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场记

卫国

<p class="ql-block">8月底,在昆明避暑时陪两位知青朋友去东风农场,他们当年离开西双版纳后,还没回去过。</p><p class="ql-block">东风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宁新功(我们还是习惯称宁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们,耽搁他的工作,很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东风农场我倒回去过好多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一次,少了些兴奋,多了点怀旧,像离家了些日子带着一份念想回去看看。所到之处,走马观花,随手拍了一些照片,随手做了个实录。</p><p class="ql-block">苍海桑田,时光交错。一些熟悉的场景,可穿越时空;从抹不去的经历中唤醒这些记忆,回望现在已是古稀暮年的我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当然,看了这个实录,相信有过这段经历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东风农场最漂亮的路一一景观大道,沿大道有知青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四地知青策划筹款而建的知青纪念碑,在五十周年场庆时落成,是知青回农场总要去拍照留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往南,是东风农场纪念碑,也是一个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宁书记陪同我们,在纪念碑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座落在东风文化广场的西面,文化广场是东风农场政治文化中心,对面是东风农场博物馆。在云南农垦农场建博物馆的,大概也只有东风农场有这个魄力。</p> <p class="ql-block">在东风文化广场的北面,修起了宽大的主席台,五十周年场庆时还没有建。</p> <p class="ql-block">主席台对面,是南春宾馆,东风农场最好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农场博物馆已成危房,部分墙面脱落,安全起见,已停止开放。宁书记破例,让我们有选择地参观了博物馆。这是当年的知青屋。注意,床上铺的带有红条的毯子再也熟悉不过了,是上海知青下乡时发的知青毯,而这条毯子的主人是原农场宣传科副科长吴鹤翔。</p> <p class="ql-block">知青到西双版纳,就是来种橡胶的。雕塑割胶,人是假的,树是真的。如今,这么粗壮的胶树,已不多见了,橡胶树也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睹物思情,拍些当年的旧物。这发电机,没有它,只能与马灯相伴。</p> <p class="ql-block">电话总机台,知青的联系靠它,分场下达生产任务靠它,是当时最重要的通信工具。</p> <p class="ql-block">“哒哒,哒哒”,走胶卷的声音现在还能想起。哪怕走上一二个小时的山路,也要上分场部看场电影。这电影放映机,给知青枯燥的生活带来莫大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鼓风机,连队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农场场庆时,上海知青打着这面旗帜参加游行。</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前,宁书记带着农场领导干部,冒着疫情风险,来上海慰问知青。上海知青十分感动,制作了这块标牌表示热烈欢迎。现在,这块标牌也陈列在农场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馆,宁书记问我想看些什么?我说,想看看原先农场的招待所、医院过去有印象的地方。宁书记说,招待所和医院都拆了,哦,修配厂还在。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农场修配厂的场景,没变!</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去了小街的粮库,当年的司务长们对这幢房子再熟悉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门,见证了当年知青在农场艰苦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驱车往西,又到了一个当年知青常去的地方一一大勐龙。现在宽敞漂亮的勐龙街,已看不到当年简陋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幸好,勐龙街上的标志物大榕树还在,几十年过去了,长得更加粗壮茂盛。看到这棵大榕树,知道大勐龙到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棵酸角树,也是当年知青步行到大勐龙,走累了在此息息,顺手采几个酸角。</p> <p class="ql-block">这扇老旧的大门,以前是大勐龙的供销社。在物资贫乏的那个年代,供销社可是吸引知青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透过破损的门窗,看看里面还有没有信笺纸、猪肝酱、春城香烟?想必,这里会蕴藏着很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经宁书记指点,这个拐角,曾经是大勐龙的米干铺,是知青到此一饱口福、解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知青再也熟悉不过了,大勐龙派出所,回城迁户口敲章必然出入的地方。当年派出所的老房子不见了,盖起了高大威严的办公大楼,派出所也成了勐龙边境站。</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时间,苍海桑田。不过在去七分场的路边或胶林里,依稀能见到不变的竹楼。</p> <p class="ql-block">稍远处的山脚下,仍有我们熟悉的傣家竹楼。</p> <p class="ql-block">拉近镜头看,不是废弃的,应该有人居住的,也许这已成了看护胶林或农作物的工棚吧。</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七分场六队。眼前的场景,既熟悉又陌生。</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是,这些山上有过我们的足迹;陌生的是,山上的胶林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有的种上了农作物,更多的是果树。</p> <p class="ql-block">看了山间的这个屋子,明白了农场的产业正在逐渐转变,六队的这些山头上,是七分场水果种植合作组织现在的产业。</p> <p class="ql-block">来到原来的六连,也已不认识了。</p> <p class="ql-block">操场上下两排房子,都变样了。</p> <p class="ql-block">唯有靠路口的这间老屋,还有当年六连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离开六连,去了七连,一路上山上都是柚子树,七连现在是西双版纳的柚子生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正是收获柚子的季节,基地高大宽敞的厂房里,人们在忙碌着。</p> <p class="ql-block">用铲车搬运一筐筐的柚子,说明生产规模还不小。</p> <p class="ql-block">采摘下来的柚子,要打包、装箱。</p> <p class="ql-block">丰收了,好多的柚子啊,堆积如山。我品尝过,这些水晶柚子一点不酸,甜而不腻,很爽口。宁书记说,基地的柚子销路好,有市场。</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在这儿遇见原十连上海知青沈留荣(绰号哈巴狗)的女儿,她在这里打工,见到我们很亲热,没了50周年场庆时初见的羞涩。</p> <p class="ql-block">分场部是一定要去看看的,见到七分场的牌子很感慨,这些年来变来变去,又变回原来的七分场。</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分场办公楼,好像有点变样了,楼顶上挂着police的牌子,原来在拍电影,“巴黎公社”成了警察局。</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依然老样子,在这住过的知青,一定不会忘记当年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来一次不容易,留个影吧。照片最左边的是现在七分场的书记,原九连连长陈邦良的小儿子。</p> <p class="ql-block">七分场的温泉还在,农场正是招商开发,现在正在规划修建景洪到农场的高速公路,以后半小时车程就可以到七分场,温泉将成为景洪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去了九连,现在是第九居民小组。</p> <p class="ql-block">九连的房子重新盖过了,但保留了当年连队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终于回来了!陆宝国和陆跃仙回到九连心情激动,在当年连队伙房的地方留个影,四十多年了,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不陌生的人还是有的,在农场部我们去看望了两位老熟人。唐金标,在过七分场,后去十分场当场长,今年有八十四、五了,特地从景洪赶回来见我们,他的腿脚灵便,走路看不出老态。</p> <p class="ql-block">张家富,原七分场场长,乐观豁达,今年八十八了,精神很好,只可惜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行走不便。</p> <p class="ql-block">回农场,应该是看物看人还有看景。在去农场前,多个好友推荐去曼康湾看看。曼康湾是个寨子,农场部去二分场和七分场的必经之路。眼前这条路,变化虽大,还是印象中的那条路。</p> <p class="ql-block">在老唐带领下,我们径直去了寨子中心。眼前一亮,椰树婆娑,佛塔灿灿。</p> <p class="ql-block">当时感觉,仿佛置身于缅甸或泰国,曼康湾竟有着南亚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孔明帽的造型,典型的西双版纳傣族寺庙。</p> <p class="ql-block">如今,到此的不只是香客,更多的是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观光客。</p> <p class="ql-block">到曼康湾,不只是看寺庙,我们对曼康湾的寨子更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椰树成行,熟悉的傣家竹楼,分明比以前漂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不能错过此景,来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的房子都很漂亮,大多是两层楼房,只不过现在楼下的摩托车、汽车和拖拉机,取代了以前的牛马等牲畜。</p> <p class="ql-block">还有不一样的,有的二楼建起了阳台,还有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各种象征吉祥的雕塑和装饰。</p> <p class="ql-block">像这种三角尖顶的楼房,在寨子里比较多见。</p> <p class="ql-block">这幢楼没了傣味,显然是别墅了,与内地别无二致。</p> <p class="ql-block">也有保留傣味的,标志就是孔明帽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老旧的傣楼,门前增添了浓浓的傣家装饰。</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熟悉的傣家楼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再往深处,竟还有座破旧的、略有倾斜的傣楼。</p> <p class="ql-block">走近一家老式傣楼,那熟悉的楼房、熟悉的木梯、熟悉的气味(当然已没了牛屎味),顿时从脑海里浮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爬上木梯看看,因主人不在,不敢贸然进去,但里面的环境和摆设,一如记忆中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一个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覆盖着棕褐色瓦片的傣楼,弥漫着的白色的袅袅炊烟,似乎回到了从前。</p> <p class="ql-block">一晃五十年了,过去已翻篇了,眼下是一个崭新的曼康湾。如同内地建设新农村,曼康湾是西双版纳新农村的示范村寨,整洁优美的环境,迷人的傣家风情,现已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短短两天,乘兴而来,匆匆而去,迫于流行的登革热,无论是农场还是版纳,不敢久留。所幸,留下了这些照片,也许下次再来,又成了记忆,钩沉穿越时空的尘封的而又难以忘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再见了东风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