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平凹故乡,畅想远古“驿”情

刘江

<p class="ql-block">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生态优美,人文荟萃,古为殷契封地,号称古商国,是中国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为著名改革家商鞅的封邑,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之间的道路,叫做商於(wu)古道。始起长安,终于今天的河南内乡,全长600里。而丹凤是商於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沿途有不少驿站。棣花(dì huā)驿就是其中的代表,棣花镇因早年盛产棣棠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店铺,年代久远的二郎庙,青砖铺成的充满怀旧感的清风老街。万亩荷花塘注入了古镇江南水乡的意蕴,花开时节,清香扑鼻,摇曳生姿,美不胜收。“棣花古镇”,作为“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六百里商於古道上一个最著名驿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三过棣花镇,并留下“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棣花古镇曾是秦桧“割商让金”划地为界的宋金边城。虽位大山深处,却人杰地灵,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均在此驻留过。细细寻觅,能发现诗人们留在棣花许多建筑、碑刻上的诗文痕迹和尘封已久的秦、楚、宋、金文化。既有先秦文化的温柔婉转,又有大宋汉民的含蓄内敛,更有金人游牧民族的粗犷豪迈。慢品历史与文化、生态与自然、民风与民俗、秦风与楚韵胶乳相融、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我国古驿站较多且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邮驿;汉代各地有传舍;唐代为驿田,水路设有水驿;宋代设邮铺、递铺;元为驿传、站赤,还有急递铺;明代始为驿站,分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北方的古驿站则始于清代,它基本沿用明代驿站体制。</p> <p class="ql-block">  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通信活动。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我国的邮驿通信一般认为是从殷商盘庚年代算起到封建社会时。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边疆的通信兵﹣--"僖"传递军情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记载通信的文字资料。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p> <p class="ql-block">  驿站在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与数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并的共三种,各驿站都设有驿舍,驿丁,驿马,驿驴,驿船及驿田等。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都要填写连排单。</p><p class="ql-block"> 驿站驿丞和驿卒都负有责任,各朝在律法中都有明文规定,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p><p class="ql-block"> 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来说并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砝有异曲同工之美。</p> <p class="ql-block">  古代驿站统一归兵部管理,所需费用由朝延直拔,人员及编制由上一级核定和调遣。类似于今天的"上挂"单位。</p><p class="ql-block"> 邮使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p><p class="ql-block"> 由于财政对馆驿支出安排费用有限,而实际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唐代前期一般由官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讯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等,并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p> <p class="ql-block">  邮驿组织始于商周,兴于隋唐,全盛于元,清朝取各代邮传之所长,更加完善。废于民国初期。陕西于民国元年裁驿归邮,结束了延续3000余年的邮驿历史。</p><p class="ql-block"> 西周以首都丰、镐(丰京在今长安县境内客省庄至张家坡一带,镐京在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为中心,有通往各诸侯国的邮传网路。</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通信机构名称不一,有的叫遽(ju),有的叫邮,有的设侯。乘车叫"驲"、"传",乘快马或快车叫"遽",乘马叫"驿"。</p><p class="ql-block"> 战国的邮传组织,以传(车)为主,设有传舍。</p><p class="ql-block"> 秦代的通信组织称"邮传",从秦代开始,出现了遍布城乡的亭。汉代邮传沿袭秦制由丞相总掌其责,由太尉负责邮驿通信,邮驿的巡查工作由御史大夫承担。地方邮驿统由都县直接管理,郡设"督邮"主管邮书。并出现邮驿的称谓。</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邮驿组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包括行政、监察两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时,全国有驿1639个,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邮驿有了革新和发展,主要特点有三: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铺递组织,实行以军卒为主体的专业通讯制度。突破了自秦汉以来官员私人书信不许入递的限制。据《经世大典》"站赤篇"载,元代陕西行中书省有陆站80所,水站1所,驿马7629匹,船6只,急递铺始设。</p><p class="ql-block"> 明代邮驿的中央管理机关为兵部车驾清吏司。在地方上受布政使和按察使双重领导。</p><p class="ql-block"> 清代邮驿的组织管理沿袭明制。中央由兵部车驾清吏司掌管全国邮驿及马政。</p> <p class="ql-block">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牌三百里。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捕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宋史》载:"符券中有种叫檄牌,用木简制作,其制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金字牌可日行400里,邮置之最速递也。</p> <p class="ql-block">  秦代《行书律》:</p><p class="ql-block">"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p><p class="ql-block">"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日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行书"。</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完,不准搁压。搁压的依法论处。,</p><p class="ql-block">传送或收到文书,必须登记发文或收文的月日朝夕,以便及时回复。文书如有遗失,应立即报告官府。隶臣妾年老体弱及不足信赖的,不要派去送递文书。征召文书上写明须急到的,该人已应来到而没有到达,应加追查。</p> <p class="ql-block"> 古代驿站的人员配备</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献记载粗略,秦汉时邮亭、驿置的人员夫马配备不能详知,仅知驿有承驿吏;亭有亭长、亭缘、亭父、亭卒、亭候、鼓吏等人员设置。</p><p class="ql-block"> 唐代馆驿的人员夫马配备有驿长、驿夫。</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每驿置军吏1人,驿卒20人。驿夫由军卒充替,不准役用民力。</p><p class="ql-block"> 元代改驿称"站"或马站。陕西境内有马站80处,水站1处每站有驿令、驿丞、提领和百户,分管各项事务。</p><p class="ql-block"> 明代驿站设驿丞1人,无品级,来源多为承差,管驿站迎送之事。任职3年,即可赴吏部听选。</p><p class="ql-block"> 清承明制,仍设驿丞,但乾隆中叶以后改由地方官兼理驿有马夫、杠夫、募夫等夫役。</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时期于驿站之外有递铺之设。宋代递铺设铺长、铺卒、铺卒人数。</p> <p class="ql-block">唐代陕西部分驿站的设置</p><p class="ql-block">山南西道的驿站设置:</p><p class="ql-block">汉川驿:今汉中市</p><p class="ql-block">西县驿:旧在西县,今勉县西</p><p class="ql-block">金牛驿:今宁强县北大安驿</p><p class="ql-block">黄花驿:今凤县东北</p><p class="ql-block">悬泉驿: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所修的褒斜70</p><p class="ql-block">褒城驿:今汉中市西北打钟寺,旧在袁城县南25里</p><p class="ql-block">子午铺:今西乡县境</p><p class="ql-block">泰望驿:一称大望驿,在真符县古址北50里处,今洋县北部太白县南部</p><p class="ql-block">望云驿:今洋县东80里处</p><p class="ql-block">青山驿:今洋县北</p><p class="ql-block">湑水驿:今洋县西40处</p><p class="ql-block">山南东道的驿站设置:</p><p class="ql-block">方山关驿:今汉阴县西32里,唐贞观十二年(638)置。方山关驿西通洋、汉,北与子午、傥驿道相接可达关中。南与米仓、金牛道相接进入巴蜀,顺月河下,通金州。</p><p class="ql-block">商於驿:今商州市西5里</p><p class="ql-block">仙娥驿:今商州市西15里,以仙娥峰得 名</p><p class="ql-block">安山驿:今商州市北50里</p><p class="ql-block">北川驿:今商州市北70里</p><p class="ql-block">偏路隘:商州市西北10里</p><p class="ql-block">青云驿:今丹凤县西北商洛镇</p><p class="ql-block">石泉驿:今陕北延安地区</p><p class="ql-block">棣花驿:今丹凤县棣华镇</p><p class="ql-block">桃花驿:今商州市东130里处</p><p class="ql-block">层峰驿:今丹凤县东南,武关西北</p><p class="ql-block">阳城驿:今商南县东南富水镇</p> <p class="ql-block">  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进入了总崩溃期。随着封建制度发展的旧式邮驿,自然也出现了许多无法弥补的弊端。河北武清县东北,有一个河西驿,地处京东水路通衢,一直是各朝漕运的咽喉。清初时候,这里的邮务很发达,有役夫152名,驿马33匹。但到清晚期的光绪年间,这里驿务萧条,只剩下役夫30名,驿马24匹。《河西驿日记》记载:破烂的房屋,即将倒塌的马棚,老弱待毙的病马,饥寒交迫的驿夫,构成一幅凄凉的图画,在河西驿上,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这样的驿站,当然不能担负起邮驿通信的重责,而成为社会的赘疣,没有必要再存在下去了。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开始设立文报局,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新式邮政。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p> <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几千年前古人曾经来来往往的京畿大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消散了,绝尘而去的身影也远去了。然而,留印在茫茫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荣耀与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