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重阳宫

兰香袭人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驱车来到鄠邑区,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阳宫。 </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对重阳宫的认识,来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以及《神雕侠侣》,经过电视剧的改编,呈现在荧屏上。剧中,从中神通王重阳到其师弟老顽童,弟子全真七子,以及第三代的尹志平等,形象塑造都非常饱满,让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首,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p><p class="ql-block"> 马钰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约5048间,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宫观规模之大为天下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p><p class="ql-block"> 全真教在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明代,朝廷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明正统十年(1445年)所立《重阳宫主持候园方重修祖庭碑》所记:“祖庭中更多故,废兴相仍,昔之坚固壮丽者未免为风雨所凌,倾圯不振”,并记述了自永乐至正统年间对重阳宫的修葺事宜。</p><p class="ql-block"> 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后,重阳宫“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阳宫记》碑文所述“从来天下事胜而衰,衰而复。盛者气数也,挽衰待盛不至泯灭失传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阳宫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p><p class="ql-block"> 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p><p class="ql-block"> 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经杨自修副县长奔走呼吁,省政府拨专款,鄠邑区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至玉皇殿旧址,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p><p class="ql-block"> 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p><p class="ql-block"> 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p><p class="ql-block"> 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p><p class="ql-block"> 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1986年11月,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仙蜕园”、祖庵镇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阳宫保护。</p><p class="ql-block"> 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p><p class="ql-block">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阳宝殿和钟鼓二楼。</p><p class="ql-block"> 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真殿建于晚清,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分别为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p><p class="ql-block"> 王重阳在陕西修道后赴山东宁海传道,收全真七子。马丹阳,家世业儒,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兵乱东迁宁海。夫人孙不二,成道后称为清静散人。马丹阳是王重阳的大弟子,为全真教在中国北方传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七真”成为全真教发扬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种者。因此可以说全真教的起足点在陕西关中祖庵街道,但其真正的根据地、开拓地在山东宁海。</p> <p class="ql-block">  灵官殿修于清同治年间。供奉道教护法寺神灵宫。其像威武凶猛,火红脸膛,双目圆睁,额上还有一目,锯齿獠牙,虬须怒张,一手执金鞭,一手执金砖,身披金甲,足踏风火轮。</p><p class="ql-block"> 王灵官本名王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曾拜萨守坚为师学符法,是宋代著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这位灵官是道教护法镇山神将。有的道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p><p class="ql-block"> 王灵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佛教中的韦驮很相似,是重要护法神,镇守山门。因他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灵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爷模样,故有的火神庙也供灵官。</p> <p class="ql-block">  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p><p class="ql-block"> 重阳宝殿为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380万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内正中供奉王重阳祖师,祖师左侧为和玉蟾,右侧为李灵阳。</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是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对联:“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化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上联阐明全真教源流及发展历史,下联阐明全真教教义。</p> <p class="ql-block">  重阳殿后有宝塔一座,称作王重阳纪念塔。为近些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许多碑文由赵孟頫、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教修炼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对于多方位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p><p class="ql-block">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8通;</p><p class="ql-block">道教“全真”的发祥地,作为“天下祖庭”,全国唯一;</p><p class="ql-block">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全国唯一;</p><p class="ql-block">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4通,为全国唯一。</p><p class="ql-block">碑厅现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间留传的“七十二通蛟龙碑”,尚有差数,推想可能已被损毁或尚未发现。</p><p class="ql-block">重阳宫碑林的4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殊为珍贵。而《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是研究中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像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p> <p class="ql-block">元代重阳宫模型。</p><p class="ql-block"> 重阳宫在鼎盛时期,范围南至终南山北麓,北临渭水之滨,东傍水之岸,西以白马河为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建有殿、堂、楼、阁、塔、亭约5048间(座),后因战乱和历史变迁,宫城逐渐缩小。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灵观殿、祖师殿及下院城道宫、集仙观、遇仙宫等庙点。</p><p class="ql-block"> 重阳宫最盛时,宫殿楼阁达五千余间,道士近万人,规模宏大。至明清转衰,大部建筑渐废。</p><p class="ql-block"> 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p> <p class="ql-block">  在祖师墓西南侧有一株古银杏树,人称“千年银杏树”。传为马丹阳为师父守墓而植。银杏树高约10丈,树身挺直粗壮,枝杆四面伸展,苍老遒劲。树身空心处生长出一株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后来柏树枯死,古银杏树仍发芽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 银杏树在距今天2亿年前的古生代中生代曾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生代第三纪渐趋衰落,到第四纪冰河期先后绝迹。近代西方科学家原先只在古老地层中发现它的化石,后来才在中国发现它的孑遗,所以银杏有“活化石”之称。它树干通直,树姿雄伟,叶形美丽、木质坚硬,不受虫害,树龄特长,但生长缓慢,往往爷爷种树,孙子得实,所以俗称“公孙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果实在中草药中称“元果”。</p> <p class="ql-block">  祖师脚印石,置于重阳祖师墓左前侧。</p><p class="ql-block">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p><p class="ql-block"> 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因王重阳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重阳宫,更一步对道教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理论上讲,“三教合一,方成大道!”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