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刘氏祖先为东汉世祖光武皇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恭王始封地为东海郡,故址在郯城县境内,恭王子孙众盛,在山东临沂和江苏连云港及其周围地区广有分布。东海恭王刘强的陵寝在山东省曲阜市,由于恭王兼食鲁郡,光武帝令恭王居鲁,故葬于鲁。后世子孙还鲁郡于魏,故而后裔迁于东海,并在东海附近广有分布。先祖在东汉以后世代居住在东海郡云台山(今连云港)附近,元末明初,由于山东境内战乱破坏严重,十室九空,而当时的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由于地理相对比较偏离战略要地,保存得比较好,所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从海州移民充实山东,海州也因此成了仅次于山西大槐树的第二大对外移民地,当时朝廷规定,有兄弟超过一人者,留最小者在家奉养父母,其余的必须全部迁移。</p><p class="ql-block"> 当时,先祖兄弟五人,居于海州十八里村(今连云港市云台区凤凰台),除五子留养外,长房迁往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镇,其余三兄弟一个居住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白旄镇,为白旄刘氏始祖,一个居住山东沂水县西南乡(今山东蒙阴县垛庄镇北仙桥村),为沂水八楼刘氏始祖,一个居住山东济南府青城县(今淄博市高青县田镇),对此,八楼刘氏家谱和白旄刘氏家谱都有明确记载,家谱上说“吾祖兄弟三人(不包括长房和幺房),后幺房移居朱麻村谋生,明嘉靖年间幺房三世祖长支偃率公迁居白旄,二支偃魁公迁居河东朱旺村,三、四支西迁失考,至此始迁祖五大支派各有定居。白旄刘氏一直以农耕为主,没有出什么读书人和官员,后来又四处外迁,广泛分布于今山东临沭、莒南、临沂、郯城和江苏东海、赣榆六县及其周围地区居。其中我九世祖刘铎公迁居碰庄(今李官镇张家寨外村)定居。传代至清晚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十二世祖振保公入赘白沙埠贾村王氏,先后育有六子长子随母姓王,次子、三子早亡无后,四子、五子、六子承父姓刘(凤阁、凤同、凤林),历经百余年子孙众盛,至2022年已传十九世数百人。</p><p class="ql-block"> 由于没有读书人,所以白旄刘氏一直没有自己的字辈派语,字序非常混乱,而八楼刘氏人才辈出,成了刘氏家族宗亲事务的领导者。到嘉庆年间,刘遵和官至户部主事,又做过道光皇帝的启蒙老师,他退职以后才组织编修家谱、制定命名字、寻根问祖活动,在他的主持下,1834年制定了“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延启聿望”十六个字的命名字,并开始在五大支系中推广。1894年,八楼刘氏又对命名字做了修改,把后八个字改为“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另续编了后十六字“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而同时白旄刘氏第十四世刘锦堂也在原十六字的基础上续补后十六字,为“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到六十年代白旄刘氏大序谱的时候才统一要求使用命名字,1998年,八楼刘氏正式派人告知命名字的改动,由于白旄刘氏的命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故此没有改动。 </p><p class="ql-block"> ——以上便是刘氏始迁祖的简要情况。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