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见证,方寸情怀

兵友8729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的发展史,它贯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只知道写信寄信要邮票,看戏要戏票,看电影要电影票,做衣裁布要布票。参加工作后出差除了带单位介绍信和人民币,还要带上粮票。出差本省带省内粮票,出差外省要带全国粮票。当年生活中不需要票证的几乎没有,这对于时下相当一部分“90、00后”及尚未成年的“10后”来说,这样的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p><p class="ql-block"> 可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我们的这一批人真真切切地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就我曾在商业系统工作几年知道:商业部门发计划商品布票,六七十年代布票每年春节前发放一次。在我们农村,布票都是由公社按人口发到大队,大队发到小队,小队发给社员,有效期一年。粮食部门发放粮证、粮票,凭证(票)供应米面、食油、年节供应点花生。百货公司发紧俏商品缝纫机票,手表票。食品公司发肉票,豆腐票。糖烟酒公司发糖票、烟票和酒票。石油公司发汽、柴油票。五交化公司发计划(紧俏)商品自行车票,铁钉铁丝限量供应。有些时间太久记不起来了,可能还有肥皂票,以及什么工业券等百姓生活相关的票。据查资料得知:从1953年起国家就对粮油、棉花(布)等物资进行管控,给全国城乡居民发布票,给城市居民发粮证(票)、肉票、副食品票、煤票等等与民生相关的票,至1993年结束。</p><p class="ql-block"> 当年走出校门毕业分配就到了商业系统工作。芝麻大的小县城,投足举目都是熟人。尽管买什么都要票,可总能找到能帮我弄到票的人。何况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微薄的"一技之长",大家都互相帮助,要吃肉、抽烟每个月搞几张票不成问题,每个月包上一回饺子。还有那些大件的计划、紧俏商品,本系统的人说说都相互卖个面子,想买的迟早都能买到。那时候的人们,都学会利用各种渠道和办法:张三找李四,李四托王五,总能弄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我也遇到过个别公司的业务人员,因掌管着紧俏商品手上有票而牛逼,走路都"摇头摆尾"的,神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 无意中翻到了我当年亲手制作、发放、收回的自行车票。想想当时计划经济年代,人们能买到一辆"永久"或"凤凰"名牌自行车,是一件多么不易和荣耀的事。记得当时买一辆"凤凰18"自行车价格是187元左右,"永久51"型载重自行车一辆170元。按当时人均收入来说,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要买辆自行车,也要攒上半年年的钱才买得起;就这样还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 按当年经济区划分:福建的崇安、浦城二县的生活、生产物资主要由浙江金华供应,苏、浙、沪产品占大多数,品种多,质量好,品牌受欢迎。引得邻县建阳的人们来兴田、武夷、崇安买东西。本省福州、邵武二级供应站只作零星补充。所以当年我在五交化公司工作时常去浙江金华、杭州、宁波等地开会,采购进货。当年物资、包括紧俏物资供应都是按不同县域情况分配的。一般物资敞开供应,紧俏物资计划供应。就拿自行车来说:永久13、65,凤凰18、20、28等型号轻便自行车每年到货也就各百十辆的样子,永久51,凤凰42及天津飞鸽载重自行车每年大概各有个一、二百辆吧。还有浙江杭州产的海狮牌自行车。当年我的感觉是崇安人最喜欢凤凰,其次是永久自行车;天津的飞鸽虽然也算名牌,质量也好,但因车身太重,观感不是很好,在城区见到的不多,可能都去农村了。杭州产的海狮却不怎么受欢迎,当年有没有要票,我也忘了。那个时候我们五交化一般商品都不怎么欠缺,惟有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铁钉铁丝这几种商品关注度会高一些。</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十几、二十万人口的县,每年所到名牌自行车不足千辆,明显就是"狼多肉少"。上至县长、书记,副县长、副书记,局长、副局长,党政机关、部门;下有本系统内外的公司经理,业务关系户,本公司员工,自己的亲朋好友等。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要照顾周全,要处理好还真的不那么容易。公司经理无论在公司办公室上班,还是下了班在家里,或行走在路上,以及送来的上级领导的条子,都少不了向他要自行车票。我真的很佩服他能应付自如,得罪人肯定有。据我总体观察还好,没有发生吵闹大打出手的现象。主要的还是县里、局里的领导大都比较自律,不轻易写条子或挂电话给基层干部施加压力。这里面有没有关系票、人情票?,有啊,肯定会有,我经手的不说假话。就比如银行个别人,不给他行吗?公司需要他给我们批贷款,需要它们银行的资金进货。我们在执行好国家物资分配政策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部门业务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变通,照顾到个别需要。我们业务人员根据每季(批)二级站分拨给我司的自行车供货数量,按城乡比例做出分解、分配方案:载重自行车大部分下乡,少量留城;轻便自行车大部分留城,少量下乡。优先分配给因工作需要的党政机关、系统(部门)、企业单位。方案报告公司经理批准,这容易得罪人的事还是推给公司领导把握为好,我只管做好自行车票的制作,根据到货、组装、进门市时间,按照经理批准方案发放自行车票,在限定的日期销售结束,及时回笼资金。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向二级站申请计划外供货指标,尽量增加市场供给,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居民的购车需要。</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是珍稀物品,见证了年轻人浪漫约会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喜悦。当时的人们谈及一些相当尊贵的自行车品牌如:“凤凰”、“永久”、“飞鸽”等,神情与神态丝毫不亚于当今的人们谈论一些豪车,谁家若有一辆这样的“二八大杠”,立马就有很多邻里、群众围过来,翘指称赞。永久自行车制造历史时间长,钢材好,不挑路况,无论城市、农村都好用,其实它更适合农村。它一天拖着百十斤的东西,骑行二百里地没有丝毫问题,经济实用。凤凰牌自行车造型美观,价格高昂,但它物有所值,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比较适合在城市道路上骑行。凤凰自行车从生产到制造,全部采用现代化机械生产,凝聚了国人的劳动力和智慧结晶,因此凤凰牌自行车也可以被视为一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从我接触的自行车及文中提到的凭票购买的紧俏商品,也仅仅是一个侧面,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大城市,票面种类更多,五花八门;含盖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困扰中国百姓生活几十年的票证、工业券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几千年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人们回头审视历史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我们五六十年代的人了。虽然当时生活水平并不高,但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掉朴素生活中蕴藏的情趣,而那时的我们也有着属于我们的早年记忆。现在物品极大丰富了,手中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票证也走过了近40年的踉跄路,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你已远去,却永远留在我心底,忘不了了。</p><p class="ql-block"> 票证见证历史,方寸彰显无华。却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是一枚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