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裴海涛</p> <p class="ql-block"> 父亲裴永康,1923年农历9月23日出生于稷山县西社镇沙沟村一个耕读之家。2006年古历9月初四驾鹤西归,享年84岁。适值父亲百岁华诞,重发此文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历九月初四是父亲的忌日,不知不觉父亲离去已整整十七个年头。数千个日子渐行渐远,对父亲的思念却如影相随。</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昨,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想不起父亲青壮年时的模样,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那么几个温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总记得小时候,依在父亲的怀里,听他给我们讲故事说笑话谈天论地;总记得每次回家,父亲背包里给我们装的各式各样的稀罕食物;总记得我们兄妹几个把父亲送出山口,目送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尽头……正因为有父亲,才使我们的童年,比村里其他的孩子多了一份绚丽与欢乐。记着随母亲在康杰中学小住的日子,父亲熬夜备课批改作业时,为了解困消乏在墙角捡拾烟头的辛酸;记着父亲回到家时,领着女儿到后山坡打柴,负薪而归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初中六年级时,我因呼吸道感染而转为急性肾炎,休学住在父亲工作的稷山师范。母亲拖着病体,自顾不暇。父亲一边工作,一边悉心照顾我。自行车载着我求医、看病、买药、煎药,还要挤时间为我补课,耐心非常。为了喂我喝那一闻就想吐的中药水,父亲不辞辛劳,上街买橘子、糖块、山楂等。药放在桌子上凉着,橘子瓣、糖块早已剥皮放好,药一入口,橘瓣糖块就递到嘴边。六、七十年代,一块橘子瓣,可是相当的奢侈品。养病的日子,是儿时我与父亲接触最多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记着父亲既当爹又当娘,端着煎好的草药围着我转,哄着我喝药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无言的关爱里,我愉快地成长着,从小学升到初中、高中,1979年考入山西师范学院,成了山村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满心欢喜地去送,具体细节忘了大半。但是记得在鼓楼东南的转弯处有个商店,父亲毫不犹豫,30元为我买了个皮箱。那个年代,30元几乎是父亲月工资的全部!父亲在前我在后,我清晰地目睹父亲肩扛皮箱有力地很是精神地朝前走着的背影。28年过去了,那个皮箱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个背影总也忘不掉。</p><p class="ql-block"> 每逢节假日,从学校返乡,第一站就是父亲工作的稷山师范。总要依偎着父亲,去学校的教工食堂打饭。喜欢吃那时的黑亮脆生的潼关酱菜,喜欢小灶上馒头的麦香味道。在父亲的呵护下,心里面总有一种温馨在荡漾。</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想回家乡并非易事。记得中文系的李国璋书记曾劝我到太原去,农业厅、水利厅、电力厅等,任我挑选。然而,怀着对故土的浓浓依恋,对双亲的无限牵挂,我还是努力回到了运城,回到稷山师范。父亲时任教导主任,在他的身边工作,丝毫不敢懈怠。那年我24岁,在县城算是大姑娘了。从谈婚论嫁到结婚办事,我从未请过一天假,误过一堂课。婚期选的是星期日,母亲、哥嫂、两个姐姐在家操办。我与父亲上完最后一节课,才于星期六下午赶回家。第二天,便糊里糊涂的做了新娘。</p><p class="ql-block"> “师为人表,唯学好才能教好;范是楷模,先正己方可正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父亲一贯坚持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准则。父亲以其博学、理性、宽容、慈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是父亲高擎一双大手把我托出了大山。父亲犹如我脚下的石,身后的山,使我的人生踏实而厚重。</p><p class="ql-block"> 工作,结婚,生子……在父亲关注的目光里,我一步一个脚印,从教师到副校长。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我们相处的日子很长,但相聚的时光却很短。父亲为教导主任的时候,把本属于我的爱,给了学生,给了他所爱的教育事业;赋闲的日子,我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给了工作。极少能坐下来陪他,与他长聊。即使在父亲卧床的最后日子,我还是来去匆匆,总以为父亲能活百岁千岁,总以为我们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逢乱世,青年时期就怀抱宏图之志,勤奋读书,刻苦求学,成饱学之士;在日寇铁蹄践踏之际,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牺盟会,为重振中华雄风竭尽全力;解放初年,百废待兴,又响应祖国召唤,远赴运城康杰中学,尽平生所学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父亲一生从教,学博识广,兢兢业业,遍植桃李,无私奉献,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晚年退居稷山师范,每日里读书看报,作文习字,赐教后生,应酬社会。为后稷故里编审文史,书写县志;应县文联、县老年书法协会之邀,会书会文,极品累案。不少社会人士慕名前来,或邀其润笔;或求得一文;或向其讨教。书写沙沟改革奋斗村史;追溯稷山师范历史之源,伏案疾书,倾其心血。每每与其对坐,父亲皆谈兴盎然,警语连珠。国风民俗,古讲今轶,诗趣文理,无所不容。平淡如水中,自然包容着一种品德、一种颖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性勤勉,和善礼让,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心态平和。在他的身上,潜移默化,使我学到许多东西:他的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他的宽宏大量,无私坦诚;他的对亲人的关怀,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懈精神,的确让我敬佩而又生感动。</p> <p class="ql-block"> 心底无私天地宽。即使在文革中,因曾为“牺盟会”会员而被软禁,遭批斗,他也能安然处之。本应按照离休办手续,享受副处待遇。但他还是接受了退休现实。这是父亲的一个心结,他说不是为了待遇,只是应该承认,承认自己的那段历史。我在办公室主持人事工作的时候,父亲写了申请,并附有必要的证明材料。我却因为人事的繁杂,把申请压在案头。父亲知道我的为难,从此再没提起。这也是我欠父亲的一个永远的心债。</p><p class="ql-block"> 没听过父亲一堂课,终为憾事。都说父亲的课认真,简洁,知识功底好,又和蔼、亲切、视生如子。他与学生的感情太深太厚了,一位学生,失去双亲后,在他的关爱与鼓励下,幸福地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十几年后,她携着一双儿女到学校看望父亲,让孩子来认爷爷。一天,父亲收到五十元汇款单,父亲莫名其妙,一看附言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学时,他曾给过这位学生三十元,帮他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父亲忘掉了,但是,他的学生记着。一位学生得知他腿脚不便,便四处寻医求经为他寄来药方,并约定每年看一次父亲。 </p><p class="ql-block"> 2003年古历9月23日,父亲80岁生日那天,历届学生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为其祝寿,幷撰联两幅:“正气铸师魂,学子颂楷模”。“寿逢八十载,淡泊明心志,学子奉为泰斗;从教半世纪,精心育英才,师恩宛若河汾”。表达了一份浓浓的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31日,他的学生千里百里远涉稷山沙沟村,为父亲送行。在父亲的灵柩前,年过半百的学生,长跪不起,泣不成声,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的匆匆,没想到生命会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在他去逝的前一个晚上,心有灵犀,不少的新朋老友,不约而同来看望父亲,一群人围在他的床前,说说笑笑,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我留意观察着父亲,见他有几次闭上眼睛不想张开。我了解父亲的性情,怕他委屈自己。便问:“你累了吧?”父亲说:“噢!”我说:“累了就睡吧,我们坐外屋聊”。父亲说:“噢!”我招呼大家出来,父亲微笑着,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谁曾想,这竟成为我们父女的永诀。</p><p class="ql-block"> 送走几位朋友,很想再去看看父亲,又怕惊扰他老人家。第二天黎明时分,慈祥仁爱的父亲,没有惊动任何一位亲人,不声不响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挚爱的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p><p class="ql-block"> 知道人生就是买了一张单程票,生命原本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善待。善待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位亲人和朋友;善待工作,善待同事,善待我们周围的所有的人。这是父亲身体力行,并且教给我等子女的人生哲理,终极价值,生命底色。</p><p class="ql-block"> 整整十数年的时间过去了,清清楚楚地开追悼会,清清楚楚地看着父亲的灵柩缓缓而下,与大山化为一体。一七、二七、三七、五七、百日、清明节、七月十五、春节……守着每一个节日纪念。梦中相遇都成为一种奢侈。父亲的遗照,就摆放在卧室的书柜上,旁边陈放着父亲平生喜欢的报刊杂志。一是为了让父亲不感到寂寞;二是我每天看报放报都能看着父亲。每一天,我们都在用心交流。他总是微笑着,平静地注视着我,从容淡定。总觉得父亲还在沙发上坐着,手拿遥控器,在看中央四台的海峡两岸,在看中央五台的体育频道。因为父亲爱看这些节目,两耳已背的母亲也爱看。尽管她听不大明白,也看不出所以然,但她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看着、幸福地怀念着。母亲每天起床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一块干干净净的抹布,反复地擦拭父亲的照片,一边自言自语的念叨着……我总觉得父亲就在某一个地方,微笑着看着我们。父亲活着,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我们的心里头。</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世事如何繁杂,推开家门,喊一声“妈”!心里是温暖的、踏实的、充满幸福的。我们把对父亲所有的思念,全部倾注在母亲身上。为她梳头、洗澡、修剪手指甲脚指甲;为她变着花样做饭做菜,买她喜欢的各色食物;扶着她上昆仑岗,进民乐园;载着她上高速路桥,看黄河沙滩……想让她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想让她把这个多彩的万花筒般的世界看个够。</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我们的第七个年头,九十岁的母亲也安详的离我们而去。</p><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永远的牵挂,永远的爱!</p><p class="ql-block"> 想让时光倒流,想把岁月留住!</p><p class="ql-block"> 温馨依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发表于2014年3月5日《运城日报》挚爱亲朋栏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