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前,江西省文化促进会与武功山管理区,共同举办了一次生态文学研讨会。召开这种生态专题的文学研讨会,在江西大概是首次,很可能将会载入全省文学发展史册。</p><p class="ql-block">会议第一次聚焦于生态文学这一文学种类,第一次对生态文学的定义、前景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放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生态保护开发与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武功山召开,是个绝佳的选择——研讨的是务虚的主题,看到的是实体的典范,虚实结合,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尤其是会中,由中国林业生态作协主席杨海蒂老师,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古耜老师先后为与会者和省内部分全国作协会员的讲座,对生态文学的背景意义、内涵概念、发展历史、主要成就、未来趋势以及一些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作了简要却全面的讲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生态文学的认知,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作为参会者,经过学习和思考,对生态文学,我也有以下几点理解和认识。</p><p class="ql-block">一是关于生态文学的内涵与定义,我觉得凡是描写、探索、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应该属于生态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的概念与范围是宽泛的。但从其表现内容的对象与要求看,它又是有其严格的边界。如生态的观念,本来就是人类提出和认知的概念,因此生态文学,必须是从人的角度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必须具备文学的特质,并不是新闻报道、不是理论探讨、更不是生态管理的宝典和生态发展的指南,它是区别并超脱于这些实务,从思想、精神、文化、情感等形而上的角度,以文学的特征呈现于世,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读者的独特形式。</p><p class="ql-block">二是关于生态文学,到底是以生态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我觉得,人类提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其立足点还是要有利于人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显然是以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为本。同时,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它的生存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改造利用自然的行为,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状态与秩序。关键是如何保持适度与可控,保持总体的平衡与和谐,形成人与自然恒久的友好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学的内容与写作,应有科学正确的表达,而不是理想化绝对化的偏执。防止从人定胜天的狂热与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认人类生存发展的正常需求,反对一切对自然生态的开发、改造与利用。</p><p class="ql-block">三是在生态文学中,是唯一认同与赞赏原始静态的生态美,还是同时也要肯定与赞扬科学开发、改造与利用的新的生态文明。我觉得应兼顾两者。原始生态是大自然亿万年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生态景观和生态系统,其鬼斧神工的杰作和顺应自然规律的秩序,永远值得我们敬畏、保护与欣赏。但为更适宜人类生存与生活,经过人类科学开发、改造甚至更加提升美化便捷的新的生态景观,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高峡出平湖的壮美,高原边陲铺筑的天路,包括武功山开发经营的卓越成果等等,都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物质财富和美景,同样是生态文学讴歌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四是如何看待生态文学的功能与定位。我上面说过,生态文学从外延上看,要区别于其他文种,不可混淆与越位。在生态文学的内部,也不能仅仅只是正面的歌颂、赞美与抒情,要充分发挥文学的本质功能与作用,立体而深度地描绘浩瀚、多样、美观的自然生态,更要有人类的视角、情感与思考,才能真正打动、感染、启发和影响读者。正如海蒂老师在讲座中强调的,生态文学的作者,对自然生态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发现。只有这样的认识和行为,才可能创作出生态文学的真正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次生态文学的专题研讨,一定会极大地促进全省生态文学的创作,一定会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大丰收。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