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资源<br> 千百年来,历来重视水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三滩,作为黄河流经靖远县最长的一个乡镇,每年从其身旁有328亿立方米的流水向西北奔腾,这就给三滩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br> 这些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首先是流经三滩镇约30千米的黄河;其次是从渠口入渠,沿12.12千米的主干渠、20.85千米的各支渠、27.112千米的泾水渠纵横蜿蜒,逶迤而北的沣泰渠;第三就是发源于刘川与白银区交界处的范家窑,经大兵道沙河,一路汇聚了刘川、三滩等各处山沟等处的渗水,最终在大兵道沟口注入黄河的四季河。第四处地表水就是从黄河或沣泰渠取水,提灌到西北部塬区的十个小水利工程的季节性机灌水。三滩的第二个水资源是丰富的地下水,全域内浅处5米左右、深处12米左右就有可应用的地下水,西北部山区也可挖几十米的深井,提取地下水。<br> 三滩丰富的水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三滩人农田灌溉、人畜饮用、生态保持等方面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三滩水厂建成,人饮工程提升了三滩居民饮用水的质量。三滩人自此告别了饮用井水的生活,跨入自来水时代。<br> 自2009年起,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制、污染治理等政策,用水管理实现精细化。2015年,县水务局许可取水工程255处,全三滩许可取水只有6处,取水量也有明确规定。 第二节 河防治理<br> 水,既有利也有弊,黄河流经三滩千百年来,三滩人享过它带给的肥沃、恬静,也领略过它带来的破坏,肆虐。在不断地与黄河为伴的几百年里,三滩人不断治理河流,改造三滩,走过了一条执着向前的路。<br> 唐开元年间(713—741),矗立于河东滋泥水(月河)处修于西魏时期的西会州,受到暴涨的黄河洪水的威胁,时任会州刺史的安敬忠率领吏民围堰筑堤,拨河水向西北流,保护了会州城免遭河水冲毁,而河对岸的三滩则在会州城堰挑水的冲击下,深受水害,正是这一时期,传说中由敬德(尉迟恭)修建在现今圈湾白家桥田地(当时还未开发)的马王庙等,就是这一阶段被损毁。可见,那个时候,三角城居民不多,无力修建河防工程。这是靖远境内有关黄河水患的最早记录,也是三角城人生活的一个佐证。而同一时期的三滩北部的车道沟口小黄湾处,则是修建有码头渡口,承载着往来的客商去往西域长安。<br> 自唐至宋、西夏、金国,吐蕃国,河西的三滩在将近700年的历程中,作为军队争夺、牧樵、驻防、粮草征集等要地,黄河水患也不曾断过,但一直不曾有过专门的治黄工程,直到大明王朝建立,三滩才真正地进入治黄发展期。<br> 明正统三年(1438),靖虏卫房贵着手卫周边特别是靖虏卫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这次针对三角城滩历经数年的开发,主要在吴家崖大滩以下开垦土地。首先是整修灌溉渠道,并延长渠线增加灌溉面积,这就必须在黄河上开一个进水口,则少不了加修河堤,固定渠口。详细的情况虽没有文字查询,但卫兵和三角城老户郭、李、陈、陆等姓百姓开垦了大量荒地,修筑了12里的老渠,并引进房贵家乡的水车,在黄河两岸仿制推广,以资灌溉。<br> 此后,直到明万历年间,松山鞑靼的骚扰问题解决之后,沿靖远景泰一带黄河两岸得以再次治理,这就是开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这段时间的“万历开发”。巩昌府监收厅同知吕恒调来中卫识水利者王得时、张尚贤、虎德、汪可敖、张希荣、万世勋等人,勘察相度,先筑河堤,再修水渠,于糜子滩黄家大路以下至三角城滩闫家门大码头之间、三角城中路至蛇湾之间开垦荒地,修复渠道,延长渠线,奠定了沣泰渠基本水系;也是这次开发,远离沣泰渠干渠的中滩以下到边渠的大片土地,得不到沣泰渠的灌溉,就在沣泰渠渠口段新修一渠,即后来的中源渠,也就是边渠。中源渠在闫家门以下向东从中滩至边渠(中二的旧称),最后汇入小河道子。这次开垦,利在延长了沣泰渠渠道至蛇湾以下,增加了土地及灌溉面积,同时新开了中源渠,弊端是仍然未解决河堤问题。<br> 清朝建立之后,三角城受益黄河水利的同时,每遇河水太大则往往土地崩毁、渠道失却,最苦者多为贫苦农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为沣泰渠及中源渠在闫家门大码头的渠口及以下的大片土地几乎每年都被冲毁,河水不能经渠流到下游浇灌土地,需要耗资耗工年年修复。靖远卫学粮经历司俞琏报请并引领三角城工匠首次凿开了禹王庙下的山洞,改沣泰渠渠道靠近山旁,修固渠口,历时四年完成。这次工程,主要加固了渠口,改移了渠口干渠路线,基本上奠定了沣泰渠及中源渠至今灌溉三滩的局面。<br> 到道光年间,河道有所变化,加之沣泰、中源两渠长期引水灌溉,淤积未能清除彻底,原渠首进水不足,沣泰渠遂向上引渠首到长尾滩接水。这一时期,中源渠所修护拜邋遢拜也被河水冲毁,渠首段被小河道子拦腰隔断,遂在靠近沣泰渠干渠旁再开渠一段,但不经过阴洞子,至此形成两渠渠首段并行的现象。因而两渠经常联合修固渠道东侧的护堤。<br>同治初年(1862),处于沣泰渠入河口的避佛寺及三台山处的民众,因河水经常冲毁避佛寺井滩子前及水车湾以外的大片土地,在沣泰渠老人安宁朱学诗的组织下,以徐姓和安宁张姓为主,修筑了一条长达400余米的砂土拜,首创在拜外侧及拜首加放块石的护拜方法,名为“长脖子码头”。此拜则为仁和拜。素年,此拜护岸阻水,保证后方土地庄稼不致淹没;且在拜后淤积大片土地,按股份分给了徐张等姓人家。民国二十五年(1936),长脖子码头被大水从后侧漩开决口,继而全拜被毁。<br> 光绪年间(1875—1908),三滩有两次河防工程,其一是彭发芝(枝)修筑兴义拜。兴义拜即现在的中二刘家拜到109国道下中二渡口段,光绪年间黄河水直达今天的吕家墩附近,兴义拜和龙兴拜筑成后原来横穿中二的小河道子被隔断,同时也淤出了现今联合中二相接的大片土地;后来,兴义拜再毁于大水。其二是任守信倡导组织修筑龙兴拜。最早的龙兴拜上起闫家门,下接刘家门,从光绪年间开始集资筹股修筑,到民国初期任宏督工续建,并延伸到中兴拜,均为砂土筑成,后毁于民国35年(1946)九月十三日大水。<br> 宣统二年(1910),三滩圈湾人吴锦江、朝阳人李梦庚、陈颍川、中滩人崔钟灵等联络县城、糜滩、三滩人集股修边渠拜。边渠堤修筑成后,所淤土地也按照股份分给出资人,到民国35年(1946)毁于大水。<br> 民国37年(1948)1月28日,财神保居民王国瑛、张宏道等七十二人联合上书甘肃省政府,申请修复永固堤;稍后,王国瑛等人于3月31日又向甘肃省政府主席呈书,申请迅速划拨贷款修复永固堤;至当年7月3日,靖远县参议会参议员三滩中滩人朱铭座,提交《勘修三滩乡河堤,兼顾良田以重农事》的议案给甘肃省水利局,申请遵照官营渠道办法,仿北湾乡修复靖丰渠办法修复三滩河堤,淤地造福;及至当年10月15日,靖远县参议员三滩乡第六保何延龄等人再次同县政府康天衢县长,就治理黄河三滩段为民造福一事,分别向甘肃省水利局呈报提案,申请列入整理黄河上游段计划内统筹办理。一年四次的申请、提案,甘肃省政府训令靖乐渠工程处长雒鸣岳于3月17实地勘察,并于4月20日提交勘察报告,后因贷款未能划拨而成为纸上河防。<br> 从明清两朝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三滩人一直与黄河做着艰苦卓绝的抗争,向河滩要地,从洪水中夺地,一片荒凉的河滩上,平时风沙打庄稼,汛期泛滥毁良田。三滩有句民谣“种田不种拜湾地,娶妻不娶活人妻”,“一年四季苦到头,花工丢籽没收成”,就是真实的写照。黄河三滩段虽经政府、民间数次修固,皆因力所不逮,擘画欠缺,未能统筹而一次一次毁于滔滔河水,致使新中国建国之初,黄河仍在今天闫家门处,冲入三滩,在中一堡子滩和老庄子之间流过,直接威胁中一任庄、王庄、中二李庄、郭庄的屋舍及人口安全。而永固堤、仁和拜、兴义拜、边渠拜的毁损,使黄河水每到汛期直逼到现在联合的吕家墩、新田的河湾等处,这里大片的土地只能是种听天由命的“撞田”。<br> 新中国建国后,合并了中源渠和沣泰渠,三滩迎来了新的一个河防治理阶段。 自1954年何宏发任职以来,全面规划,开建河防工程。<div><h3> 龙兴拜 与闫家门大码头相接,延伸段为中兴拜,均为砂土筑成,1946年9月30日河水暴涨流量5900秒方,坍塌决口,多半崩溃,1956年在原基础上修整加固,块石护坡,拜首加筑码头,曲线延伸615米,为三滩护岸淤地的第一个工程。1980年,黄河大浪直冲码头险段,1987年加固,下铅丝笼42个,块石1060立方,1989年加固码头和燕翅子,运石料620方。1959年4月动工新修兴义拜围堤718米,(由刘家拜到渡口)。做了加固抢险工作。</h3> 中兴拜 1956年至1965年接中兴拜码头,1957年动工延伸中兴拜1182米,格堤两道734米,运土沙15084方,块石2117方,筑起沿河岸向北直下长1438米、高2.6米、顶宽3米的一条大拜。1976年再运土砂12000方,延伸400米,至中滩放淤区第二隔堤,是三滩第一处护岸淤地的主体工程,自大河滩拜筑起后,中兴拜已成第二道防线。<br> 刘家拜 1959年至1970年在位于崩溃已尽的边渠拜、蛇湾拜、永固堤之后的大片滩涂区,形成一片河滩,上接木闸码头,运12962方砂土,20844方块石,筑起向北直下到渡口大码头,长达718米的一条石拜,首段因河水冲击要害部位,下铁丝网块石,并增设5座码头,遏制激流,迎水面块石加固2--4米,至今仍在下沉,每年需及时补添加固。刘家拜的建成,结束了历史上岔河乱流的局面,固定了河床,根除了水患,既保护了三滩中部耕地和村庄的安全,又为淤地打下了基础。<br>兴义拜 1960年春冬修兴义拜,拉运块石4340立方米,移动土砂12360立方。1961年补运石块,修成竣工。1962年到1984年,接刘家拜码头后大码头,运土砂50911方,块石8049方,筑起向北直下到安宁放淤区进水闸口,长达1039米的一条石拜,是护岸及放淤的一项主要工程。<br> 蛇湾拜 建于1962年,到1984年,起自安宁放淤区的进水口,运土砂101304方,块石18920方,筑起向北直到漏水拜尾,长达2814米的大拜,施工过程中趁冬季结冰时在河道用冰橇滑运石块,打开冰层灌入块石,筑起200米的漏水拜。1984年到1990年再运土砂27648方,块石7522方,向北直下,延伸到安宁放淤区,第四道隔堤长达1280米,拜体增设5座码头,挺住了虎头咀子冲过来的大流,固定了河床,保护了三滩尾部的安全,为安宁放淤区奠定了基础,月河拜筑起后,此拜成了第二道防线。1964年修安宁隔堤两道1440米,运土砂35720方。其间,1964年7月,黄河发生百年罕见的大汛,三滩新修各拜或被冲垮,或被漩挖,难以继续防汛。汛期过后,11月20日靖远县水利科派干部尤为本、吴家俊、李成龙调查黄河三滩段各拜水毁情况如下:蛇湾拜、兴义拜造成冲刷,坍塌险落的危险段有5260米。另有1700米堤坝宽及高都达不到设防标准。甘肃省及地方防汛指挥部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红柳工程处1959年施工以来,未按县上规定施工,将河拜马头逐年向河床延伸467米,将大河挑向三滩,三滩护岸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次大汛中虽动员了一千多人抢险,结果仍然造成坍塌冲毁;陡城河防超出456米,大流挑向劈佛寺,2000多亩良田被水剥蚀,成为河床,还威胁村庄的安全。”县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实地戡查,拆除了一些不合理工程,解决了相互之间的河防矛盾。<br> 张水拜 就是沣泰渠进水码头,由于河床变迁,渠口背水,从1964年到1991年,共拉运石块19256方,筑起顶宽3米,长450米,伸向河心的迎水张口拜,至1992年渠首改迁后,此拜已作废,但护渠、护岸、淤地功能未减。自道光年间(1821—1850)渠口移于此处,到2022年,三滩民众在此付出无数辛劳。<br> 渠口大码头 在长尾滩原大洞子东侧,与大洞子同龄,结为一体,临大河急流,长期冲刷下沉,每年都要加固。这个码头体积高大,顶面有二百多平米,地基直达河底岩层,峙立在黄河岸边,维护渠首的安全,造价已无法估算,老前辈房延兴曾感慨的说“不要看是一座石码头,其造价与铜制的麻钱计算,乃是铜铸的一座铜码头。”<br> 中源渠原进水闸大码头 沣泰中源两渠合并后,原闸尚存,迎水拜遗址还留在河心,被挑起的大浪至今明显可见,大码头仍是一座重要工程,还在不断加固,邋遢拜至对口闸800米护岸拜,拜内现有淤地100多亩,原来植满杨柳树,现已成为优良的耕地,种植蔬菜、果蔬等,每年为三滩人民创造财富。<br>闫家门大码头 在三角城下,居三滩之首,是三滩最早的一处防护工程,码头顶宽3米,长70米,顺水势直插河心,首当其冲,力挽狂澜,逐年加固,为治理河道防汛护岸开发三滩,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工程量无法估算,码头上下曾为古渡口,清光绪年间中滩王丕成先生编著的《四言杂字》中,写有“闫家门首,渡口摆船”,的历史记载,1970年后迁至刘家拜。<br>月河拜 “月河”形成在中二与虎头咀子之间的河段,属靖远八景之一,1971年紧接着刘家拜渡口下大码头尖处,沿河岸北下,运土砂74466方,块石13718方,筑起了长1773米的一条大拜,迎水面块石加固,顺直了河道,结束了岔河乱流,长期泛滥成灾的不堪局面。1996到1997年,又加固土砂44100方,续建新拜1200米。 <br> 大河滩拜 大河滩是小河道子从三滩分割开来的一个夹河滩,土层肥厚,土质好,原有耕地200亩。早期,朝阳、中一、中二农民涉水渡河,当“撞田”种,1954年三滩朝阳小学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师生在河滩上满植沙枣树,又名“沙枣树滩”。1970年小河道被冲得底深面宽,不仅沙枣树滩受冲,严重威胁李庄农田,1972年水管所决定在小河道口筑坝,由副所长赵生福指挥督工,带领张武等职工,同群众日夜抢修,一个冬春,筑起了主体工程。1985年加宽加高,运块石6480方;1990年块石干砌大拜护坡150米,因河水冲刷厉害,由泵房至沙枣树滩头段,块石护岸910米,共用块石4300方,建成长达1080米,顶宽4至5米,块石护坡的一条大拜。1982年从上沙枣树滩头,延伸新拜1140米,运土石方41040方到中滩放淤区第二道隔堤,1982年到1983年运土方23502方,筑新拜1782米到刘家拜木闸码头。1994年到1995年由沙枣树滩,筑第二道隔堤至木闸码头,运土石18650方,完成638米。<br>三滩艰苦奋斗的人们,不辞劳苦的水利职工,在所长何宏发的带领下靠两肢肩膀,凭一个背斗,一把铁锨,起早贪黑不停地背砂石,干河防工程,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月里,精壮劳动力大炼钢铁,上洮河工程,组织妇女劳动力投入工程,发挥半边天的力量,辛苦在工地上,她们和男劳动力一样,早出晚归,中午喝口冷水,舔点炒面,休息片刻,一鼓劲儿地干,肩上压出血疤也不叫苦叫累,硬是从闫家门背到劈佛寺,背出七条新护岸。40多年来,共移动砂石土方358717方,拉运块石102886方,筑堤15656米。从头到尾构成一体,是一项前所未有,长治久安的宏伟工程。<br>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防工程更是关系千万民生。从2010年前后开始,黄河三滩段开始在河中挖沙,大量的青砂鹅卵石被挖沙船挖出后,运到各处工地做了原料。导致河床下降了、河底原有的沉积层不在了,河水渗漏,水位随之下降,同时,两岸砂土块石筑成的河堤开始向河中沉积移动,出现了新的河防工程需要。2016年,甘肃黄河段防洪工程作为国家172项水利工程之一,三滩段作为白银项目二批七标段,于同年10月开工建设,到2018年底圆满完成了三滩镇新田堤防3.369千米、新建三滩镇黄河大桥护岸、三滩镇避佛寺护岸共计4.184千米、下铺安全网箱1.68千米。共计从渠口到碱滩段,使用土石5.358万立方米、砂砾石夯填14.92万立方米、格宾石笼填筑1.58万立方米、抛掷块石12.43万立方米、预制并使用四角椎体抛掷0.73万立方米、钢筋794吨、铰接式护坡2.196万平方米合计4450万元的工程投资。使三滩镇2.1万人口、3.6万亩土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完善了白银段黄河防洪区域体系,保护环境,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防洪治理工程开始实施。至今,三滩段防洪治理工程经历了2017年以来的5个汛期运行,质量完好,成为三滩段截至目前最好的河防工程。</div> <h3> 第三节 水渠<br> 三滩的水渠,同步于三滩的水利,《监督吕公开田碑记》中记载,在黄河北岸三角城滩一带“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汉屯田故迹”,据此可推断早在汉代,三滩境内黄河沿岸一带即被开垦,成为汉朝军民屯田之地,并引水灌溉。明朝正统三年(1438)、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两次修渠开发,卫城以北的三角城、蛇湾等地垦田修渠,使用水车、引黄河水灌溉,使民间仓储充盈,成为三滩历史上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翔实的记载。<br><p> 沣泰渠 作为三滩最早最大最长的一条灌溉渠,沣泰渠也是靖远八大自流灌溉渠之一。从民国《靖远新志》中可知,沣泰渠首开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近600年来,历经多次修缮、改道、延伸,开支等,现在已经是有着1条12.12千米的主干渠,11条34千米的支渠,22条35.5千米的排碱渠,542座(处)各种水利设施建筑,2座装机540千瓦的抗旱补水泵站,3处装机10台总功率514千瓦的小提灌工程的一座大型系统水利设施。正常年份实际进水4立方米/秒,灌溉总面积27000多亩(不包括苏家坪等),其中自流灌溉19000多亩,提灌面积7000多亩。是三滩目前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水利保障。</p><p> 中源渠 中源渠修建时间不早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吕恒第二次开发三角城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人口居住较多的吴家崖至蛇湾一带,沣泰渠干渠从此处延伸后汇入黄河,但这一时期,移民到三角城的人越来越多,靠近河边的中滩边渠也逐渐增加人口,土地得以开发,亟需灌溉,人们在大户的主持下,在靠近沣泰渠旁,再开一条干渠,过闫家门入中滩到郭李庄,经土窝、上下堡子,最后在劈佛寺附近汇入黄河,这就是中源渠。这也是中二以前叫边渠的来历。最初的中源渠几经延伸,形成了6千米长的干渠,15千米的几条支渠,从清代一直到民国结束,灌溉着中滩边渠的土地,其管理、运营等全部与沣泰渠相同。由于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中源渠渠口段多有崩毁,到清代光绪年间以后,几乎靠沣泰渠渠口进水,在中段分水灌溉,因而多有争执,甚至有任家湾湾、安家洞口等几处少量土地灌溉要掏钱买水。1952年,靖远五区区委书记张万福主持将中源渠并入沣泰渠,中源渠的干渠成为沣泰渠支渠。</p></h3><h1>形成历史</h1> 明正统年间,裁撤迭烈逊巡检司,在其上游50千米的古会州城处,修复增筑城池,即靖虏卫。靖虏卫初建之时,河北三角城等处在卫指挥使房贵命令下,卫兵及三角城本地居民郭、李、陈、陆等姓氏人家合力开垦三角城滩,创修了沣泰渠以资灌溉。这次创修,是在驻军和住户的协同下进行的,地点及主要渠道应该在现今吴湾、朝阳这一带,理由是修渠的老姓大户都是这一带的姓氏。并同时引进了挑车,渠线共12里,仅有现在的一半不到。<br> 其后,由于大小松山的蒙古鞑靼部与青海、河套地区的蒙古部族取得喘息之后,再次加大了对松山附近黄河上下游地区的侵扰掠夺,使三地联通一线。其中从三角城过河的记载,确凿的有宣德十年(1435)、隆庆元年(1567)两次。这一时期,三角城虽时被侵掠,但并不是鞑靼部族长期占据,所以,三角城在一百多年间,缓慢的发展着,当年的水渠发挥着一定的作用。<br>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吕恒为充盈兵粮,第二次对靖虏卫黄河段两岸进行大规模开发。这一次,三角城渠延伸到了吴家崖以上长尾滩以下的闫家门码头前开进水口;向下,拓展到蛇湾之下避佛寺大愣子处,渠线近12千米,主干渠循人庄山旁一直向北而入河。在干渠之东,开支渠数处。<br>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靖远卫学粮经历司俞琏组织三角城民众,利用四年时间,修筑加固了渠口,并凿开了三角城下石山阴洞,改道了渠首段,减少了渠首段首当河水冲毁的危害。<br> 由于河道及水位等原因,道光年间,三滩人在地方及水利老人组织下,将渠首延伸到了长尾滩,这段时间及以前,三滩人及官方都称该渠为“皇渠”(明朝)或三角城渠、老渠(区别于后来修建的中源渠)。到咸丰年间,为巩固迎水渠口,申请到了县衙的投资,在渠口处箍了进水大洞子,并取名曰“沣汰渠”,以后写作“沣泰渠”。<br> 到了民国17年(1928),河水下降,渠口进水不足,沿渠水流不畅,水利老人联合人王国珍组织民众凿掉大阴洞子底部的条石一层,使得净进水增加,避免了干旱。民国31年(1942),阴洞子以上大闸上首靠近黄河一侧的干渠埂决口,时任水利委员会主任王琦协议占用了大湾园子庙田园地,在靠山旁开新渠73米,保障了渠道的畅通。<br> 新中国建国后,1951年,靖远五区商议合并沣泰渠,遂于1952年初,在区委组织下,将中源渠渠首干渠段1540米废止,干渠以下全部改为沣泰渠支渠,在对口闸分水,灌溉流域土地。<br> 1954年以后,在新的管委会领导下,沣泰渠改建新建干渠、衬砌渠道、改建道子渠、裁弯取直渠道、增建支渠、扩建泾水渠、在各渠道上修建各种设施、打拜淤地、发展提灌小水利工程等等,到1991年底,已经成为三滩最完备的水利工程。<br>1955年,水管所组织建国后第一次重修大洞子(渠口进水口),由省水利厅技术员设计,北湾曹德林工程队施工,沣泰渠管委会辅助,历时四个月完成,保证了30多年的进水使用。<br> 1977年,何宏发组织水管所在闫家门大码头处修建抗旱泵房一座,装机三台165千瓦用于越来越大的灌溉补水。1983年抗旱泵房由闫家门上移到二道闸干渠东埂处重建,更利于取水。<br> 1988年,经沣泰渠管委会申请,决定延伸渠首。1990年靖远县水利局考察设计绘制了图纸,1991年,靖远县政府县长王学舜、副县长包育正等在糜滩乡政府组织召开协调会,达成协议,于同年11月14日得到白银市水电处批文同意,开始了最新一次进水闸的建筑。本次工程包括临河拜、延伸渠道、进水闸三段,于1992年5月完工并于1992年5月1日,邀请市县乡各级领导及兄弟灌区、三滩各村委会、各学校举行了通水典礼。至今,进水闸之上有靖远著名书法家关振邦题字“沣泰渠”。<br> 2013年以来,黄河水位随着上游的利用及河床采砂清淤等多种因素,渠口进水已不能满足三滩罐区的用水需求,同年,在闫家门三滩水厂靠上的地方,申请得到市县同意后,再建新的补水泵房,安装四台共200千瓦的轮机泵,为沣泰渠补水。<br>2019年以来,沣泰渠进水口进水锐减,三滩灌区灌溉几乎完全由抗旱泵抽水浇灌。现在沣泰渠加强管理,合理分配用水,一直是三滩农业最强有力的保证。 <h1>功能与效益<br></h1><h3> 淤地及改造 明清时期,沣泰渠和中源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农业灌溉。同时,从明代到中华民国结束,三滩人在灌溉耕地的同时,也不断地利用渠系及其他各种设施,淤积土地,开发道路,植树造林,发展养殖。新中国建国后,在治理河流的同时,设计开发了数个放淤区,到1981年完成淤地4201亩(全部为水地),变旱地为水地2000多亩;同时,利用泾水渠改造盐碱滩4000余亩,开垦水湖草滩500多亩,到1983年登记在册的水地19518亩,有力地促进了三滩各项事业的发展。<br> 发展水利提灌 在沣泰渠的有力保障下,三滩各村积极发展小水利提灌工程,从1968年开始到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全承包之时,在西北部各坪上开发了机灌地4050亩。截至2018年,依托于沣泰渠的多级提灌,提灌土地从4050亩增加到了7000多亩。<br></h3><h3> 开展多种经营 护堤林、道旁树等等的林带,是沣泰渠带给三滩人的另一个最大的实惠,三滩90%以上的人家所盖的房屋,都来自沣泰渠的白杨树、柳树、沙枣树、果树等。作为第一家引进苹果树种植的集体,沣泰渠开启了如今三滩林果种植的新局面。同时,养殖业也迎来了新的飞跃。<br>1952年以来,沣泰渠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方针,依靠自身的积累,使灌区经济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得到了国家多个项目的帮扶,目前基本上完全实现了水利设施的更新换代,渠线的衬砌硬化,并在清淤、灌溉等方面实现半机械化,管理科学化,为三滩的现代农业提供了更充足的服保障。<br></h3><h1>运营与管理</h1> 几百年的老渠,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沣泰渠、中源渠基本上遵循以下的方法和过程。<br><h3></h3><h3> 换届,传统的两渠管理人称之为水利老人,每年由灌区不同区域的有一定名望的人担任,任期一年。到年终,本届人手要结清账务,交接手续、账务、印章后,新一届老人则配备自己的下手(小甲、先生等共七人),开展下一年的工作。</h3>筹备,新一届管理者需在春首筹资或预收好今年一年灌溉维修等所需资金,以备正常运行。<br> 清淤,到春末解冻后,一般在每年的4月初,老人令小甲鸣锣通知各农户,约定时间,开始清淤(挖渠)。从渠首开始,每家每户都会以土地多少定工,地主等可以“卖工”,就是由贫苦农民出力,他们给付工资。参与清淤者自愿结合挖竿子,老人、先生督工验收,不达标者复工,每天登记造账才收工。每年春天清淤需半个月才能将干渠及各支渠清理完备。<br>维护,清淤的同时,开始各设施的检查维护,一般由老人指派有技能者进行。主要做好桥、闸等的加固,渠线的缝隙补填,河堤码头增加块石等。<br> 放水,一般不迟于立夏,就开始开渠口放水。期间,老人、小甲日夜轮流跟水,按照水规灌水,解决“上水充足下水不够”等矛盾,巡察各闸,防止截流,保证上下游合理用水。灌溉期间,老人小甲等更多的是责任,遇到雷雨山洪,他们要不分昼夜巡渠、抬闸,及时保证渠道不堵塞,无淤积,还要将各山沟冲入的泥沙挖开及时通水,叫“操节子”。容易决口的干支渠如果冲开,他们要负责领人增加“水夫工”,及时修好,叫“打豁豁”。<br> 核算,冬灌结束后,水利老人组织先生、老人、地主、农户共同参与的会议,审查账目,核定工值,然后分摊。往往是农户出工多,长的工钱就多;地主、土地大户等出工少,欠工欠钱多,按照长退短补的原则,欠钱户可用煤炭、柴草、粮食等抵交给长钱户。会后,开始清账,老人带领先生、小甲逐家逐户核实账目,长退短补。往往有到年关也捣不清账的现象,则实行“一起拉到”的原则。<br> 一年的运营基本上在这样的过程中结束,遇到丰收年下,社会安定的岁月,农历七月十五前后,沣泰渠要在朝阳八蜡庙前的戏楼上唱七天七夜的大戏,一方面是祈愿,一方面是拉合关系。<br> 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老人制,改民国时候的“靖远县三滩沣泰渠水利委员会”为“靖远县第五区沣泰渠水利委员会”,管理相关事务。三滩人简称水管所,设主任副主任等职务,分工管理协同工作。1977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靖远县沣泰渠水利委员会支部”,何宏发任支部书记、管委会主任; 2022年水管所支部由靖远县税务局党委管理,有12名党员。2000年以来,沣泰渠水管所一直有劳动合同工、集体工、农民合同工30人左右。2022年有劳动合同工1人,集体工5人,农民合同工18人,享受靖远县城镇职工所享有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退休待遇纳入社保管理。<br> 新中国时期沣泰渠的运营基本上沿传统方法进行,生产队时期,核算单位为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仍以农户个人为单位核算。2000年以来,全渠68.5千米的干支渠线逐年使用机械清淤,减少了农户出工的数量,同时,从2000年到2022年年底,衬砌了电灌渠道、干支渠道22.8千米。2018到2020年,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000万元、扶贫资金150万元、县财政扶贫资金55.34万元、第二批乡村振兴推进资金12.98万元、水价改革资金138万元、自筹100万元,改建、重建、新建大型闸桥路桥涵洞6座,利用三角形预制块衬砌支渠40.5千米,采用40U型槽衬砌斗渠70.6千米,50U型槽衬砌斗渠1.666千米,电灌站渠道3.2千米,安装各种分水口7631座,新建道子渠尾排水泵站1座。2000年以来,河道变迁、水位下降,沣泰渠开启补水泵补水模式,从2003年到2011年,平均每年以单机3000小时以上共四台轮机4立方米/秒的供水量补给三滩灌区灌溉,年平均电费5万元以上的投资,保证了灌区2.3万亩耕地的用水工作;2017年开始,自流灌溉再遇极大的挑战,补水泵昼夜不停的提水补水,基本取代了自流灌溉模式。<br> 为保证渠道正常工作,沣泰渠在向上级争取水价补贴的同时,也向灌区农户收取一定的水费:1983年时收4元/亩,1993年10元/亩,2003年40元/亩,2021年80元/亩。沣泰渠、中源渠自明代中后期运营以来,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慢慢长河中,有很多人为之奉献,为之努力,由于资料匮乏,现在很难找寻当年的那些人和事,但他们对三滩所做的奉献,不会随着岁月而泯灭。在这里,我们努力追寻,仅能将知道名姓的记载如下,无存考察的就永远记在三滩的大地上。 第四节 简易提灌与电力提灌<br>三滩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各个不同时期仍然需要提水灌溉,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发明了很多的提水工具,用来浇灌高处的土地。<br> 天车,天车是直径较大的水车,在靖远地区,也叫挑车,小一些则称水车。明正统三年(1438),卫守备房贵创修皇渠十二里,引灌三角城农田,并从其家乡安徽庐州引进桔槔,在靖远沿河地区仿制,成为靖远最早的天车,这是三滩最早应用水车的记录。此后,沣泰渠旁,地势高处可用性水源充足、渠道稳固的地方多用挑车,依靠水流力量转动挑车提水灌溉。有记录的是干渠禹王庙前的大湾园子旁,安装一台天车,因有碍干渠流水通畅,被拆除;新田村靠近河边的叫水车湾的地方,在新中国建国前,安装水车提灌;瞭马滩靠近河边有天车一架,灌溉70亩地,民国18年损毁,32年重修;碱滩,兰银公路渡口旁,有天车一架,5月转,10月停,灌溉100亩地,民国17年,31年两次重修。<br> 戽斗,刮车子,在河水和渠水水平面不及的时用人力提灌的工具,小农户多用这种机械提水,灌溉自家面积不大的土地,可提升两米左右,每小时6--35方水。多用于小面积灌溉。<br>井刮子,民国后引进的一种提水机械,用石砌井,井上置立轮,有齿有轴,轴上置承水盘,管子上置掌水盘,用链条连接从管道中提水,用畜力或人力拉动转盘使其泄水于盘中流于田间,可提升5米左右。联合吕大章曾在路东果园使用过,汲沣泰渠水灌溉田地。<br> 解放水车 ,1952年6月吴湾村吴学敏从靖远县建设科购进赊销示范畜力牵引的解放水车两套,他亲自负责安装,开挖引水渠,在汪家旱坝和窑沟口子各装一台,灌地旱坝14亩、吴家老坟湾30亩,种植瓜菜。1967年朝阳村改为汽油机动力提水,灌地100多亩,1973年改为电力提灌。圈湾三社庙门前也有一台,灌着三社2.4亩菜地。1970年后拆除。<br>锅拖机,1956年县抽水机站推广蒸汽为动力的提水机械。<br>水轮泵,沣泰渠水管所1966年经县水利科技术员指导安装水轮泵一台,引沣泰渠水提灌本所林带40亩,中一大码头滩49亩。后于1978年拆除。<br> 1970年代开始,较大地块改用柴油机抽水灌溉,象吴湾村的红土坡等。1971年,农电线路在三滩架设,以后,各处提灌工程逐渐电力化,集中化。利用沣泰渠的充足水源,从1967年开始,三滩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至今,已发展集体、个人所经营的电力提灌工程11处,浇灌7000多亩耕地,林果茂盛,菜蔬飘香,成为三滩经济的基础。<br> 郭家坪电灌站<div> 1973年由中二村书记周之强主持建造,自沣泰渠取水,两级提灌,扬程90米,现装机2台132千瓦,截至2022年,衬砌了所有干支渠,实行节水灌溉郭家坪、头道、二道沙河之上耕地1450多亩。<br> 三角城电灌站 </div><div> 1974年中一村赵学勤书记组织村民修建,自三角城下沣泰渠取水,两级提灌,扬程80米,更新设备后装机3台265千瓦,灌溉三角城、山坪子、杨家埫、任家埫、崔家埫等处耕地1400余亩。<br> 山坪子电灌站 </div><div> 1970年开始动工平田整地,1973年朝阳村张烈书记主持修建,是朝阳大村时的水利工程。现由圈湾、吴湾、朝阳三村共同经营,经过数次扩建,成为三级提灌,扬程136米,总装机7台628千瓦,灌溉2100多亩耕地。<br> 吴湾电灌站 </div><div> 在汪家旱坝原解放水车的基础上,1972年大村时建成,一级提灌,扬程32米,经过多次更新设备,现在装备2台共74千瓦的电机设备,衬砌了全部渠线,进行节水灌溉近300亩耕地。<br> 朝阳山电灌站 </div><div> 1973年朝阳村张烈书记主持修建在陈家墩山脚下的一个电灌工程,2021年再次扩容,现在是二级提灌,62米扬程,安装158千瓦两台轮机,有效灌溉面积520亩。<br> 窨子门电灌工程 </div><div> 1990年联合村强卫国书记主持投资修建的综合性电灌工程,一级提灌,60米扬程,设备2台132千瓦,为联合新农村住户供给人饮用水,同时灌溉窨子门200多亩耕地。<br> 小川子电灌工程 </div><div> 也叫张家坪工程,是1967年原蛇湾公社时期联合、新田共同开发建设的一个水利工程。在三台山北侧,从沣泰渠取水,二级提灌,80米扬程,装机2台150千瓦,灌溉联合新田两村共约800亩耕地。<br> 取得许可,直接从黄河取水,一级或多级提灌的水电工程,三滩也有八处。<br>沣泰渠大码头滩电灌站 <div> 建在原中源渠口处,提灌一级,5米扬程,装机1台18千瓦,灌溉近200亩河边高地。<br>沣泰渠大河滩电灌站(中滩泵房) <div> 中滩放淤区,耕地平均地面高于渠水最高面,不易自流灌溉,1986年经水管所研究报请县水电局同意,建一级提灌,扬程9米,装机2台74千瓦,衬砌3150米干渠,架设1000米高压水电线路,灌溉1000余亩土地。<br>沣泰渠联合拜电灌站 <div> 2002年建成,为联合拜放淤区提供灌溉,一级提灌,8米扬程,装机2台36千瓦,干渠2000米,受益耕地500多亩。<br> 万家坪电灌工程 <div> 1986年,新田七社村民利用稀土公司征地款11.5万元,由张兴功牵头申请,兴建了万家坪电灌工程。在安宁营营嘴子前直接从黄河取水,灌溉山上土地,后来新田人开始平整田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成为一个两级提灌,扬程100米,装机4台共257千瓦,衬砌干渠,节水灌溉1000多亩耕地,发展新农村居住、饮水的综合的工程。<br> 苏家坪电灌工程 <div> 1968年开始,新田村在村西北的苏家坪上开启造地运动,1970年,先用柴油机抽水灌溉,1971年何复刚任书记后,利用稀土公司用水过境占地,全部改用电力提灌。经过1992年扩建,1998年落实项目,现在成为实行四级提灌,扬程120米,装机8台,容量435千瓦,集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的综合性工程,2021年灌溉面积达3000亩以上。<br> 新田村瞭马滩坪电灌站 <div> 1998年,在大兵道沟口以北,瞭马滩以南,稀土公司职工刘振权申请项目,取得资格,由河边取水,一级提灌,扬程54米,装机一台,浇灌瞭马滩坪新开发的土地100多亩。<br> 联合瞭马滩高家坪电灌站 </div><div> 居住在瞭马滩的联合村住户,结合本地住户,在村西部坪上开发100多亩土地,在原有柴油机动力灌溉的基础上申请资格,改为电力提灌,2台设备,一级扬程50米,由孙有发等人负责。<br> 碱滩电灌站 </div><div> 碱滩西北的山上,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碱滩人在原天车所在的河边修建了提灌一级的水电站,修渠饮水,灌溉高处的100多亩耕地。</div></div></div></div></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