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祠 一 穿越周汉隋唐

姜学燕

<p class="ql-block">晋祠这个以往低调的公园,正逐步甩掉身上的尘土,向世人展现它耀眼的光芒,如今晋祠绝对是远超人们预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方向的悬瓮山麓,它始建于北魏,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西周时,周武王长子姬涌继位后,封其弟姬虞为唐国(即现在的山西)诸侯。姬虞长期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后其子继位,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晋祠公园,便被它的规模和气势所震撼:古树参天 庙宇轩昂。处处散发出古人生话环境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晋祠历史悠久,比颐和园还早10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园林,这里保存了历代晋王祭祀祖先的庙宇和园林,并成为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 秋高气爽,晋祠带着万般妩媚多姿,换上了诗情画意般的秋装:园内到处繁花似锦 争奇斗艳,组成了各种神奇图案,路旁绿树成荫,松柏槐柳遮天蔽日,几经沧桑 显露风骨不禁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搭配错落有致 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古代。</p> <p class="ql-block">10月5日上午,晴空万里,金灿灿的阳光洒滿大地,老同学韩坚仪带我们全家走进神往己久的晋祠公园,开始一段深层次的文化之旅。通过老韩耐心细緻的讲解,使我们逐步认识了这座千年古刹的精华所在,慢慢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触摸到一些价值连城的珍品,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真是获益匪浅,不虚此行,现将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三晋之胜 以晋阳为最 ,而晋阳之胜 全在晋祠。千年一园看晋祠,晋祠主殿便是圣母殿。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周围廊的大殿,外观极其秀丽轻巧,殿周的柱子向内倾,四根脚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驰更显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供奉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王后,姬虞的母亲邑姜)尊称圣母的雕像,居中而坐,栩栩如生,神态庄严,雍客华贵,凤冠霞帔,一副统治者的形象。大殿两侧的壁画描绘了圣母的生平事迹。侍女塑像位于圣母周围,有42尊彩塑,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生动自然,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生动再现了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位于鱼沼飞梁之前。献殿为金代建筑,屋顶平缓,单檐九脊式,梁架简洁,斗拱疏朗,前后檐明间敝门。殿身四周天壁宽厚的槛墙上设栅栏围护,很像一座凉亭。献殿是祭祀圣母的殿堂,香案前供奉,陈设牺牲和钱物供品。献殿结构严谨密实,完全是卯榫而成,饱经风霜而不腐,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为传世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桥梁,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极具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鱼沼飞梁桥东月台上有一对北宋的铁狮分立左右两侧,左侧铁狮脊骨隆起,体形健壮,头顶螺发,撅鼻张口,脚踩小狮,这是母狮。右侧铁狮头顶长长披鬃,眼睛略向下看,口微微闭合,脚踩小锈球,这是头公狮。在狮子的摆放中一般遵循男左女右,在中国古代为男权社会,所以把尊左的位置给了公狮,但鱼沼飞梁前的这对铁狮却是东侧为母狮,西侧为公狮,其缘由是圣母殿供奉的圣母及待者均为女性,是典型的女尊建筑,遵循了女左男右的规制。作为宋代铁狮的实物样本,对研究宋代的冶铸技术和狮子的雕塑艺木十分有价值,因而是非常珍贵的古代金属文物。</p> <p class="ql-block">晋祠周柏名闻遐迩,为历代名人所称道。早在北宋欧阳修在咏&lt;晋祠&gt;诗中就有"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句。冯玉祥专门赋诗&lt;咏晋祠周柏﹥″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成大观,饱经世界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周柏堪称″老寿星″,经科学测定,此树己经二千九百九十几岁,比太原建城的历史还长四百九十多年。此结论是近日由晋祠博物馆与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社科院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采用现代高科技测定法(碳14测定法,CT扫描法)对这株古柏测量后得出的。</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是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但这古老的三宝不是晋祠的根,它们只能称得上是几枝树杈。周柏才是晋祠的根,它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沐浴了三千年风雨的周柏,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禅者,它知道凭自己的单薄之身,难以抗御自然界风雨雷电的打击,因此它把自己的身子倾斜下来,这不是屈服,而是换一种方式抗争。在寂寞与冷清中,一呆就是三千年,历尽了岁月沧桑,阅尽了世态炎凉,悟透了一切,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大智若愚,修炼成佛。</p> <p class="ql-block">这组群雕是李世民及其功臣的塑像,讲述了李世民戎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骑马立于中央,国舅长孙无忌和徐茂公骑马一左一右。尉迟恭手捧铜锏立于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前方中间,魏征立于徐茂公马左侧,魏征后面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现将《枇耙帖》展示给大家供赏析。此幅字运笔矫健有力,虽有圆润之感,但是书风极其强劲,锋芒显著。其书风是:潇洒飘逸,如神笔挥毫,有书圣之风采,虽然已写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却不以书法家自居。</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人称"太原公子″,公元617年从晋阳起兵时,曾在晋祠祈求唐叔虞能暗中保佑助他一臂之力。结果第二年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唐代诸帝对晋阳尊崇有加。在晋阳设北都,晋阳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个重要城市。公元645年正月,李世民率群臣重游晋祠,他遥想18岁起兵,发迹晋祠,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亲撰铭文,感恩之情溢于碑文。</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全碑1203个字,书法行草 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给人行云流水之感。开创了行书刻碑的先河。文章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晋祠的山光水色,建筑的宏伟高大,文采飞扬 引人入胜,读来使人动情,令人陶醉。整篇文章语言铿锵有力,谈古论今富有哲理,纵横天下才华横溢。唐碑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巨碣。它历经了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目睹了人间的沧桑巨变,在墨香书海的文物宝库中,以其深邃的历史价值和神奇的艺术魅力流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见证了几个朝代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交流。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殿堂。它代表看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气,它不仅有着千年古迹的历史和人文气息,随时随地可以品味着古建艺术的瑰丽与壮美,而且风景如画,景观奇特。漫步在园林中,听着潺潺流水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时的繁华盛景并展示出这片土地的传奇色彩……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和中华民族的自豪!</p><p class="ql-block">离开晋祠的时候,我心中充滿了不舍和敬畏。我相信这次晋祠之行是我探寻中华文化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风景等待我去探寻,去了解,去传承,带着这份感悟和期许,我踏上了归途,期待着下一次的文化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