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尤其是物产丰富的江南,随处可见硕果累累。霜降过后,江南秋高气爽,生长在水里的植物,是秋季养生最好的时令食材。鲜藕的余香未散,就有了清甜的水红菱,和飘着桂花香的软糯鸡头米,这水灵灵、鲜滋滋的美味,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也是属于江南鱼米之乡的独特风味。“秋吃水中仙,赛过小神仙”,江南的孩子们是吃四季长大的,时令的滋味就是江南儿女的舌尖品位。</p> <p class="ql-block">菱角</p> <p class="ql-block"> 秋风起,江南可采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江南,人们的印象大概多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其实,江南水泽众多,物产丰盛。除了采莲,还可以采菱。“采红菱呀,采红菱”的歌词至今有着记忆。菱角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浙江地区就已经有了被驯化的菱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古人爱吃菱角,也常以菱角做诗。似乎在江南生活过的诗人都会留下几句关于菱角的诗句,在古诗中采菱是唯美且浪漫的一件事,但与采莲相比,采菱显然更具有生活的气息。“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妾住东湖下,郎居南浦边。闲临烟水望,认得采菱船”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菱角算不上水果,也不好说是蔬菜,却是一种夹杂着微妙江南风情的吃食。《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据近代药理实验报导:菱角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p> <p class="ql-block">菱叶</p> <p class="ql-block"> 菱角是又称“水中落花生”,它是一种长在水里的植物,菱角是结在水里的果实。菱角的植株有点像水葫芦,但开有非常漂亮的白色小花,水葫芦的花是紫色的。小时候觉得菱长得非常特殊,所以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菱长得真的很不一般,里面竟有完美的科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菱的根生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上。那叶子像一个个小三角,边缘还带着小齿。水面呈莲座的菱形叶片称为浮水叶,其叶柄基部膨大呈海绵状的气囊,像带着一个个迷你救生圈,大大增强了叶片的浮力。记得那时小伙伴们专门去捡采完菱角后被扔在岸上的叶子,摘下一个个小气囊,用脚使劲踩发出“啪”的声音,觉得很好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只看到,菱叶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水面,殊不知里面还有大智慧。螺旋状的排列方式保证了叶片互不遮挡且铺满水面,原来是采用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排列智慧。除了浮水叶,水面下还有细丝状的沉水叶,可辅助进行光合作用,并过滤吸收水中的矿物营养。两种叶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真的感叹自然界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到夏天,菱就开出白色的小花。花谢了,花蒂落入水中便结出了菱角,刚结出的菱角是绿色的,渐渐地就变成了褐色、黑色。白居易的“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形容十分贴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跟在大人的后面去采菱,顺便还能玩水。水塘里,一簇簇的菱叶铺满了水面,只瞧见遍地的叶,却未曾见到丝毫菱角的踪影,不仔细看将它误认为一块长满藤叶的绿地。原是这“水菱”当真是泡在水里的,菱角都在这些菱叶下,采摘时必须全株拿起倒翻,才可以摘得到。下手捞起一大株,摘下一个菱角,此时的菱角能当水果,菱角有鼓鼓的身体,尖尖的两角翘起,像个饱满的元宝,又像胡桃夹子憨态的胡须。用牙咬开剥去皮,白嫩的菱肉就可以滑溜溜地入嘴,口感鲜嫩,脆生生的,有股清淡的甜味,带着水的气息。红菱壳软薄、水分多,肉质细嫩鲜美,适宜生吃。老菱角带壳煮熟后软糯香甜,则是另一种味道。拿回家洗净后在饭头蒸煮,不用任何调料,虽少了些鲜菱的嫩意,却多了几厚重的甘甜,面面的,难怪被称作“水栗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渔曾说,世间唯有三种食物,自己动手才有趣味,那就是蟹、瓜子和菱角。水中的菱角,与山中的板栗一样,有着桀骜不羁的造型,想品尝可不容易。吃菱角最难对付的就是它的尖角,稍不留神就会扎嘴。小时候吃的菱角都是四个角的,两长两短,长的还带着弯弯的小勾,后来才知道,原来菱角还有别的模样,一角二角三角,甚至还有无角的南湖菱。我们小孩嘴馋,用最粗暴的手法吃菱角,吃多了就非常熟练,再也不会被扎,还非常迅速。首先抓住菱角的一直长角,用牙咬掉另一只长角,再抓住短角,咬掉另一只长角,这样就只剩两只短角了。抓住一只短角,从中间把菱角咬开,一个菱角便成了两半,一手拿一半,放入嘴中,轻轻一咬壳,粉粉嫩嫩的菱肉就完整地进入口中了,一口下去粉粉糯糯,回味甘甜。如果菱肉没有完整地吸进去,就用另一只手地菱角自己地角来刮一刮粘在壳上的肉,被我们吃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浪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鲜食熟食,菱角也可入菜。菱角烧排骨或烧肉也是一道江南美食,口感有点类似板栗烧肉。五花肉或排骨沾染了菱角的清香,菱角也吸收了肉汁的香醇,两种食材互相成全。嫩滑的菱肉在嘴里汁水四溢,比板栗烧肉,更多了一份水生植物的清气。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江南,什么季节都有应景的食物,夏秋之交,菱角新鲜上市,但往往也持续不了很久,便悄然下市。小时候,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会吃菱角,过了节就没有了。也许正是这鲜明的时令性,短短的相见,才会牵起那些特定的记忆,才会那么令人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鸡头米</p> <p class="ql-block"> 鸡头米,江南特有的鲜滋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人郑板桥曾道:“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鸡头米,又名芡实,口感好,又有着很多的营养成分,那时候老人们都说吃鸡头米好,懂中医的人都知道那是有名的中药材,被古人誉为“水中人参”,孙思邈说此物“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常吃还可以固肾精、养脾胃除湿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鸡头米和荷应该是近亲,但叶子比一般荷叶要大,平铺着布满整个水面,和睡莲相比,它的叶片上有明显的凹凸皱起,外围有一圈矮矮的边,犹如一个个大平底锅。既大又圆的叶子正面青绿,背面绛紫,边角微微上翘,平贴在水面上,挤挤挨挨,漫延扩展开去,简直是铺天盖地。《本草纲目》记载:“芡茎三月,生叶贴水,大于荷叶,皱纹如彀,蹙衄如沸……花在苞顶亦如鸡喙及猬喙。”荷叶不同的是,鸡头米的叶子和梗部都长满了钉刺,一不小心触碰到还可能会被扎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悠长夏日里,那叶下钻出一根根粗茎,茎上顶着大朵的紫花。花谢后,花萼并不脱落,却逐渐长成尖端突起,长成果实。它的蓝紫色的花朵加上细密的锐刺,看起来妖艳鬼魅,而果实则透出一股儿憨劲儿,特别是那一个尖尖的“嘴”,远远看去就像大公鸡的脑袋——“鸡头米”的名字也因此得来,里面剥出的就是鸡头米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鸡头米的叶茎和花茎上长满了刺儿,所以采摘鸡头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人们需要穿着下水服,戴上厚厚的塑胶手套,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去采摘鸡头梗。采摘鸡头米是一门技术活,每一步都有不少讲究,所以记得小时候我们孩子只能在岸上看大人们采摘,从泥泞中可以采出这么白白嫩嫩的东西,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它们都是分批成熟的,每次都是选择成熟的来割。农人们只能凭借手感来判断这个鸡头米是不是已经成熟、能不能摘。在摸到合适的“鸡头”后,便用竹刀在果实基部轻轻划开,一点也不能伤着果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割好一篮子以后,又要在淤泥里面迈着沉重的步伐提到岸上,然后继续下去割。而割好的鸡头米,就要马上剥取。接下来的剥取更是不易,鸡头长相有点奇怪,不仅有层层果壳保护着,还带点滑腻感。外壳有针刺,第二层是粘手的海绵状包衣,第三层是粉紫色薄皮,最后才是可供食用的鸡头米。像剥石榴一样,扒开鸡头,鲜鸡头米极易破汁,用机器会损伤其风味和口感,只有手工剥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它软糯细腻的口感,需要耐心地一粒粒、一层层剥开,很费功夫。因为鸡头米很细小,往往八九个鸡头米的果球,才能剥出一斤鸡头米,可见其珍贵程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剥出来的新鲜鸡头米,粒粒浑圆饱满,如出水珍珠,盈润白嫩惹人怜惜,是药食两用的佳品。采摘回的新鲜鸡头米吃的就是一个“鲜”字,无论是用来煲汤、清炒、煮粥,多种方法,吃起来都是非常的鲜嫩、清香、软糯。一般是白灼,或者加入酒酿一起煮,力求保持鸡头米最原始的鲜滋味,慢煮片刻加入些许绵白糖或冰糖,一碗清润可口的鸡头米就成了,搬上餐桌时似乎还带着清晨露水的气息。西风乍起之时,来一碗桂花酒酿鸡头米,既香又甜还暖,让人感觉很幸福。兜满一勺喂进嘴,大颗的鸡头米是天然的珍珠圆子,入口软糯Q弹,香甜沁人。临吃前还可浇上一勺糖桂花,桂花香萦绕鸡头米上,满口都是秋天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才思敏捷,发黑齿坚。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取刚煮熟的芡实一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数十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鸡头米不仅果实能吃,它的嫩茎杆还可以用来炒菜,我们叫它鸡头梗。鸡头梗就是芡实的梗子,它连接着叶子和根部,漂浮在水中生长,长度很可观。类似藕带,但不同的是,藕带从水里拔出来就是白白净净的样子,洗干净就能直接下锅。而鸡头梗从水里出来是带着刺的,需要人们自己动手撕掉表皮,才会露出里面青红的梗。记得那时候大人们采摘完鸡头果,会把鸡头梗割了拖到岸上来,我们挑一些嫩的就地剥完再带回家。它的皮还算好剥,从一头撕下去直接能撕到底,长长的一条,只是表面的刺很扎人,需要带上手套,不然会被它扎得满手是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撕掉鸡头梗带刺且丑陋的外皮后,露出来的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毕竟是水生植物!里面是粉红又带点淡青的颜色,光溜溜的表面水灵灵的,看起来十分脆嫩,而且梗中有许多小孔,新鲜得会冒出水来,折断后也会有一条条细细的白丝,看起来和藕带真的很相似。拿回家随便一清炒,就是一道清爽美味的下饭菜。喜欢吃辣的,可以加点干辣椒或者是小米辣,这样炒出来风味层次感更强,也更好下饭。鸡头梗的味道鲜美,吃起来清脆爽口,能够提高食欲,帮助消化。小时候,鸡头梗算不上是正紧的菜,做多算个野菜。现在大家都知道,鸡头梗这种水生植物有着丰富的营养,加上独特的口感,既能入药,也能当菜,是很好的保健食物,所以夏天也可以在南方的菜市场上买到,有机会可以尝一尝。</p> <p class="ql-block">桂花糯米藕</p> <p class="ql-block"> 世人皆说湖北莲藕天下一绝,唯独江南人民不认可。江南多水,自然多藕,藕是江南人家桌上不能少的蔬菜。可以说,莲藕的品种众多,各地有各地的美妙,但自家产的,永远最好吃。江南的藕,藕节短,藕身粗,嫩白皮薄,甜脆清口,可以切片当水果吃,吃起来嫩脆水多,落口消融无渣,堪与鸭梨媲美。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之赞。嫩藕一般拿来清炒,口感清脆,是夏季的下饭菜。随着气温转凉,脆藕在秋风里老成了粉藕,桂花糯米藕就是粉藕的完美归宿,这也是最具江南风格的吃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天是莲藕最好吃的日子,也是桂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宋柳永的词《望海潮》里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令人遐想万千。据说,因为柳永的这句词还引发了一场战争。南宋时期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曾这样记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意思就是说金主完颜亮为了来看“十里荷花”,竟兴兵南下,攻占杭州,想吞并南宋。可见这美景有多吸引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就有着“莲藕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和“秋吃莲藕,来年不丑”说法。秋天吃莲藕可以将秋燥,滋阴润肺,所以非常适合养生。江南人爱吃藕,尤其在丹桂飘香的季节。巧手的江南人, 把莲藕和桂花放在一起烹饪,成就一道风味浓郁的传统江南小吃——桂花糯米藕,也叫蜜汁莲藕。挑选成熟洁净的藕,将圆糯米塞进藕孔,加糖和红枣慢火炖糯,原本洁白、清脆的莲藕变得十分柔软,糯米的香柔完全融入了藕的内心。出锅后一片片切开来,淡牙色的藕片,藕孔里满是玉白的糯米,煞是好看。再撒上金色的桂花,淋上琥珀色的蜂蜜,使藕片更加晶莹剔透,香气四溢。刚出锅的时候烫呼呼的,但还是迫不及待大口咬下去,自然的甜糯,不是很烂还带点嚼劲,伴着一股莲花特有的清香,很快将人融化。等放凉了,再夹一块入口,莲藕清甜,糯米软糯,桂花浓郁,蜂蜜甘甜,在舌尖美妙融合。可谓是冷热皆美味,老少都爱它。桂花糯米藕是儿时秋日里最期待的“甜品”,藕孔里的饱满圆润糯米,吸收了莲藕的清鲜和糖的甜润,桂花树积攒了一年的香气,透过藕的每一丝纤维,再浸透入糯米,那缕缕香气萦绕在唇齿之间。那种记忆中的美味,任什么东西也无法取代。秋风阵阵,吃一份桂花糯米糖藕再好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藕还有一种极富江南韵味的吃法——藕粉。以江南人特有的细腻工艺,用藕制作成了别具特色的藕粉,不添加任何辅料,质地细滑,色泽白中透红。开水一冲泡,变得晶莹剔透,又似嫩嫩的樱花粉,撒上一点糖桂花,瞬间化为一碗芳香四溢的美味,口味清醇,营养又美味。在儿时记忆中,藕粉应该算是“补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莲藕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藕粉质地细腻,易于消化,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冲泡藕粉也是个技术活,小时候看妈妈冲泡藕粉,感觉像变魔术一样。需要先放少许凉水把藕粉化开,然后双手充分协同,一边倒入沸水一边快速搅拌。随着妈妈手捏着勺子不停地搅拌,勺子和碗一声声若有若无碰撞出叮当响,藕粉就会从原始的液体状,逐渐变得黏稠,颜色也从一开始的混沌转变为透亮,等它像麦芽糖一样色泽动人、晶莹剔透时,一碗藕粉就算大功告成。那淡淡的藕香味,甜甜的,入口就化开来,是童年的记忆中不可缺少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