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盘庚迁到新邑以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 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王朝也一直称作“商”而不称为“殷”。 后来,周人灭商以后,才把商朝称为“殷”,把它的王都叫做“殷”。 从此商朝才被人们称为“殷”或“殷商”。周人为什么称商人为 “殷”呢?殷原是商都附近的一个地名,是商王的田猎区。这个字原来写作“衣”,后来才定为“殷”,古代“衣”“殷”同音,故可通用。周人灭商以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以“殷”地称呼商人。这座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 墟,故称“殷墟”。秦末农民战争时,项羽曾与秦将章邯“期洹水南殷墟上”(《史记,项羽本纪》),在此地会盟。可见秦汉时人对于殷墟的旧址还是非常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考古工作者己经把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都发掘出来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殷墟遗址。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考古发掘,殷墟布局的轮廓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盘庚迁都之“殷”的得名,当来自于安阳一带的“衣”地之名。1959年在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商代遗址曾出土一片甲骨,上刻“辛贞:在衣?”(HS314③:3),属于武丁时期的宾组卜辞。其中 “衣”为地名,ト辞表明此次的贞ト之地在“衣”。杨宝成先生认为:“这一ト辞的出土,确切地表明安阳殷墟商时名衣即殷也,故商王朝之名即起于此地名也。”回此说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 重视,但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与此可以补充发明者,是另一ト辞:“丁亥贞:衣、洹……”(《合 集》13014)有人认为“衣”即王国维所云“殷祭”之“殷”,“衣洹”是殷人对洹水致以“殷祭”。此论大误!“衣”之作为祭名,多指对祖先的合祭,未尝见对自然神作“衣祭”者。况且在甲骨卜辞 中,洹水尚未象“河”、“岳”那样上升到自然神的规格。这是一条残辞,“衣”、“洹”二字相连,我们以为当指两个地名,且二者相近。此靠近洹水之“衣”或许正是杨宝成氏所云安阳附近的“衣” 地。此“衣”地正是“殷”之为名其得来所自,而非郭说所云在沁水流域。至于金景芳先生认为 “殷”、“郼”古音通同,“殷”得名于“郼”。我们也无法赞同,因为“郼”即“韦”,地在今河南滑县。而“殷”在豫北安阳,不可能在滑县。</p><p class="ql-block"> 其实,据文献中记载,作为地名的“殷”,早在商代之前已有之。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邱。”“商侯”、“殷侯”当是商族先公无疑。又《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 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由此推知,“殷侯”当为王亥。王亥既然能宾于有易,其子又能假“河伯”之师,其居地当在古黄河与有易之间的今河北南部。其时已迁到漳水(滴水)流域,故被封为 “商侯”。又迁于“殷”这个地方,故其子上甲微称“殷侯”。从“有易”、“河伯”“商邱”(即漳河流域之商丘)这些地名人名来看,这个“殷”很可能就是近于漳水的安阳附近的甲骨文中的“衣” 地。如此说来,盘庚所迁之殷并非新辟之地,而是又回到了先商故地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