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生

诗韵

<p class="ql-block">心 愿(1)</p><p class="ql-block"> (小 说) </p><p class="ql-block"> 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 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袅袅炊烟暮色浓,</p><p class="ql-block">悠悠夕阳染残红。</p><p class="ql-block">春锄处处桃花雨,</p><p class="ql-block">布谷声声杨柳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山清水秀美如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溪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的四周有青山环绕,山上处处缀满了各种各样,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绿,就像是穿着绿色衣裙的少女。山上草木茂盛,就连那悬崖峭壁上都生机勃勃。村中有玉泉河穿村而过,常年清波荡漾,碧水长流,调皮的小鱼儿不时地跳出水面。成群的白鹅和鸭子在水中嬉戏、觅食。</p><p class="ql-block"> 清晨,炊烟袅袅,盘旋漂浮在村子的上空。村头高大的杨村被一丝丝一缕缕的炊烟缠绕,妖娆地在树叶间飘舞升腾,贪婪地呼吸着从厨房里飘出来的农村新米特有的清香。袅袅炊烟,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记忆和向往,更是山乡一这优美而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桃花溪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初年,明朝政府实行移民政策。有个叫李信的先人带着他的新婚妻子,随着移民潮从山西洪洞县圪崂山老槐树村来到太行山下定居。随之而来的还有郭、王、杨、牛、孙、董、赵、田、刘……等十几个姓氏的先人。他们择水而居。那时候,山山瀑布飞,沟沟水淙淙。他们一家一户占一个山沟,凭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发展生产,繁衍生息。花开花落,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时间一长,每一道山沟就发展成了一个村子,并都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子。除桃花溪外,还有杏花村、翠竹林、青龙沟、核桃山、八里庄、枫树屏、清水湾、石磨滩、梨树沟、夕阳关……村子与村子距离很近,不过一公里。素有“鸡鸣一声三五村,一家灯火六</p><p class="ql-block">七里”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心 愿(2)</p><p class="ql-block"> (小 说)</p><p class="ql-block"> 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这一带村子都和睦相处,通婚联姻,繁衍子孙,人口比例自然平衡,显现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山里的姑娘几乎没有嫁到山外的。同时,山外的姑娘也没有嫁往山里的。一直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或以后,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社会现象:山外的姑娘都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纷纷嫁往山里。从区域上看,主要是浚县、滑县、内黄、汤阴和濮阳县,还有黄河以南一些县区。以上区域均属大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山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呢?来自浚县的姑娘张玉梅和来自濮阳县的姑娘郭秀明如是说:</p><p class="ql-block">“其一,平原地区地势低凹,几乎年年发大水,闹洪灾。洪水如猛兽,不仅淹没农田,淹没村庄房屋,还要人命。一到雨季就担心害怕。打点粮食,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吃了怕接续不上秋粮,不吃怕洪水泡了。在山区不用担这个心。”</p><p class="ql-block"> “其二,平原地区土地多,种植面广阔。过去全靠人力耕作,犁耙耕种,收割打藏,一年四季没有停歇的时候。那时候生活又不好。一天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长期下来,当个女孩子有点招不了。在山区就不同了,地亩面积少,农活相对就少。妇女只是在秋麦农忙季下地干几天活,其余时间就是在家带带孩子,搞搞家务,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要轻松得多。”</p><p class="ql-block"> “其三,山区防灾抗灾能力强。因为山区果木树多,特别是柿子树多。一到秋季,家家户户的房顶上红霞一片,柿饼子、柿块子、柿皮子,满眼都是。柿子还能和米糠或杂粮做成炒面,烙甜饼,蒸甜馍。这都是应对灾荒年的好食品。因此,再不好的年景,山里人不用出门讨饭。”</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外乡姑娘愿意嫁到山里的真正原因。</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心 愿(3)</p><p class="ql-block"> (小说)</p><p class="ql-block"> 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社会氛围条件下,山里的小伙子根本就不用为找对象犯愁,支付的彩礼也远远低于本地姑娘。当时有个顺口溜:“别看山里日子穷,媳妇都是漂亮人;不要彩礼和楼房,心投意合幸福长。”这也是当时情况的在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一婚俗现象从一九六0年算起,一直到了二000年,整整持续了四十年整。到了二00一年,形势来了个大反转,山外的姑娘一个也不来了,山里的姑娘开始把眼光投向外面的世界,成群成群地嫁往城市或条件好的地方。这样一来,山里的小伙子可傻眼了,山里的姑娘都跑了,还去哪里谈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山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原来低矮、黑暗的小平房早已不见了,一栋栋“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房子的结构各有千秋,房顶上盖了彩钢瓦,显得金碧辉煌。墙上雪白雪白的,犹如粉妆玉砌。厨房里原来是烟熏火燎的柴火灶,被现在干干净净的燃气灶或电磁炉所代替。房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洗澡热水不用愁。黑白电视换成了超薄液晶彩色电视,电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户户房前屋后鸡鸭成群,绿树成荫。柏油公路直通村里,公交车一小时一趟。吃的就不用说了,顿顿细米白面。老一辈人都说:“现在咱老百姓过的是皇帝过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这么好的日子,前所未有,应该心满意足了。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家家作难人人愁的大问题,千不难万不难,难就难在娶妇儿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心 愿(4)</p><p class="ql-block"> (小 说)</p><p class="ql-block"> 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桃花溪为例,一九九0年前后出生的男孩有三十三人,目前他们都已三十窜头了,除一人花重金娶上媳妇外,其他都还形单影只,光棍一条。桃花溪是这样,周围的村子如翠竹林、青龙沟、枫树屏、夕阳关、八里庄……,也都是这种状况,有的还是一门两条光棍。枫树屏村的老羊倌郭大山老汉整天为这事儿犯愁。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三十多岁了,二儿子二十七岁了,也不断有媒人上门提亲,但有一个先决条件,除农村有新房外,还必须在城市买一套楼房。郭老汉一听,火了:“老天爷啊!我去哪儿弄钱买楼房啊!”他用放羊鞭子捣捣地,指指天,十分无奈地说:“老天爷啊!你能不能刮风给我刮一袋子钱啊!”说着说着就哭了。媒婆一听,一拍屁股扭头就走了。走到大门外,又回过头来对老郭说:“郭老头儿,你可仔细想想啊!你的两个孩子都不小了,这年头得出血啊!该讨就讨,该借就借,办法多的是,不能叫一泡尿憋死人呀!你到桃花溪打听打听,李桃山家的儿媳妇就是我做的媒,又漂亮又贤惠,人见人爱,可是得有条件啊!你看人家,农村有新房,城市有楼房,还有小汽车,想去哪儿住就去那儿住,这样的日子,谁不眼红?”</p><p class="ql-block"> 其实,郭大山老汉啥都明白。难道他就不想给儿子娶上媳妇?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这钱真的不好弄啊!两套楼房,少说也得一百五六十万啊!去哪儿借?借了用啥还账?咱可是庄户人家啊!两个孩子一没技术,二没手艺,又身小力薄,建筑工地的活儿干不了,只能在家种种地。</p><p class="ql-block"> 郭大山老汉想了一夜,哭了一夜,泪也流了一夜,枕头,枕巾都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天明了,郭老汉饭也没吃,拿着放羊鞭子赶着羊群上山了。他的老伴心疼得直抹眼泪。</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读)</p> <p class="ql-block">心 愿(5)</p><p class="ql-block"> (小 说)</p><p class="ql-block"> 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一桩婚姻千行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村的风景是美丽的。玉泉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儿来往穿梭;村舍青烟相映成趣;高树低柳俯仰生姿;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彩蝶飞舞,此间的一切都投进了玉泉河的怀抱。村外的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连成一片,就像金色的海洋。微风一吹,麦子一涌一涌的,就像波浪一样,送来一阵阵诱人的麦香。</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此美景和丰收景象,人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在村东头儿一棵老槐树下,几位老人围拢在一起,忧心仲仲地述说着自家的心事。因为这时还没到麦收时间。</p><p class="ql-block"> 一位叫福梅的老大娘手里拿着一件旧褂子,一边缝补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唉,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娶媳妇儿轮不上咱!”看上去她有六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稀疏,老眼昏花,饱经风霜的脸上留有道道印记,口中的牙齿掉的不剩几颗,说话还有点跑风。</p><p class="ql-block"> 旁边坐着一位叫莲花的中年妇女,一边择韭菜一边说:“大娘,您家国平兄弟不是和夕阳关的小芹姑娘谈了好几年了,咋?不成了?”</p><p class="ql-block"> “成了倒好了。好不容易在老城区买了一套楼,人家嫌不好。小芹她娘说了,宁要新区一张床,不要老区一套房。新区没房就别谈了。这个媒年前就黄了。”说着说着福梅大娘就哭开了:“为了这事儿,您大伯气得要寻死上吊,老天爷啊!你说这事儿该咋办?”她越哭越伤心。</p><p class="ql-block"> “大娘,别哭,别伤心,天塌了有地接着哩,反正俺国平兄弟已经三十过头了,慢慢找吧!咱村又不是光他自已哩!”</p><p class="ql-block"> 莲花一边哄一边说,福梅大娘才止住了哭泣!</p><p class="ql-block">(未完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