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瓦伦西亚是否是加泰罗尼亚的一部分,之前一直有误解。事实上,瓦伦西亚从来不曾属于加泰罗尼亚的范畴,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只是在某个历史阶段,两者同处在一个王权阿拉贡王朝的统治之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文化、语言、风俗以及饮食上的差异,决定了瓦伦西亚人的身份认同。瓦伦西亚语是加泰罗尼亚语的一种方言形式,目前仍是除西语外的官方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城原名"Ciutat Vella",(加泰罗尼亚语),城区受到了完好的保护,定位为"历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Valencia 上图,源自网络)。城内保留有许多中世纪的古迹及宗教建筑,其中不乏世界文化遗产。原来的中世纪城墙在1865年被拆除,仅剩两座塔楼城门遗迹,为现存重要的古代军事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塞拉诺斯塔(Serranos Tower 上图)建于城北,因为于塞拉诺斯塔地区连接而得名。1392年建造,双塔楼城门,为早期哥特式建筑之典范,用作防御兼事凯旋门,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一直作为贵族的监狱。城墙被移除之后,塔楼孤零零的矗立着,它的身后就是瓦伦西亚老城(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建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前138年),第三次罗马人征服卢西塔尼亚的战争。战后,罗马帝国为了安置参战的罗马军团士兵,在此封地建城。几个世纪之后,罗马帝国灭亡,留下的权力真空,一度被天主教会填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恰逢欧陆民族大迁徙时期,一路向南转辗的汪达尔人、阿兰人,苏维汇人以及后来的西哥特人先后入侵并定居,最后却只有西哥特人留了下来,建立王国成了统治者,直到8世纪阿拉伯人席卷了伊比利亚半岛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世纪,阿拉贡王权转至巴塞罗纳王朝手下,国运昌盛,向外扩张。1238年,国王海梅一世(Jaime I))举兵围攻瓦伦西亚,穆斯林政权垮台,5万摩尔人离开,瓦伦西亚纳入阿拉贡王朝版图。</p> <p class="ql-block">14末-15世纪,是瓦伦西亚发展的黄金时代,支柱产业白桑树种植和丝绸生产,在半岛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位置。借助经济的蓬勃生机,瓦城一度成为了阿拉贡王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甚至在半岛也是仅次于里斯本的大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兴起,老城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都是在这时期兴建的,包括扩建的两座城门:塞拉诺斯塔(上述)和夸脫塔(The Quart Tower 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繁荣终结在16世纪,因为北非海盗的盛行猖獗,因为地理大发现改变了海上贸易的网络,因为内乱和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的半岛战争对瓦伦西亚的影响最大,拿破仑试图在西班牙建立统治,对瓦伦西亚展开猛烈的围攻(1808 年5月23日),人民愤起反抗,第一次瓦伦西亚战争爆发,城未破。1811年10月,法军再次对城市进行了长期围困,并迫使瓦伦西亚于1812年投降。拿破仑哥哥约瑟夫.波拿巴觊觎王位,在此设立宫廷,瓦伦西亚一度成为西班牙王国的首都。这段历史如今被清晰地记录在城南这座夸脱塔墙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夸脱塔同样是双塔式城门,设计灵感来源于意大利拿波里的新堡,1443年始建,1469年完工,是该城黄金盛世的产物。双塔圆柱面外墙弹痕累累,正是法军枪炮攻城留下的痕迹。为了纪念,瓦伦西亚人在修复时决定保留弹痕,共计132个炮弹痕迹,1000多个步枪射孔(上图),同时刻石立碑致敬英雄、城市捍卫者、独立战争和塔楼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夸脱塔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双塔对称由中心体相互连接。中心体分为三层,顶层大露台可360度欣赏城市风景。双塔楼朝向城外的一面设圆柱形底座,外墙光滑易于防御。朝向城里的内立面成剖面,完全开放(上图左)。政府在东塔墙面上放置了一块纪念石(上图右),记录了1808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夸脱塔历史上曾用名"石灰石塔"(Torre de la Cal/The Lime stone Tower),因为从1650年一1874年间,城里的所有石灰石都必须由夸脱门进入,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39年,夸脱塔被宣布为国家古迹,成为瓦伦西亚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瓦伦西亚的三大广场中,有两个位于老城的中心,分别是女王广场和圣女广场,瓦城重要的宗教场所均集中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王广场(plaza of Queen 上图),瓦伦西亚最古老最繁忙的广场之一,为了纪念阿方索十二世的第一任妻子,奥尔良的玛丽王后而建,全称王后玛丽.梅塞德丝广场。这位女王在位仅仅六个月,便因病早逝,年方18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曾经历过数次扩建翻新,现有面积达12,000平方米,周边遍布酒吧、餐厅、画廊、古董店和古老的咖啡馆,是该城主要的公共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上不可错过的古迹包括两座钟楼,圣卡塔利娜塔(The Sa ta Catalina Tower)和米盖莱特塔(The Miguelet Tower),两座高塔相互毗邻,塔身形体典雅,被视为该城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卡塔利娜教堂位居古老的宗教场之一,年代可追溯至收复失地的12世纪。教堂本身看点不多,最醒目的还是她的钟楼(上图右),18世纪巴洛克式风格,六边形造型,5层楼高,塔顶一座圆形寺庙,塔身装饰精美,和古朴的教堂形成极大的反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伦西亚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Valencia 上图)是必看的历史古迹,最重要的宗教圣所,因为基督教的珍贵圣物"圣杯"就存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所在的位置是该城最古老的部分,先后兴建过迪安娜神庙(古罗马时代),圣母大教堂(西哥特时代),巴兰西亚清真寺(摩尔人),大都会大教堂(基督教王国),建筑遗迹随着王朝的更替层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梅一世在收复失地的几十年后(13世纪),拆除了清真寺,重建了一座新教堂,意在宣誓基督徒对这块土地的主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影响,巴洛克风格的流行,新古典主义的兴起,瓦伦西亚信众也随行就市,一而再三地教堂加以扩建修饰,以至于可以看到多种建筑风格和元素的融合,其中,尤以三座大门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盖莱特塔(Miguelete Tower) 上图)大教堂的钟楼,城市的地标,不甚华丽,不失典雅。之前的方塔为罗马式,不与教堂主体相接。现存的八棱柱形石塔,以哥特式取而代之,建于17-18世纪,高51米,加上塔顶露台,总高63米。石塔可攀登至顶,207级台阶,内分四个主体层,第二层曾用于旧监狱或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塔顶露台空间狭小,幸好登塔者寥寥,中心悬掉着一个大钟,周边开放可欣赏瓦城的远近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动敲钟(The Manual Ringing of the Bell)是瓦伦西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500年来,除了短暂的时间以电力取代之外,教堂的大钟一直用手动的方式敲响,用于弥撒、晨/晩祷,通报胜利,失败,洪水,海盗等消息。敲钟者以其非凡的敲击技术形成的独特语言,构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2022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后一位米盖莱特的敲钟人,名叫马里亚诺.福尔奇(Mariano Folch) ,尽职尽责地敲了60年的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敲钟要提前预约,因为塔顶空间的限制,每次仅限25人。</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三座的大门,极具年代风格和代表性,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历史的脉络,价得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座大门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广场,从平面分布看,犹如三角形的三个角,彼此不见日头。任何一个广场所能看到的,也仅限于教堂的某个局部,给人以拥挤和零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向女王广场的教堂大门,因周边有铁栅栏围着,俗称"铁门"(Iron Door 上图),是三门之中最新最华丽的一座。铁门兴建于巴洛克风格盛世的18世纪,采用内凹形式,以多层柱子、浮雕装饰的正立面,繁复精致华丽,与西西里的许多同期教堂类似。设计者是德国人康拉德.鲁道夫(Konrad Rudof),由雕塑家弗朗西斯科.唯加拉和伊格纳西.维加拉完成了全部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教堂由"铁门"进入,这里距离"圣杯礼拜堂"最近。</p> <p class="ql-block">面向圣女广场的大门称"使徒之门"(Apostles Door 上图),哥特式风格,建于15世纪,正是哥特建筑流行的年代。四个尖拱形成三重拱门,立柱之间的空间塑有几十座浮雕,分别代表了受祝福的圣女和天使,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此门原是穆斯林时代清真寺的主门,现在也是瓦伦西亚新任主教进入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徒门侧的教堂外观,规模虽然不大,但代表了瓦伦西亚有趣而美丽的细节,特别是大门左侧弧形的廊柱,被视为瓦城最美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大门本身之外,门前定期开设的"拉斯阿瓜斯法庭",比使徒门更为有名,它是瓦伦西亚四个入选UNESCO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很好奇水法庭的构架,又何以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公信力?可惜法庭只在每周四中午组成开庭,我们到瓦城的时间刚好错过,无缘亲历。图片是从网上搜到的(上图)。2009年,水法庭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斯阿瓜斯法庭,又称水法庭(EL Tribunal de las Aguas/The Water Court),为一习惯性法院,它以高效和模范的方式著称,以口头性、专注性、高效快速和实用经济为特征,解决农民之间因灌溉用水产生的纠纷。法庭成员由每个灌溉区选出的一名代表组成,共八人,主席由选举产生,任期两年。每周四的正午12点,当米盖莱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法院在使徒门前正式成立,解决用水的分配问题。</p><p class="ql-block">据称,水法庭起源于何时至今成谜?目前史学家认定的年代为古罗马时期,法庭经过了长期演变的过程,自成一套审理方式和判断标准。法庭的管辖权不归属于任何国王和哈里发,只属于追叙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帕劳门(Palau Door 上图),又称阿尔莫伊纳门(Almoina Door),是三座大门中最古老的一座,罗马式风格含穆德哈尔元素,面朝安静的同名广场。建造年代约在13世纪中后期,地下还残留有公元6世纪西哥特教堂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部新意并不多,但有三大看点。第一,"圣杯"和圣杯礼拜堂(Holy Grail/Chapel ),来此参观的人基本上是冲它而来,必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声称拥有圣杯,相应的故事也都讲的曲折离奇,而被梵蒂冈认可的只有瓦伦西亚的这座,许多天主教信徒也同样相信它的真实性,被视为"圣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权使用圣杯的只有教皇。现代使用过圣杯的教皇只有两位,约翰.保罗二世和本笃十六世。2006年7月3日,瓦伦西亚地铁出轨,灾难造成43人死亡,47人受伤。同年7月的世界家庭日,当时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在瓦伦西亚大教堂举行弥撒时使用了它,这是圣怀最近一次被使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杯礼拜堂(Chapel of Holy Grail/La Capilla del Santo Caliz 上图) 位于铁门入口右侧第一间,走进去出乎意料的平淡无奇,毫无惊艳的安静,甚至很容易被乎略过去,感觉盛名之下有点怠慢。小堂开间不大,四面原色灰砖墻,无奢华性装饰,胁骨星状拱顶,一束光从祭坛上方彩色玻璃窗泻下,肃穆而庄严。主祭坛十二幅浮雕画出自意大利艺术家朱利亚诺.波西邦吉(Giuliao Poggibonsi)之手,他是15世纪活跃于佛罗伦萨的雕塑家。祭坛上供奉的圣杯,在防护破璃后面,放置在发光的金色底座上(上图)。</p> <p class="ql-block">走进细看,一只小小的杯子有两个巨大的金色手柄,底座上镶嵌着珍珠、祖母绿和红宝石,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公元一世纪的产物。后据介绍得知,真实物件只是顶上没有被拋光的玛瑙小杯,其余部分绝非原件,而是在中世纪后加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瑙小杯被认定产自中东,刻有阿拉伯铭文,推测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据考认定它是耶稣基督在最后晚餐上使用过的杯子,自然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瓦伦西亚的圣杯是不是真的,其实至今仍有怀疑,只是其所提供的证据较其他更具有说服力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故事如是说:这只圣杯先是由第一任教皇圣彼得带到了罗马,规定只有教皇可以使用。罗马帝国进入三世纪危机时期后,内乱不断,皇帝轮替频繁。公元257年,经内战上台的皇帝瓦勒良(Valeria 公元253-260在位)开始镇压日益壮大的基督教,迫害基督徒。为了保证圣怀不被偷盗或损毁,它被送到了西班牙的韦斯卡(Huesca),这一放就是几百年。8世纪,倭马亚穆斯林在西班牙建立了王权,同样的理由,圣杯被再次转移到北部山中一所悬崖边上的修道院里保存,之后的行迹不详。后可靠的记录是1436年,圣杯由阿方索五世带到了瓦伦西亚的王宫,作为偿还债务送给了瓦伦西亚大教堂保存。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瓦伦西亚遭到严重破坏,大教堂担心圣物的安全,再次转移保存,直到1939年内战结束,才最终又回到了大教堂中的圣杯礼拜堂,这一次愿是永远。 </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因拥有圣杯身价倍增,每年朝圣者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故事的真假与否故且听之,前来参观,佐以典故会比较有趣。信者自信,若有怀疑,谜团就会持续,寻找自会继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主祭坛文艺复兴壁画(Renaissance Frescoes of the the main Altar 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祭坛圆顶湿壁画,描绘了在蓝色星空背景下音乐天使的生动形象,被认为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绘画之一。湿壁画创作于1476年,完成于1481年,由意大利艺术家保罗.圣莱奥卡迪奥(Paolo. San Leocadio)和弗朗西斯.帕加诺(Francesco. Pagano)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委托而做。画作完成之后,当时的教会官员十分不满意,并因此拒付佣金。200年后,正值巴洛克建设艺术风靡全欧的盛世,大教堂长老会将主祭坛圆顶纳入了巴洛克风格的项目之中,至此,圆顶壁画被第二层巴洛克天花板覆盖,这一藏就是33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湿壁画被发现的过程竟然是因为一只鸽子。大教堂在修复的过程中,艺术修复者一直希望能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记录,然未果。却偶然间被只鸽子咕咕叫声吸引住目光,只见鸽子驻足于教堂天花板洞内,自在地飞进飞出。于是,工作人员便将数码相机伸进洞内盲拍,却意外地发现了真正圆顶天花板和保存完好的湿壁画局部。这一发现令当地文化部门大吃一惊。恢复祭坛圆顶的工作随即展开,巴洛克的拱顶被拆去,壁画得到完美的修善,重又展示出其辉煌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第三,圣文森特木乃伊手臂(San.Vincent's arm 上图)。</p><p class="ql-block">介绍下这位圣人。</p><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德.马蒂尔达(San Vincent De Martir)被视为瓦伦西亚的英雄人物。据传海梅一世在与穆斯林统治者交战的过程中,得到了他的"神助",帮助国王取得了胜利,为了感谢他,国王封他为该城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马蒂尔达是纪元4世纪的人,西班牙神职人员,曾与萨拉戈萨主教一同传教。纪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颁布法令镇压基督教信徒,这是罗马帝国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迫害基督徒运动,戴皇声称要将这些人奉献给神明,史称"戴克里先迫害"或"大迫害"(Great Persecuti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文森特很不幸,他和萨拉戈萨主教一同被抓,转移关押在瓦伦西亚。大主教遭流放,圣文森特则受尽了酷刑催残。即便如此,依然未能让他放弃信仰。罗马人无耐于他的决绝,最后下令将他放上了烤架,折磨至死,于304年殉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个世纪以来,文森特一直被西方认为是殉道者,他被埋葬在圣文森特德拉罗克塔大教堂,受到了人们的崇拜,1月22日他的殉难日被定为圣文森特节,他曾经的关押地也依然被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穿过巴奇拉拱门(Barchilla Arch)进入圣女广场(Plaza de la Virgen 上图),这是瓦城最具代表性的三座广场之一,几座重要的历史古迹座落于此,每一座都有着千百年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考,古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建有狄安娜神庙,也是Forum原址所在,当属瓦伦西亚老城中最古老的地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女广场为无助者圣母而建,谈不上气势恢弘,却小巧、古朴、典雅。大教堂使徒门、无助者圣母大殿和将军宫(Palace of the Genralitat)构成了它的主要边界,中心的一座精致喷泉,广场身后便是著名的卡门社区(Barrio del Carmen),毫无疑问这里是古城的心脏地带。</p> <p class="ql-block">需要提及的是座粉墙蓝圆顶的宗教建筑,正式名称无助者或绝望者圣母殿大教堂,一座宗座教堂(Basilica dela Virgen de les Desamparado/Basilica of our Lady of the Forsaken 上图中)),专事供奉无助者圣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初建于1652年,风格伴随着时代的递进,不断被后来者修善、改建时自然融入了多种文化艺术元素,也是座混搭形态的宗教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祭坛上方供奉着无助者圣母,一只手持百合花,另一只手抱着背负十字架的圣婴耶稣,目光下视,注视着孤独无助的孩童。圣母的身体微微前倾,略显弓背,故被瓦城人亲切的称为"驼背"圣母(上图右)。</p><p class="ql-block">椭圆形大殿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创作于1701年的拱顶湿壁画,作者是艺术家安东尼奥.帕洛米诺(Antonio Palomino 上图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规模,圣母殿远不及主教座堂宏大,但却要高一个等级。1948年4月21日,教皇庇护十二世将其升格为宗座教堂。升级的理由,当然是符合"具有重要历史和精神属性"的资质。因为"无助者圣母",正是生存无助的人群对圣母玛利亚的祈求和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历史,瓦伦西亚曾历经战乱、水患和瘟疫的多重袭拢,造成经济乏力 ,民生凋敝。在生存危机面前,孤儿、弃婴、残障儿童、精神病人,流亡者是被遗忘的群体,处于生存无助的困境中。神职人员试图帮救他们,祈求得到圣母的庇护保佑,便将一尊无助者圣母像放置于该城的综合医院中。17世纪下半叶,在总督的倡议下,开始建造了这座大殿,圣母像便从医院转迁至此。1885年,教皇利奥十三世下令,任命无助者圣母为瓦伦西亚城的守护神,兴建了圣女广场,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日为无助圣母日。此外,每年三月的法雅节来临之际,广场上会竖起一座巨大的圣母像,法雅人用斗蓬和鲜花将她装扮一新,足见无助者圣母在瓦伦西亚信徒心目中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的图里亚喷泉(The Fountain of Turia)可谓是点睛之作,增加了灵动,活跃了气氛。喷泉意寓着图里亚河,正是它养育灌溉滋润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喷泉顶上斜坐着海神波塞冬,周边是八女灌水,代表了从图里亚河流出的八条主要灌溉渠道,似乎与不远处的水法庭相互对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录一下作者:曼努埃尔.蒙特西诺斯(Manuel S. Montesinos),雕塑艺术家,生于斯逝于斯,享年104岁。</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宗教古迹还有许多,除了前述的两座重要的宗教场之外,强烈推荐一座有着"瓦伦西亚西斯庭"之称的小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Church of San Nicolas),这是瓦伦西亚最早的12所教区教堂之一,等级不高,却非常有名,超有艺术、历史和建筑价值,不可不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观貌不惊人,隐藏在周围大片的民宅和餐馆之中,教堂入门更是极易错过,开在一条细细小巷的尽头。迈步入殿的一刻,美到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堂内单一中殿,六座小堂,却见约2000平方米的拱顶和墙壁上,每一寸都被精美绝伦的湿壁画覆盖,气势壮观,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如此大规模的壁画,堪称艺术瑰宝无疑(上图)。</p><p class="ql-block">壁画描绘的是圣尼古拉斯的生活、美德和寓言,由安东尼奥.帕洛米诺1694年完成设计,后由他的学生廸奥尼斯.维达尔(Dionis Vidal)完成于1704年。</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历史脉洛主要是13世纪初建的罗马式风格,15世纪的哥特式风格,17-18世纪的巴洛克重新设计,中殿采用了胁骨拱顶,使顶部收缩增高,巴洛克风格绘制的大面积湿壁画装饰,令其彻底脱胎换骨(上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新一轮的翻修在2016年,此次工程,无论是工程量还是技术难度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和绘画装饰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幸见到的是翻修之后的教堂,色彩典雅高贵,人物丰满生动。特别是那抹幽幽的蓝,与天堂无异。</p> <p class="ql-block">教堂供奉的圣人是米拉的圣尼古拉斯或巴里的尼古拉斯(San.Nicolas of Myra/San Nicolas of Bari 上图左)),传说他生活在公元270-343年代,是亚洲海滨城市米拉希腊裔早期基督教主教。罗马帝国时期,由他代祷创造了许多奇迹,如平息海上风暴,拯救生命,以三袋金币解救卖淫女⋯故被称为神圣工人尼古拉斯,他是水手、工匠、商人、手工业者和儿童等底层劳动者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古拉斯在"戴克里先迫害"时被投入监狱,又幸运的在君士坦丁大帝上台后获释。他去世后一百余年,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下令修建圣尼古拉斯教堂,遗体随后被移入。后因种种历史变故,一群来自意大利巴里城的商人们,拆除教堂取出骸骨,供奉在巴里圣尼古拉斯大教堂中。余下的碎块,则被威尼斯的水手移走,带回威尼斯埋葬。</p> <p class="ql-block">瓦城保有的四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资产,非定时定点也难以亲眼目睹,唯有这座古老的丝绸博物馆除外,到访瓦城的人大多不会错过。</p><p class="ql-block">丝绸交易所(Lonja dela Seda/Silk Exchange 上图 ),最初只做石油交易,后兼顾丝绸贸易。瓦伦西亚的商业繁荣在15世记达到了巅峰,白桑树种植和丝绸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一度成为丝绸贸易的重镇,至使原有的石油交易所无力兼顾,导致了新交易所的建造成了必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组建筑群建于1482-1533年,包括交易(合同)大厅,海洋法庭,塔楼和一座桔园。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视为典型范例。最初仅用于丝绸交易,之后扩展为商业中心。它是15-16世纪瓦伦西亚及西班牙帝国强盛的代表,是大航海时代商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及更远地区所发挥作用的见证,是座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纪念碑。1996年,UNESCO将其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指出:"该遗址具有空前的普遍价值,因为它是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建筑,体现了世俗建筑完全独特的例证,说明了地中海伟大商业城市的权力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主交易大厅(sala de Contratacio/Hall of Contract 上图)。</p><p class="ql-block">这座庄重的大厅是进行贸易的中心,商人们在此签订商贸合同,是整个交易所的精华所在。建筑设计由瓦伦西亚建筑师佩雷孔特(Pere Compte)担纲。哥特式风格,三纵五横大厅,八根细长螺旋扭曲柱支撑天花板。每根柱高17.40米,肋骨状拱顶,中央镶嵌着皇室徽章。阿尔库布拉斯大理石地面,墙壁上刻有铭文,提醒商人和基督徒应尽的责任。整个大厅采用高品质裸石,以石材原色调为主,仅门窗做了精致雕刻加以装饰。整座大厅简单之中窥见奢华,大气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海洋法庭(Consulado del Mar/Consulate of the Sea),桔园和塔楼。海洋法庭是和交易大厅相连的二层小楼(上图),建于16世纪,建筑式样精致,装饰华丽,属哥特晚期风格。二层多功能厅的天花板尤其富丽堂煌,成了吸睛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西班牙第一个海商法庭,专事商人有否欠债或违法行为,一但发现,欠债人会被关进中央塔楼内以示惩戒。同时,它的存在也在表达一种信息,鼓励商人履行社会责任,以最大程度的正直、诚实和公平进行商业活动,提升商人的尊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严格的说,作为博物馆,这里为参观者提供的看点并不多,更多的在于展示瓦伦西亚曾经的辉煌岁月,而非建筑物本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和城市拓展开发区之间,现在是城市的繁华地段,选择性的去了斗牛场和市政厅现代主义广场,两者均于瓦伦西亚人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伦西亚人斗牛,建有西班牙最大的斗牛场,这点和加泰罗尼亚人不同,后者不斗牛只堆人类塔,传统文化上确有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瓦伦西亚不属于加泰罗尼亚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巨型圆形建筑,设计灵感源自罗马斗兽场,由瓦伦西亚建筑师埃斯特莱斯(Estelles)设计建造,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融合了穆德哈尔艺术。48个多边形,384个外拱,组成了直径108米,高17.5米场地,可容纳一万多观众,是西班牙最漂亮的斗牛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现代主义广场(The Modernism Plaza of City)是三大广场之最,清一色的巴洛克式建筑和现代主义风格。这片地方原属Bajada de San Francisco老城区,20世纪三十年代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扩建,著名建筑有市政厅、中央邮局和高档酒店,目前是瓦城政治,文化,集会,节庆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瓦伦西亚最重要的传统庆祝活动法雅节的主会场。</p> <p class="ql-block">来瓦城的时候正圣诞节前夕,自然无缘法雅节盛况,仅仅查阅了相关资料,权且记下,静待缘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雅节(Las Fallas 上图,源自网络)是瓦伦西亚最重要的传统宗教节庆活动,时间为每年3月1日至19日,意寓着冬天的逝去和春天的到来,201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雅节起源于木匠的老传统,每逢初春时节,木工匠们会在3月19日圣约瑟夫日这天,将冬季用于取暖和照明的木材堆积起来燃烧掉,以此纪念木匠圣约瑟夫,同时迎接春天的来临。后来,木材堆里开始加入了破布,旧傢俱,废弃的物件;再后来,这些木材就有了人形的外观,日月轮替越来越复杂,便演变成今天烧的"Ninots"(人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仅烧的东西变了,燃烧的过程也被瓦伦西亚人玩出了花样,19天中增加了各种口味的活动,音乐的,火药的,宗教的,美食的,火焰的,以传统与不传统的方式满足于五官的刺激,将一个燃尽旧物的迎春仪式变成一场瓦城特色的狂欢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雅"本身的意思是用巨大的纸浆、纸板和木材等材料,制成的大型雕塑,大多以政客,公众人物为主,特别是那些招狠的人物。瓦城的各个街区都有自己的法雅团体(Casal Fallas),负责筹款,组织安排活动和晚宴,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岀一个法雅雕塑"Ninos"。这些形形色色的大众"艺术品",在法雅节期间要进行评比,获胜的第一名将被竖立在市政厅广场上。然后这些费尽心思做得的Ninos,不管大小,繁简,优劣,一律都要在19日夜晚被烧掉,最后被燃烧那个,将是竖立在市政厅现代广场上的得奖者,而伴随着它最终在烈焰中燃尽的那一刻,法雅节也宣告结束(上图,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月是圣约瑟夫奉献月,据基督教典籍记载,他是耶稣合法的世俗父亲,木匠,17世纪宗教改革后备受推崇,天主教、东正教和英国公教均尊他为圣人。每年三月的圣约瑟夫日,各路教派都会举行特定的宗教庆祝活动,唯有瓦伦西亚人的法雅节,办成一场宗教名义的世俗狂欢节,人们在燃烧的火焰中,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正如这座城市给人的印象一样,古老与现代,新与旧的交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