具回报率的成功投资。乔家,具备政治投资眼光。</h3> <h3>90年代,张艺谋为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初看上的是山西的王家大院,但王家大院要求张艺谋支付给王家拍摄经费30万元人民币。90年代的3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乔家听到消息后,找到张艺谋。说是不要一分钱,还管摄制人员吃和住,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完事后要把拍摄电影的道具留给乔家。张艺谋听后非常高兴,《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在乔家拍摄完成。上影后,乔家名声大作,国人纷纷赴山西一睹乔家大院风彩。这就是乔家的远见和格局。</h3> <h3>乔家与慈禧太后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商业传奇,更是历史变迁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兴衰与时代的更迭紧密相连,深刻启示着命运与机遇的交织。就像历史中的无数家族一样,乔家也无法预料时代的巨变。新中国成立之后,乔家后人的命运逐渐式微,沦为工薪阶层。这种转变不禁让人深思,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改变了家族的命运。这不仅是乔家的传奇,也是一段见证历史变迁的缩影。乔家的辉煌与沉寂,带给我们思考,时代的洪流始终在变动,人们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前行。</h3> <h3>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是静升王氏家族于明清两朝,经300余年修建的一组大型建筑群。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之称,总面积25万平方米。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王家大院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原上全封闭式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容南北情调,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h3> <h3>王家大院的始祖叫王实,从元朝的时候,由太原搬迁到了灵石,靠卖豆腐白手起家,由农到商,由商到官。耗费300年时间,历经元明清三个时代,建筑达到了25万平方米的城堡。300年后,到了明朝天启年间,王家已经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到了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王家的买卖通过边贸成为一方巨贾,而而当官的更是高爵显贵,就有100多人。</h3> <h3>王家大院建筑格局为前庭后寝,这种格局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的氛围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h3> <h3>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虫鸟兽、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h3> <h3>站在王家大院北门的城楼上,放眼望去,令人感慨万千。这“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这“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25平方米以上,历经300年修建的王家,兴于商,旺与族,衰与乱。王家大院,好大气派,尽显王侯本色。好高的门槛,导出世间的不平。生财有道勤为土,教子有方孝为先。盛世万家兴,乱世皆草民。回望前面走过的那所为的卧龙道,街是龙身,巷是龙爪,河漂石是龙鳞,老槐树是龙尾,井是龙眼。两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似乎也在隐含着一种哲理,苦中有甜,甜从苦来。</h3> <h3>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全面包砖。以后各代进行过十次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h3> <h3>平遥城内的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由平遥县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是中国民族银行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h3> <h3>壶口瀑布,是中国最为壮观大瀑布之一。它气势磅礴。瀑布从千米宽的黄河断崖上垂直落下,水柱如同天女散花,宛若倾盆大雨,轰鸣之声响彻云霄。近距离观看,水汽弥漫,仿佛能洗去人间一切烦恼,身心倍感清爽。壶口瀑布是一处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绝佳境地。它的壮丽景色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能让人思考和感悟。</h3> <h3>旅游,不仅只是游山玩水,品尝美食,放飞自我,它应该还有了解当地人文历史,风土民情,去领会,感悟,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游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种人,在用五花八门的方式生活着,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让这个世界显得纷繁复杂又有趣,让理解他们的人有共鸣,不理解他们的人有话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次山西旅游,我们结识了来自桂林的朋友骆明助夫妇,一路上他们热情友好,帮助照顾我们,为我们拍摄照片,在此表示特别感谢!欢迎骆先生夫妇和众多朋友来无锡宜兴游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