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节诗文之重阳(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诗词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风波·重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苏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p><p class="ql-block">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p> <p class="ql-block">殷振月书法作品。(殷振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初学欧阳询,后遍临颜真卿、王羲之、钟繇等古代书法名家书体。“阴阳合和”理念贯穿其书法实践,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省、市大赛并获奖。联系方式138 3200 6631)</p> <p class="ql-block">陈福军油画写生作品。名称:蔬菜写生系列材质:布面油彩尺寸:20×40年代:2023.8(陈福军15110011801山东人,先后结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油画院,以油画长城、山水风景为主,兼国画山水、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展赛中获奖、刊发于多家报纸杂志,并被中南海、八一大楼等国家机关和领导人收藏。全国政协书画社艺术委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总参美术书法创作院创作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房山美术家协会理事、房山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城书法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诗词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一说元丰四年(1081),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重阳节到来,苏轼与新任黄州太守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回忆起昔日黄州太守杜牧和好友张祜在重九日一同登高,于是以游戏之笔将杜牧的旧诗《九日齐安登高》檃括而成新词,为佳节助兴,与新太守共赏。檃括词为宋词杂体之一,是把整篇其它文学作品加工改制成为词,取材来源为前人的诗、文、词,但以诗为多。由于诗词非一体,苏轼的这种括诗为词的行为,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上阙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作者触景生情,人生中难得有如此愉快的事情,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就应该开怀自在地赏菊,表现出词人开朗乐观的心态。下阙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原诗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即使人生短暂,也应乐观旷达,不必为此忧愁伤心。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典故,可谓妙笔。作品虽然感叹世事多艰,难得开口一笑,但词人不以此为意,没有消沉或是伤感。全词充分表达了顺天而行、旷达坦荡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把词人的生死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封建文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重阳节俗】</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明人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有享宴祈寿、吃重阳糕、放纸鸢、晒秋、赏菊、饮菊花酒、登高、佩茱萸等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传说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大河边住着一位名叫桓景的人,非常孝顺父母,对其他老人也是尽力帮助。他一家人守着几片薄地,起早贪黑地干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大河两岸流行瘟疫,死了不少人。桓景听人说,这是大河里的一个河妖在作怪,他非常愤怒,但又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傍晚,桓景从地里干活回来,半路上碰见一个残疾老人在艰难地行走,桓景赶紧上前搀扶老人,把老人带进自已家,一起吃了饭,又叫妻子儿女在灶房里打草铺睡,自己陪着老人睡在炕上,凑合着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又服侍老人吃了早餐,恭恭敬敬送老人几里路。临别时,老人对他说:记住九月初九那天,河妖会发难,你全家要往山坡高处走,衣襟上插茱萸,可保平安,但此事不能告诉别人,否则后果很严重。说完话,老人送给桓景一把匕首护身,就化为一阵清风而去。</p><p class="ql-block"> 农历九月初九日那天一早,桓景就借口近来太累,叫全家人休息一天,胸佩茱萸,到村外的山上去野餐。走到村口,桓景站住了,他想村里还有那么多妇孺老幼,怎能抛下他们而独自逃命呢。他让家人先走,自己转身回村,一家一户上门劝说大家上山并佩戴茱萸。很多人不相信他说的事情,但相信他这个人,便扶老携幼出村,桓景专门扶着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人们刚走到村口,村后那条平日温顺的河流忽然涨水,涛声大作,波浪翻滚,快速地向村子淹来,这一下人们立刻知道桓景说的是真的了,纷纷向山上跑去,桓景背起老人也跟着跑。又听得河中“哗啦”一阵巨响,一个青面獠牙的河妖跃出水面,冲着奔跑的人们张开血盆大嘴呼出一口毒雾,一些没有佩戴茱萸的村民立即晕倒在地,被大水淹没,桓景心里非常着急,他把老人交给来接应的一个青年,自己掏出匕首,转身与河妖搏斗。</p><p class="ql-block"> ! 搏斗中,桓景身上佩戴的茱萸掉了,被河妖喷出的毒雾所伤,他拼尽最后一丝力量,把匕首抛出,匕首闪着寒光,把河妖钉死在地。</p><p class="ql-block"> 此后,这里的百姓再也不受河妖的侵害了,这事传开后,为了纪念桓景,人们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日就佩戴茱萸,并且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习。因为《易经》中称“九为阳”,所以九月初九日叫做重阳,这个风俗流传至今就成了重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