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榆爱诗——浅读鹰子的《废墟里失去幼童的母亲疯了》

申占锋

<p class="ql-block">废墟里失去幼童的母亲疯了</p><p class="ql-block">文 / 鹰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孩子死了,十几分钟前他还跟我说话!</p><p class="ql-block">我发誓,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没了——”</p><p class="ql-block">哭得嗓音沙哑,语无伦次的母亲好像疯了</p><p class="ql-block">冲向现场每一个人,不断重复上面两句话</p><p class="ql-block">人群无人理会,静默得像一群伫立的雕像</p><p class="ql-block">或者是一群黑色乌鸦,见惯了死亡式告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榆浅读:</p><p class="ql-block">《废墟里失去幼童的母亲疯了》是鹰子写巴以冲突系列诗中的一首。在巴以冲突战火再燃的当下,诗人能关注战争,关切战争带来的灾难,关心战争中的流离失所贫民,便体现出一个诗人的良心和己任。诗人虽然不能阻止战争,无法消除仇恨血腥杀戮,不能拯救世界,但诗人一定心怀一颗悲天悯人,充满美善和博爱之心。</p><p class="ql-block">鹰子的诗未探究战争的因果,而是以“纪实新闻般的敏锐和语言”,给读者冲击,深思,再呈现。她的悲悯在文字深层,撞击着扭曲冰冷的人性礁石和读者困顿的心。</p><p class="ql-block">“我的孩子死了,十几分钟前他还跟我说话!</p><p class="ql-block">我发誓,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没了——”</p><p class="ql-block">第一节,诗人没有任何铺垫,直接道出战争给贫民带来厄运和无情的伤痛。让受害人直接发声,振聋发聩。这是一位刚刚失去孩子受了巨大刺激的母亲疯疯癫癫反复的一句话,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是被吃人的旧社会慢慢逼疯的,而这个母亲是被无情可恨的战争刹那炸疯的,这是找不到被告的控诉。像小说的“画灵魂”。</p><p class="ql-block">第二节,是让在场的所有人做个旁证,这不是在演戏。重复递进的手法,让该死的战争给了读者的心砸下第二锤。</p><p class="ql-block">第三节,“人群无人理会,静默得像一群伫立的雕像/或者是一群黑色乌鸦,见惯了死亡式告别”。诗人依旧用冷峻,无声的笔刃,雕刻出战争中呆若木鸡的贫民群像,这是对不断战争的无声控诉!也给读者的心砸下更重的一锤。整首诗法度严谨,锋刃藏而不露,精致却不着痕迹。思想内涵容量远远大于诗歌文字节俭,但内容形式高度完美统一。</p><p class="ql-block">虽然,“战争不可能结束战争,流血本身就是流血的理由”,战争中贫民的悲剧悲哀仍被枪弹声湮灭,但诗歌微弱的心声仍需呐喊,人们对实现和平的希望永远不能湮灭。</p><p class="ql-block">“够了,够了,血和泪已经够了,给和平一次机会吧!”,这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呼喊!(大榆2023.10.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