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法缘</p><p class="ql-block"> (代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法缘是从提孩时代就开始。著名学者、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协会主席陈永正教授那时在广州的一所中学教书,我以一个初中生的幼稚眼光,试图模仿大师的笔迹,品味大师的书法魅力。高中毕业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不能直接考大学。我浪迹于草根阶层,艰难营生。然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未减轻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于是,我先后找了陈景舒、陈作樑老师,向他们学习隶书。陈景舒是省书法家协会的名誉主席,陈作樑是原广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羊城艺术学校副校长。他们都是我省书法界的前辈高人,尤擅隶书。他们师出同门,其书法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源于广东书法史上旗帜式的人物吴子复先生的隶书学习理论和方法,即从汉隶入门,经临"六碑"而领悟中国隶书艺术之精妙。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对临演绎礼器、张迁、石门颂碑,进而管窥北魏、褒斜道、好大王碑的精妙。以后,我不满足对碑帖的临摹和演绎。我到了市政协办的夜学院里的中国书法高级研究班学习。意图循书法的历史长河,寻找书法的发展规律,探求书法美的源流和发展。在那里,我聆听到著名书法家曾景充、区潜云、黄子厚先生的教导。他们的宏论加深了我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大学时,我写过一篇论文,名为《论中国书法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认为,总结中国书法发展的规律,书法美是由实用和功利中产生,但又脱离于实用和功利而成为艺术。是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书写工具的进步,统治者的倡导和民间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书法史上的"隶变"和"楷化",形成了汉隶的辉煌和唐宋间书法名家人才辈出。到了清代,书坛上虽然也出现了集大成的景象,但终是传古犹可而创新不足,缺乏秦篆、汉隶、唐宋楷里程碑式的辉煌。但尽管如此,也无碍于当时、现代以至当今人们对书法美的追求、探索和欣赏。</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它在抽象的线条中表现历史和情感的流通而形成书法美的契机;书法又是一种"以力为美"的艺术,甲古文的古朴瘦劲,金文的肃穆流畅,汉隶的气势深厚,北魏的豪放雄奇,以及历代名家作品的潇洒飘逸都无不讲究用笔的扎实和力度,反对浮滑和败笔。书法主张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由此而构成书法艺术繁华似锦、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书法还是一种情感艺术,书法在抽象的线条美中,引起人们情感的想象。就如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象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正因如此,数十年来,每每ΨX-3AhwhAzsPJ42dcΨ到哀乐荣辱,俗事缠身,不胜疲乏之时,品味一幅大师的书法,书就一篇自己的书法作品,都会使我心旷神怡,疲劳顿消,而乐趣无穷。</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书法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阮庭方 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副院长兼隸书委主任,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多次全国、省、市书协书法作品展,近年来,坚持每年参加"金秋十韵"十人书画家合展,出版《阮庭方书法集》。</p> <p class="ql-block">隸书</p> <p class="ql-block">爨宝子体</p> <p class="ql-block">行书</p> <p class="ql-block">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