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九到十五</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天公庇荫,上班的上班了,不上班的小孩子们年就过不完,老人们话就说不完,我煮一壶《初九茶语》,心都沸啦——</p><p class="ql-block">古传七不出,又言八不归。</p><p class="ql-block">初九拜玉帝,事事办成堆。</p><p class="ql-block">大事身外无,小事心上没。</p><p class="ql-block">品茶弄花草,功夫于细微。</p><p class="ql-block"> 所谓“七不出”,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家的安排不好一家生活必需,就不要出门了。“八不归”,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古训,做人哪怕其中一条做不好,就不要回家了。初九办事,盘弄花草算不算?泡饮茶茗算不算?老来了哟,超然点儿吧,“大事身外无,小事心上没”,且煮一壶如此境界。</p><p class="ql-block"> 初十,石头的生日,也被称为“石头节”、“十子日”、“石不动”,包括那些石制工具如碾呀磨的都不能动,不仅不能动,还要祭拜,祭拜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这不完全就是迷信,是要在石头面前有敬畏感,要敬奉石头的自然、原始和本真,要信奉石头独立不群但不是顽固不化,而是有恒心有定力的坚韧不拔精神,所以我深深悟得:“江流石不转(杜甫句),云飞山不移。世德正本身,家道稳根基。”君莫笑我冥顽、拙笨,说我方就方,圆就圆,举头三尺有神明,低眉三寸是自身。</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一日,读到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千万重山见复遮,两三点雨直还斜。行穿锦巷入雪巷,看尽桃花到李花。”(《辛酉正月十一日·东园桃李盛开》)好个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也有辞官赋闲乡里的过往,无论为官不为官,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细腻的笔触,把个春天描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此时读着他的诗,似乎我也穿行在那桃花的锦巷和李花的雪巷,眼前一瓶百合插花怒放了,看花读诗品茶,禁不住来了诗兴:“窗外太阳照,屋里百合开。春来春意浓,花开花语乖。吸水煮一壶,独酌自主宰。”看花读诗品茶,仿佛自己就是这大好春天的主宰,自主的日子,闲适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日,从石家庄到三亚过春节的一位战友,遥寄问候,并发来一帧他练功的照片。战友邀我去三亚一聚,我回了《题战友三亚练功照》一首:“跺脚叶扫地,举腿树临风。南国春意暖,北国情亦浓。我占江南春,昶昶与尔同。”一首题诗,等于去了聚了,“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节日,情是春天,无论亲情友情,无论战友情、同学情、同志情,有一个不存在距离感的“情”字,便会相互昶昶于快乐的节日里,相互融融于温暖的春天里。</p><p class="ql-block"> 春节快要过完了,从正月十二开始,就要看花灯、滚龙灯、舞狮子、踩高跷了,就要欢欢喜喜闹元宵了。“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神在天堂,鬼在地狱,人在天地间,“看人间多少故事”,我竟想一咕噜儿演绎到我的诗里——</p><p class="ql-block">壶中有天地,袖里藏乾坤。</p><p class="ql-block">刘谦变戏法,春晚龙蛇拼。</p><p class="ql-block">蛇灯吐灵珠,花篮提稀珍。</p><p class="ql-block">始闹元宵节,龙灯舞城门。</p><p class="ql-block">谁家门前瓜,挂起亦闪金。</p><p class="ql-block">案上烛光熠,笔下文字真。</p><p class="ql-block">点亮故事灯,自编演自心。</p><p class="ql-block">圆了皆圆了,汤圆圆良辰。</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四乃中国传统农历节日,流行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民俗活动。早起煮饺子,泡一壶大红袍,饺子就茶汤,美味哟!亮眼哟……</p><p class="ql-block">翡翠芥菜饺,玛瑙岩茶汤。</p><p class="ql-block">加塞好日子,就将暖春阳。</p><p class="ql-block">水溶还脂溶,维生素非常。</p><p class="ql-block">快乐一壶泡,健康一碗装。</p><p class="ql-block">心力劲儿足,眼力见儿广。</p><p class="ql-block">鱼龙混世界,彩灯射门窗。</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闹元宵啰——</p><p class="ql-block">饺子寓元宝,汤圆意元宵。</p><p class="ql-block">一锅煮上元,一碗盛今朝。</p><p class="ql-block">一家团团坐,一堂福运交。</p><p class="ql-block">东城社火流,西城庙会潮。</p><p class="ql-block">南村舞狮子,北村踩高跷。</p><p class="ql-block">我住桃山村,阳雀闹树梢。</p><p class="ql-block">年梢节节短,彩头步步高。</p><p class="ql-block"> 年也过完,月也过完,十五月亮十六圆,圆一篇《初九到十五》,想起一首陕北民歌:“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也杨柳梢……”还是一个“情”字,女儿情、男儿情、儿女情,情是节日,情是春天……</p><p class="ql-block">(2025-2-13)</p> <p class="ql-block">【外甥拜舅日</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延续老家孝感乡下风俗,是外甥给舅舅拜年的日子。多少年了,虽外甥们各在东西,他们都从四方过来给我拜年,让我乐享着“娘亲舅大”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后来,侄儿侄女们也赶着“外甥拜舅”的热闹,同在初二过来拜年。去年,姨妹和连襟们也凑初二热闹,给他们的大姐大姐夫拜年,有我写下的诗句为证:“外甥拜舅日,侄儿侄女来。连襟姨妹到,一锅百味谐。”“一锅煮”啊,热闹沸腾!但无论怎么加进人来,无论怎么破,初二外甥拜舅的习俗却始终破不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二,我八点钟去超市买鱼,一定买两条,一定又要做两桌饭菜,迎候外甥们的到来。尽管有的外甥初几里出游,年前已来拜过,指定来的人还会不少。</p><p class="ql-block"> 买了鱼回家,侄子和侄女来了,带着他们的孩子我的堂孙堂外孙,携着他们的父母我的弟弟弟妹。发红包哟给堂孙堂外孙,泡茶喝哟给弟弟弟妹。“文文准备下厨哈!”我吩咐着会厨艺的侄儿。</p><p class="ql-block"> 接着,一个个一对对一茬茬,外甥外甥媳妇,外孙姑娘外孙女婿,还不到十一点呢,大的小的就挤满了一屋。有的喝了两杯茶就要走,是嫌我屋子小盛不下,是看人多怕我招呼不过来?客厅、房间,还有我的书房、茶室,到处都可以坐;坐去客厅沙发看电视,坐来茶室茶凳喝香茶——舅舅今天泡的大红袍哩。</p><p class="ql-block"> 大红袍,一款象征知恩图报的岩茶。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在赶考途中病倒,被一位老僧所救,老僧以寺中珍藏的岩茶为其治病,秀才康复高中状元后特地回到寺庙,将其身穿的红袍披挂在茶树上,以示对老僧的感恩之情。“娘亲舅大”哦,你们的娘亲对你们有恩,舅舅对你们也是有情的啊!</p><p class="ql-block"> 今天来的外甥中,还有我大姐的第三个儿子。大姐早年离开人世后,我与她的三个儿子很少见面,今天老三来了,我是喜出望外,犹见大姐。“三咧,我想你们的母亲了!”</p><p class="ql-block"> 娘亲舅大!舅舅和外甥,血脉相连,任世态炎凉,时过境迁,这种亲情如长流水,总也不断,如常青树,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2025-1-30,大年初二)</p> <p class="ql-block">【团年饭</p><p class="ql-block"> 女儿要亲自下厨做年饭了。腊月廿四南小年一过,她就跟她妈妈商量列出了菜谱:喜气洋洋、富贵有余、机缘可乐、嘎嘎祝福、招财进宝、侠有粉丝、塔影钟声、同乐我随、花开富贵、长生不老,七盘二碟一钵汤,盘为热菜碟为凉,十个品种,时来运转,十全十美。女儿不愧为报社记者、编辑,取个菜名还颇有文化的哩——</p><p class="ql-block"> 所谓“喜气洋洋”,其实是一盘胡萝卜烧羊排,羊排配上胡萝卜一烧,胡萝卜色泽红润,将这年过得红火,过得喜庆,借用恒源祥绒线广告,羊羊羊,喜洋洋哦!</p><p class="ql-block"> “富贵有余”——清蒸桂鱼,象征富足贵气,蒸蒸日上,年年有余;“机缘可乐”,可乐烧鸡呀;“嘎嘎祝福”,酱板鸭,嘎嘎的祝福;招财进宝,意味财气的毛肚;“侠有粉丝”,清蒸粉丝虾;“塔影钟声”,清炒的洪山菜薹,原产于武汉洪山宝塔的塔影之下,富于佛心禅意;“同乐我随”,筒子骨藕汤,我们同乐,一家老小相随;一碟凉拌皮蛋,切成花瓣形,摆作一朵花,“花开富贵”啦!一碟油炸花生米,号称长生果的花生,着菜油炸得香喷喷的,这道下酒神菜我最爱吃了,吃了“长生不老”也!</p><p class="ql-block"> 女儿列出的单子当然是女儿做,老伴和外孙女儿打下手,让我做点什么,女儿挥挥手,“没有老爸的事,别越帮越忙!”你们忙吧,包括外孙女儿寒假做家务,这会儿也在忙,剪虾头、摆盘、着粉丝……“侠有粉丝”哟,外孙女儿小可也算是个“读书侠”,年前期末考试都考了个全科A+,我们全家都是她的粉丝呢。</p><p class="ql-block"> 菜,一道一道上桌,此时,一盘“侠有粉丝”出笼了,小可儿捧着盘子,女儿拍照,瞧她们母女两笑的,大的笑出一朵牡丹花,小的笑出一朵红梅花,富贵满堂,传春报喜……</p><p class="ql-block"> 年饭从年三十下午四点做到六七点,齐了,菜齐人齐,锣齐鼓齐,我在电脑打开的“过年好”音乐在放,老伴和外孙女儿倒好饮料,我和女儿也满上了酒。存了多年舍不得喝的茅台,这会儿吃年饭开瓶了,是对女儿忙年饭的慰问,是对一家人围桌吃年饭的祝福,我的祝词还没出口,小可儿便抢先举起杯子:“祝姥爷姥姥身体健康!祝妈妈工作顺利!祝全家喜乐平安!”她扫视着我们,挤了挤眼:“恭喜发财!红包拿来!”</p><p class="ql-block"> 干杯!酒过三巡,我和老伴、女儿都给了小可儿红包,小可儿乐呵呵笑个不停,红包儿霞灿灿满堂辉映……</p><p class="ql-block"> 春晚开始了。我看着春晚节目,仍沉浸在一家人吃年饭的气氛中。年饭年饭!团团圆圆,温温暖暖,尊老爱幼,其乐融融,人也融融,年也融融……</p><p class="ql-block">(2025-1-28,除夕夜)</p> <p class="ql-block">【写春联</p><p class="ql-block"> “小可儿,我们一起来写春联噢!”我对外孙女儿喊着。</p><p class="ql-block"> 女儿支起一张简易桌,我拿来笔墨,铺好纸张:“我先来哈!”</p><p class="ql-block"> 我的字写得不好,早些天就让一位同学写了两幅,这两天又有朋友接二连三送春联,书案上、茶几上、座椅上,屋里摆的到处都是,一屋喜庆,一屋年味,一屋春意盎然。</p><p class="ql-block"> 有了还要写,好事不怕重。字写的不好也要写,为了教外孙女儿写春联。</p><p class="ql-block"> “我先来哈!”于是我写下一副:“日丽风和春及第,花香鸟语福临门。”写完便对外孙女儿说:“不行不行,看姥爷写的,楷书不楷,行书不行,草书不草,还是看可儿写,可儿练过毛笔字的哟。”</p><p class="ql-block"> 如此给她抬庄打气,小可还是说先要练练,女儿便拿来几张废纸,练练就练练。行啊小可!像有的书法家写一幅字,也先要试试笔墨运运气。只剩写一幅对联的纸了,一锤子买卖,她是想一气呵成、妙笔生花哩。</p><p class="ql-block"> 练了几笔,似乎有谱了,小可展开七字联红纸,提笔、蘸墨、悬腕、落笔,照着我写的内容,一个暗花圆里嵌进一个字,一笔一划,一丝不苟,字字稚气,字字珠玑。写完上下联加横幅,她还就着两个斗方,摊成菱形,又写下一个福字,还临摹了一个象形的“蛇福”,画蛇添福噢!</p><p class="ql-block"> 大功告成了。教外孙女儿写春联,是她春节期间除了做作业、阅读、家务劳动、走亲访友等活动外的重要一课。通过写春联使小孩子懂得,春联或叫春贴、门对、对联、桃符等,是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是祝愿、驱邪、祈福等民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是文学、书法、装饰等诸多艺术的一种展示,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天腊月廿九也是年三十,中午12点前是贴春联的最好时间,我将多出的春联之前送了楼上楼下、隔壁左右,咱家今年过年要贴外孙女儿写的春联。</p><p class="ql-block"> 小可儿,贴春联噢,贴你亲笔写下的春联……</p><p class="ql-block">(2025-1-28,甲辰年三十)</p> <p class="ql-block">【插 梅</p><p class="ql-block"> 前天与小姨妹微信聊天,问她家院子里的梅花开了没,并让她折些梅枝过来好过年。</p><p class="ql-block"> 今天,她女儿是老伴也算是我的姨侄姑娘,下午下班后就开车送来两把梅枝,一把通称梅花的红梅,一把史称蜡梅的黄梅。让姨侄姑娘花了油费,而此时传春报喜的梅花,又岂是区区几滴汽油能抵?这里包含着亲情胜意,包含着对新年的问候和祝福,权当姨妹和姨侄姑娘给我拜了个早年啦!</p><p class="ql-block"> 我将梅枝拿回家后,简单修了修,找了两只合适的玻璃花瓶,加了水,便把红黄二梅分别插进两只瓶里,插梅完成,摆上案几,然后拍照做问候图片,一幅题名“快乐健康”,一幅加字“五福临门”,随即将两幅图发至姨妹微信框和姨侄姑娘能够看到的“一家亲”群,算是给她们贺年送去了祝福。</p><p class="ql-block"> 祝快乐健康!插梅袭来香气,让人平添喜气,香气悠悠,喜气洋洋,喜气加香气,骤然使你轻松快乐起来,而轻松快乐的你,别无他想,已经将所有烦恼和忧愁抛却脑后,又怎会不身心愉悦、体健安康?!</p><p class="ql-block"> 五福临门啦!插梅递过笑容,我细数着花型五瓣,一瓣祥和,一瓣快乐,一瓣顺利,一瓣长寿,一瓣幸运,这“五瓣五福”,难道不是梅花寄语你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和愿景?!</p><p class="ql-block"> 插梅镇宅,野梅壮景。想必东湖磨山梅园的梅花也开了吧,磨山梅园又启动了人名中带梅字的免费入园活动,这使我想到我母亲名字中也带有一个“梅”字。“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宋·姜夑《暗香·旧时月色》)</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写过一首新诗《磨山梅》:“磨山梅开,不是等待/隆冬踏梅胜踏雪/阳春咫尺伊人在//垂枝让了松伟岸/照水邀来竹登台/半红半白半景若九春/龙游东湖一枝一世界//一世情缘二度梅/三生有幸四维开/五魁六出七生巧/八九十枝奇花多精彩//磨山梅开,胜似等待/盛夏梅林有清风/金秋只等伊人来//”(原载《东湖印象丛书•诗歌卷•东湖吟》一书)</p><p class="ql-block"> 梅花意象广泛,其中还包含对故人的怀念。哦,我以诗词怀先祖,我以插梅念母亲,且燃三炷香去请梅花!</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关,我请来梅花,插入瓶中,闻得香气悠远……</p><p class="ql-block">(2025-1-24,夜)</p> <p class="ql-block">【心仪幽兰</p><p class="ql-block"> 喜欢兰花由来已久,掐指算来,种养兰花也有二十多年,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寒兰、春剑种种,从两三盆养到几十盆,养到每年甚至每季都有花儿开。养到交上了兰友,与其交换兰品、互通有无。养到吸引来文友,友们常来我书房品茶品兰,有喜欢兰花的便送出一盆,一盆一盆地养,一盆一盆地送,又一盆一盆地养。养到更为信奉孔子,读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养到愈发崇拜屈原,诵屈子《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九畹(每畹三十亩)百亩之胸怀,十四五平米的书房,书案上、茶几上、花架上,能摆的地方都摆上了兰花草,有开花的闻香,书香茶香兰花香;没开花的观叶,“叶立显剑气,花开掣旌旗。室聚八方客,窗吟四季诗。”我养兰、品兰、咏兰,心仪于兰。年年季季,季季年年,有兰伴我读书、伴我写作、伴我养老、伴我养性,伴我没有大胸怀也不碌碌无为……</p><p class="ql-block"> 朋友夸我的兰花养得好,看花及人,看人及花,花和人都是自然生息,不露声色;人和花都是默默奉献,修身齐家。女儿赞我的兰花养得好,“就守着您的兰花吧,像守着我们,您的儿孙!”老伴说我的兰花养得好,既活动了筋骨,也美化了家庭;就是不要养那多,顾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是有点顾不过来。2019年暑期,我所在单位安排退休人员到恩施利川消暑,我携老伴同往,女儿也携外孙女儿出外旅游,家中没人。于是,我把三四十盆兰草浇足了水,移了一半室内,想着室内阴凉无碍;搬了一半楼顶平台,交待给一位朋友每天早晚都要浇水,也应无碍。但等我消暑两周回来,我的兰草竟损失了一半,不是在楼顶的干得奄奄一息,就是在室内的闷得死样活气。兰花是通人性的呀,干很了口渴舌燥,闷很了胸闷气喘。我的兰草需要病后调理,调理来调理去,三四十盆只救回来一二十盆。家中不留人靠不住,朋友也忙自己的事疏忽了靠不住,还是靠我自己,自己养的自己疼!</p><p class="ql-block"> 顾不过来也要顾。专业养兰人士都有他们的兰棚,有采光、有通风、有温度湿度表、有水龙头自动定期浇水喷雾。我是业余的没那条件,春秋两季将兰草放在窗外花架上,三五天到一个星期浇透一次水,用手动喷水壶定期不定期喷雾。冬天到了零下天气,则把兰草移进室内,室内有暖气,也需要一周左右浇上一次水。夏天温度高、太阳烈,就将兰草移至室内或北边花架上,浇水就更勤了。</p><p class="ql-block"> 顾不过来也要顾。我很少出市出省游玩,短时间不行,长时间更不行,不能丢下我的兰草不管,完完全全做到我与兰草形影不离。吸取2019年暑期的教训,这几年便放弃了单位安排在外消暑的机会,真把兰草当是我的子孙我的爱人啦!</p><p class="ql-block"> 兰花、兰草、兰花草,怎么叫都是我的心爱、我的心仪。通过对兰花草的饲养呵护,让我对亲人、朋友及身边所有人充满喜欢和爱,对美好事物及未来憧憬充满向往和希望。有一首小诗《希望》,是胡适先生写的,描述他前往北京西山探访友人、熊希龄夫妇送他兰花、他带回家悉心照料等兰草开花的心情。后来这首《希望》小诗,经改编谱曲演变成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回兰花草……”我养着兰花草,哼着《兰花草》,该是多么地惬意!</p><p class="ql-block"> 我心有兰草,心爱兰花,心仪兰花草,在前几年宅家防疫期间,也写下一首歌词,也叫《兰花草》:</p><p class="ql-block"> “芊芊兰花草/幽幽兰草花/兰花生幽谷/香遍大中华//在深山里/默默地发芽/春夏秋冬/不为无人不开花//在云水间/静静地绽放/春夏秋冬/不忘初心吐芳华//你看那花/像孔子出游/迎风浅唱/兰心蕙质多优雅//你看那叶/像屈子佩剑/临风高歌/香草美人好潇洒//芊芊兰花草/幽幽兰草花/兰花生幽谷/香遍大中华//”</p><p class="ql-block"> 兰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人誉之为“香祖”、“王者香”。1988年12月邮政部发行了一套4枚《中国兰花》邮票,其图案分别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品种,如“龙字”、“大一品”、“银边墨兰”、“大凤尾”等,还发行了1枚以“红莲瓣”为图案的小型张。我养过一盆“龙字”已送人,现在还养着一盆“大一品”,我养的都是纯粹的中国兰花,满满切切的爱国情怀。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都爱兰花,都是爱国的一代伟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也爱兰花,他亲手栽培的一种兰花就命名为“爱国”。</p><p class="ql-block"> 兰花无国界、无党派之分,其花语即象征意义美好、高洁、贤德、优雅,更包含着坚韧不拔、爱国情怀、美好爱恋及高远志向,体现其自然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无一不是我种养兰草、喜欢兰花、心仪兰花草的根本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啊!兰花草!我的子孙,我的爱人,我的心仪……</p><p class="ql-block">(2025-1-15,清晨于武昌)</p> <p class="ql-block">【迎春花开</p><p class="ql-block"> 家中养有一蔸迎春花,老蔸子,是一位朋友七八年前送的,七八年来,我精心养护,从一个小盆景盘成大盆景,从寥寥几根枝条生发到枝条无数,从开始屈指可数的朵儿点缀,到后来数不胜数的繁花灿然。如此一年比一年长得茁壮,现在算是发达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冬至前后,见养在窗外花架上的迎春花树枝间冒出若干花芽,欲搬进室内让其开花,又恐室内温高开早了春节期间没花看,等了一个星期,小寒节气之前,便将其搬进了室内。这“老蔸子”,给他阳光就灿烂,进得屋来一天一个样,那些花芽儿次第张口,次第开放,让我们全家过了一个“迎春花开”的腊八节。</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为过年拉开了序幕,迎春花儿是年关司幕者更是入幕之宾。她花六瓣比梅花多出一瓣,是“雪中四友”中的佼佼者,此时另三友之梅花、茶花、水仙还在梦中,她却早早醒世恒言人间。她花六瓣,与雪花瓣同,人说“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句),我说“六出迎春花开时,傲霜斗雪胜琼枝”。</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打开客厅吊灯、廊灯、壁灯等所有的灯,举起手机,为在花台翩翩起舞的迎春花追光拍照。拍好照片,美图加字问候朋友,而首先要问候的是送我这个“老蔸子”的朋友。那朋友收到问候图片,一眼认出,除了伸出大拇指称赞,还说这“老蔸子”算是送对人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交友要交对头的人儿,殊不知友好、友情、友爱,正是迎春花诸多花语、象征意义之一要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代迎春花招刘郎中》:“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这首诗既赞美了迎春花先于百花开放,且表达了对友人刘禹锡铮铮铁骨、倜傥风流等高风亮节品质的倾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是朋友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家庭和睦的象征。老伴说今年的迎春花开得真好,女儿、外孙女儿每天都要多看几眼,迎春花儿笑,她们也笑,看谁笑得更甜更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人刘希夷未免太过悲观,不是咏叹红颜易老,就是嗟哦老翁青春不再。现如今我也老来,但有迎春花年复一年的相伴,更有老两口相敬如宾,有孩子们相亲若华,这日子过得多么融洽,生活得多么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开,开得人儿不以己悲。曾经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份坚持和耐心,难道不是仿效迎春花耐得寒暑和贫瘠?!</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开,开得人儿永怀希冀。“发上等愿”,所有美好的愿望和梦想,我们还在像迎春花一样不懈地追逐。</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开,开得人儿拥抱春天。迎春花的开放,预示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春天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喜悦。</p><p class="ql-block"> 迎春花开,开得人儿物我两忘。春节将至,俗话说:“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我老来的人儿哟,现在也盼着过年,过年多好,有迎春花儿陪着,那些迎春花儿像一樽樽金杯,金杯银盏,举家举花同欢,会让我忘掉自我,亦不负自我,不负韶华……</p><p class="ql-block">(2025-1-10)</p> <p class="ql-block">【老桩子,迎春花</p><p class="ql-block"> 暑往寒来至,叶落枝舞霜。</p><p class="ql-block"> 岁苦择吉时,起轿抬新娘。</p><p class="ql-block"> 婷婷缡妆素,嫚嫚簪花黄。</p><p class="ql-block"> 条条枝影瘦,朵朵萼片香。</p><p class="ql-block"> 谁家放炮仗,除岁迎春光。</p><p class="ql-block"> 我诗中的迎春花,是我养了七八年的一棵老桩子,桩子像人参,入眼很营养;又像盘龙,抽出的枝条便是龙的传人;春夏青枝绿叶,风起时飘飘然,如孔雀开屏;入冬叶儿渐渐脱光,会开出很多花来,“起轿抬新娘”啦!又像串串除岁迎新的炮仗。</p><p class="ql-block"> 我把这棵“老桩子”养在窗外花架上,冒酷暑,经严冬,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迎春花总是如期开放,总是在腊月间就开始来花,且花期长,开过腊八开小年,开过小年开大年,迎春不懈怠,春来还流连……</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将“老桩子”早早搬进了室内,这花儿却开在了冬至,比往年足足提前了一个月。“冬至大于年”,中国的年过得早啊!也过得长,有几早几长的年,就开几早几长的迎春花。为延长花期,我便将“老桩子”搁在离暖气片远些的花几上,隔三差五往根部少量续水,每天往花枝上喷雾。</p><p class="ql-block"> 今天大寒,迎春花还在开着,且常开常新,初开的瓣撒案几,正开的嫣然枝条,待开的苞芽点点,层出不穷,看势头,这花肯定会开过立春,开过春节,开过我“古稀老玩”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啊!老桩子,迎春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桩子老了,花却开得鲜艳。我这人老了,却不苟同于唐代诗人刘希夷的“白头吟”,我从不咏叹青春易逝……记得小时候在乡下敲在耳鼓的谚语:“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哦,我是老顽童,我也喜欢过年,我和我的迎春花一起过年;我和我的“老桩子”约定,过年不忘种田,我还种着我的“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2024-1-20,大寒)</p> <p class="ql-block">【东湖残荷</p><p class="ql-block"> 冬至日,武汉天气晴朗,吃完冬至饺子,上午十时许,我转悠到东湖边。放鹰台亲水平台岸边水中残荷,蓦然吸引着我的眼球,枯杆枯叶枯莲蓬,在冬天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枯叶儿蜷缩,像一个一个小袋子,使我想到粤菜系中一种点心,是将青幽幽荷叶包裹大米蒸熟而成的方便饭食,为我国岭南地区传统美食之一。清末《羊城竹枝词》中有首诗就写到这种“荷叶包饭”:“泮塘十里尽荷塘,姐妹朝来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叶,饭包荷叶比花香。”</p><p class="ql-block"> 枯蓬儿垂首,像一樽一樽金杯侧倾,是三两朋友聚酒,看谁没有喝完,喝完了就亮亮杯儿。酒喝干了,那些老莲子儿也都脱落了,留下蜂巢似的一只只眼儿,看着落入水中钻进泥中的种子,明年春上又会长出新荷,“小荷才露尖尖角”;入夏又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映日荷花别样红”。</p><p class="ql-block"> 枯杆儿疏疏,或斜或弯,或欲断还连,却保持着硬朗的线条,这使我记起我曾写过的一首诗《冬》里的句子:“叶儿落了/自然的旗/腰杆子始终硬朗”;那活蹦乱跳的春,会从冷峻的冬里蹦出。是呀,自然的冬天是冷峻的,人生的冬天也是冷峻的,但,荷到残季不残,泥土深处的莲藕是它信念的结晶,像我们人,即使到了残年也不会残,胸中还珍藏着满满信念。此时,我下意识地昂首挺胸,迈着大步朝放鹰台走去,我要再登一次放鹰台,再去会会李白,“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p><p class="ql-block"> 登过放鹰台下来,再转到亲水平台,再看一眼东湖残荷,继而又想到李商隐写下的关于“枯荷”的一首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这诗虽写得寂寥凄冷,但也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跃跃怀想,多凄美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再看一眼东湖残荷,有着一样的凄美,更有着别样的壮美!</p><p class="ql-block"> 冬荷,走过春夏之青荷叶儿的嫩绿、靓荷花儿的绚丽、盈荷籽儿的甜脆,如今繁华消退,喧嚣消遁,却是坦然面对,面对偌大一片东湖,镇定自若,悠然自得,逍遥自在,难道不在警示,老来的人儿呀,你怎样才能做到不求虚荣,保持心灵的豁达宁静,静观世间的荣枯浮沉呢?……</p><p class="ql-block"> 观过东湖残荷回家,老伴儿煨好了排骨藕汤,我盛了一大碗,主要是吃藕。嗯!这冬天的藕就是好吃,粉糯、面香、爽口、暖心,是经过了春暖夏热秋凉的“冬寒藕”呀!“残荷散东湖,冬藕滋肺腑。少时染青涩,老来识末途。”以藕佐酒、佐诗,吃着吃着,便从心底生出这四句五言来。</p><p class="ql-block"> 哦,我们老来的人儿呀,残荷不残,残年还残么?这如藕粉糯面香的日子,始终是过不残的;而貌似残荷老来的时光,更会营造出别样的壮丽……</p><p class="ql-block">(2024-12-21,冬至日)</p> <p class="ql-block">【喝茶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泡茶喝。</p><p class="ql-block"> 饭前跟一好友微信聊天,他边聊边给我发来一张图片,煮茶哩,跟我一样的侧把煮茶壶,是我先买了这样的壶推荐给他的,没问他今天煮的什么茶,但我知道现在我要喝什么茶,是这朋友几年前送我的羊楼洞米砖茶,我今天拿它煮,是念着朋友好意,也用一样的壶煮吧,“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 喝茶是有讲究的,润润喉、解解渴只是一般的需求,而要够得上吃茶、事茶、品茶等更高的格调,就不一般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吃茶,《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有个细节,林黛玉喝了王熙凤送来的茶直夸味道好,凤姐又派人送了些,说顺便还有事相求,黛玉听了打趣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听这话便拿黛玉取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从凤姐取笑黛玉的这个细节,我们可以追溯到吃茶的渊源。在我国古代,茶礼也是聘礼,定亲时男方下聘,叫“下茶”或“茶定”,女方接受了茶礼,就叫“吃茶”或“受茶”,就算接受了这门亲事,正所谓“吃了谁家的茶就是谁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茶礼当聘礼外,古人还把吃茶当做男女邀约的媒介。陆游书中记载过一首民谣:“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这是男子邀女子。也有女子邀男子的,以郑板桥的《竹枝词》为证:“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足见,在古人吃茶的字典里,既有斯文求凰(雌鸟)的男子,也有大胆招凤(雄鸟)的女子。</p><p class="ql-block"> 受古人影响,我现在也把喝茶当做吃茶了,独坐家中吃,去到茶肆吃。我家楼下有个恩施玉露茶店,店里营业员个个年轻漂亮,她们卖茶也给客人泡茶,我常去蹭茶,也常将自己藏的好茶拿去与之共享。我羡慕她们年轻,每见她们一次就好像自己又年轻了一回。我欣赏她们泡茶的样子,那样子如若一首茶诗:“端体微收颌,笑迎宾客还。把壶兰花指,洗杯引清泉。三巡茶欲醉,五顾人犹酣。抿抿还酥唇,香清杯盏间。久坐无离意,品茗品婵娟。”这其实是我给她们写的——《茶美人》……</p><p class="ql-block"> 关于事茶,古有“三会”或“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今不仅延续了早茶、午茶、晚茶的习俗,且发展到了“多茶多事”的地步,如早茶事、午茶事、晚茶事、佛寺开光茶事、友朋惜别茶事、客主茶事、赏月茶事、赏雪茶事、赏花茶事等等,不一一枚举。总之,每个茶事都有一个专门的主题,习近平同志在武汉东湖以茶接待印度总理莫迪则是国际关系主题,叫茶事也称茶叙。</p><p class="ql-block"> 将事茶倒装为茶事,应是一样的意思。茶事亦可分为前茶事和后茶事,上述说的乃是后茶事,即在饮茶场所进行的把干制的茶泡制成饮料的情况,是茶道所有可以直观形式的总和;前茶事则是指种茶、采茶、制茶等一系列劳动生产的情况,是茶农或茶叶集团(公司)的事情。一代茶宗、茶圣、茶仙、茶神陆羽所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及品饮等方面的情形,并将“前茶事”和“后茶事”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更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关于品茶,唐代诗人卢仝的一首“七碗茶”,将品茶写得淋漓尽致,叫人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且拿他的诗和我们的茶一起品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p><p class="ql-block"> 为何将“七碗茶”打引号而不打书引号,因是从卢仝一首完整的诗中摘录出来,这首完整的诗叫《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友人寄新茶表示谢意,第三层是想到茶农攀岩走壁的采茶之苦,前一层感情,后一层感恩,其中才有这“七碗茶”的清润醇厚。</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品的羊楼洞米砖茶也清润醇厚,也是朋友送的,品茶品诗异曲同工,人情世故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故此,我们品茶,不能一味停留在茶本身的味道上,能将世间万物、人生百味配伍到茶中一起来品,在品茶的同时品人、品事、品社会、品生活,这茶,方能品出别一番格调……</p><p class="ql-block">(2024-12-19)</p> <p class="ql-block">【微信问候</p><p class="ql-block"> 亲戚一道,新朋故友,虽不常相见,时常却有微信问候。早起问个“早上好”,睡前问个“晚安,做个好梦”,一周下来问个“周末愉快”,逢年过节问个“春节阖家幸福”、“端午平安吉祥”、“中秋喜乐团圆”、“九九重阳步步高”……</p><p class="ql-block"> 微信问候可拼音手写文字,文字短了不尽其意,长了对文笔水平及编写能力是个考验;转发现成的如近日我收到的问候:“一种牵挂叫天冷加衣,一种友情叫心里有你,一种幸福叫有人惦记,一种财富叫健康第一。气候多变,保重身体。早上好!”这毕竟是人云亦云,是二手货甚至“多手货”,是否发自内心的真诚只有转发者知道,而接收者多是一看了之,或像我还品评一下此问候语编的怎样,文笔优劣与转发和接受者无关。</p><p class="ql-block"> 微信问候亦可用图片或“表情包”,有名人如相声演员冯巩表情包“想死你们啦!”倒有几分滑稽,逗乐儿;有伟人招手的图片“同志们好!”却显得不够严肃,挠心儿。也有一些通用的图片、表情包,据说那些图片或表情包是要收费的,说得邪乎的更是有的出自某个国家,专门赚我们中国人的钱,能让他们赚么?说得更可怕的是有的出自黑客之手,用了怕会黑掉你的手机和电脑……诸多流传管它是真是假,我是一概不用网上图片和表情包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喜欢用微信图片问候,而不是转发别人的,却是自己亲手制作。</p><p class="ql-block"> 晨走拍个东湖日出,美图加字“早上好”;晚走拍个东湖月升,美图加字“晚上好”;发出去现身说法,告诉朋友们我一早一晚都在东湖边上走路哩;在问候之余,也提醒大家要多多锻炼身体。我拍东湖,拍长江,拍江滩江桥;拍一座长江大桥问候,有形无形地在朋友之间架起友情的桥梁,这寓意多好。有时朋友邀聚而我不在武汉,便拍一张外面的景致,“在外哩,回头再聚哈!”</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家在外,到处都是我拍摄和制图的风景和素材,而我拍图制图最多的是我养的一些植物,看我养花养草,多有闲情,多有雅趣,多有不是名士也自风流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制作一帧菖蒲图问候,附上一首自创的五言诗:“君子隐于市,蒲者栖于泽。持剑顾他土,披甲遗自得。吾借尚武气,老来习文牒。丹心嫉邪恶,良方医心阙。开卷吟古风,心与沧浪接。”</p><p class="ql-block"> 一帧兰花图,也附一首:“叶立显剑气,花开掣旌旗。室聚八方客,窗吟四季诗。”</p><p class="ql-block"> 一株佛肚竹报平安,一蓬长寿花愿健康长寿,一钵六月雪颂清凉世界,一盆三角梅望日子红红火火,一树云南清香木品香逸四季,一桩湖北对接白蜡祝你老当益壮充满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湖北对节白蜡有着“活化石”和“盆景王”之称,寓意着健康、吉祥、四季平安。我正老来,我的好多朋友也都老来,殊不知在对接白蜡的字典里就没有一个“老”字,它褐桩青叶正如我们鹤发童颜,启示我们的永远是年轻。</p><p class="ql-block"> 哦,我老来了哟,哦,我还年轻!我制作的微信问候图片,令老年朋友羡慕不已,他们说我的大脑没有退化,还可用脑出智,智者也;令年轻朋友刮目相看,他们说这都是年轻人做的事,还不服老,老骥伏枥。</p><p class="ql-block"> 不吹呀,我制作的微信问候图片,手机上做,电脑上做,既讲究构图布局,还讲究光效、色相、清晰度。手机上做马马虎虎,拍好照片剪切,加字“早上好”、“晚上好”;电脑上做精益求精,将拍下的照片保存到电脑,剪切调效是必须的,还加边框,简约边框、通用边框、炫耀边框、节日边框、中国风边框,框框在己,得心应手,框框在他人眼中,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不吹呀,我制作的微信问候图片,加边框,手敲键盘,心里却想着,我们虽然老来了,但绝不能倚老卖老,自己把自己边缘化,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区区拍图制图确实太简单不过,我们还有更多更长不简单的日子,不简单的生活,不简单的炫耀中国风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不吹呀,今天星期六,现炒现卖,在我的书房拍一张兰花图,美图加字:“室雅兰馨”;再加一句深切的问候:“周末愉快!”……</p><p class="ql-block">(2024-11-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