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美丽白梅 (化州文楼镇)

蔡盛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梅小邨是化州北部的小村落,与广西交接,距化州市区100公里,文楼镇12公里。2020年末,行政村辖24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1109户,人口4747人,。村年平均气温为21度,年降雨量约为1850毫米,气候特征为南亚热带季风。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亩,山岭面积约6500亩,辖区内有那播小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好心文化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化州市文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之好心文化楼项目位于那播村白梅江口桥东面岭顶,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主楼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5层约高36米。一楼“文楼”楼主要用于群众活动,传承发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禾楼舞》等;二楼“诚敬”楼用于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橘红中药文化》以及当地传统习俗、红色革命精神、好心文化等展览内容;三楼“守中”楼,作为传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唯用一好心”精神文化的课室;四楼“达观”楼用于藏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书籍;五楼“揽胜”楼,此层主要用于供奉冼夫人,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弘扬、传承、学习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收复海南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_- 洗夫人的“唯用一好心”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该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目前,好心文化楼已完成主体工程。文楼镇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禾楼舞》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楼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之好心文化楼项目的建设,对于打造文楼地标,营造浓厚的乡愁情怀,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楼宁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梅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梅书院位于文楼镇白梅书房咀村,是由城墙、书房、炮楼、居室构成的城堡式古村寨。始建于清朝,城呈方形,城墙全用青砖砌筑,长宽各约200米、高9米,面积4万平方米,屋顶是上等杉木、绿瓦结构。开三门:中为“大夫门”、东为“参军第”、西为“武德第”,中门“大夫第”牌匾是清朝皇帝所赐。二厅悬挂着一块“忠孝廉节”古老牌匾,是书房咀村文明古风的高度概括。城周筑炮楼9座,开有圆形或方形炮眼,定位置炮。楼中曾保存重300公斤铁炮1尊,惜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熔毁。全楼以回廊连通,廊宽可跑马联系。书院居室面积占总面积的58%,楼上设有大书房,可容四方举子习读,故得“书房城”雅名,原村落亦因此被雅称为“白梅书房咀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书院曾是粤桂边地区重要的革命据点,书房咀村和居住在书院的革命群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书房城为客家人吴氏先辈创建。今吴氏子孙在此聚居已历31代,300多人,约600年历史。书房城建筑用料讲究,规模宏大,形制独特,使用历史长久,是一座在粤西地区罕见的,具有粤西地方特色的客家城堡式民居建筑,对研究粤西地区客家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2020年9月,白梅书院被列为第七批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地标 白梅书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将书院打造建设为艺术院校写生实习基地,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通过研学形式传承古建筑文化。针对本地人群开设国学课堂,针对游客开设国学体验,针对市内外中小学开设国学研学旅行项目,充分实现“学习”和“体验”相结合。同时,增加国学主题周边产品、伴手礼的订制、销售,强化商业互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播小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