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今年的10月2日,在朋友圈里看到好友发布的一组国庆之夜在天安门以及前门拍到的照片,深受触动。于是在当日下午做出一个决定,要去天安门广场拍夜景。</b></p><p class="ql-block"><b>大约下午4:30钟我背着相机出发,一路乘公交、换地铁,于5:30左右顺利到达王府井。本以为只要顺着长安街北侧的人行道急速西行,最多10分钟多就可以在亮灯前赶到天安门……</b></p><p class="ql-block"><b>想不到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接下来在去往天安门的南河沿及南池子的两个路口,都要先向北拐走个近千米的U字形再返回长安街,这样竟让我一下子耗去了20多分钟的时间,喜欢摄影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每日夕照的时间极为短暂和宝贵,当我匆匆来到检查站时却被执勤的民警告知不用安检了。那一刻真觉得“喜从天降”,于是迅速穿过检查站,只想抓紧时间能在</b><b style="font-size: 18px;">太阳落山前为</b><b>天安门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此刻天安门前早已是人头攒动,好容易在拥挤的人流中,“见缝插针”找到了相应的位置,几乎是在按动快门的同时,突然感到镜头里的景物豁然清晰~原来,是灯亮了!那天是阴转多云的天气,“华灯初上”的灯光刚好发挥了“补光作用”,让镜头里的天安门色彩更明快了……</b></p><p class="ql-block"><b>由于自然光线的改变,很快就感受到,用手机拍的的效果远比相机要好;所以接下来,基本是用华为手机完成了在天安门广场拍夜景的心愿……</b></p> <p class="ql-block"><b>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承载了我多少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小时候每到劳动节与国庆日的夜晚都要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尤其是到了礼花燃放,满天缤纷的时刻,那真是普天同庆,几乎所有的人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尽享节日的快乐。特别是看到那些围在一起能“载歌载舞”的大学生们,那一刻真是由衷的羡慕和感叹;真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像他们一样,加入到节日狂欢的行列……</b></p> <p class="ql-block"><b>作为一名在北京城里长大的“过来人”,这几十年间到底去过或路过多少次天安门,已经记不清了……</b></p><p class="ql-block"><b>以往只知道天安门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作为新中国的标志,不仅呈现在国徽上,也是全中国人民心中首都北京的标志性代表,但对于它本身的历史似乎从来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b></p> <p class="ql-block"><b>天安门位于故宫的南端,是明清两朝皇宫的正门。</b></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上的“天安门”,曾叫“承天门”,它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由明代宫廷建筑师蒯祥设计,仿南京的“承天门”所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竣工。据史料所述,当时的“承天门”实为一座黄瓦飞檐三层五间式的木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的匾额,取其“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寓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天顺元年(1457年),因遭雷击此“承天门”被大火焚毁……直到明成化元年(1465年)时隔 8 年之后,才得以重建为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的“门楼”,拥有了今日天安门最初的形制。</b></p><p class="ql-block"><b>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随着“清兵入关”这位“闯王”帝都之梦的幻灭,“承天门”被再度焚毁成一片废墟……</b></p><p class="ql-block"><b>清顺治 8年(1651年)奉旨在原旧址上重建,将原有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扩建为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的一座宫殿式城楼,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更名为“天安门”并延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之后于康熙27年(1688年)及新中国建国初期(1952年)历经两次大规模修缮……</b></p><p class="ql-block"><b>特别是1952年,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对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大修,不仅更换了所有破损的门窗,腐朽的木梁,还在城楼</b><b style="font-size: 18px;">西侧楼台的西北角添加了电梯;城楼的</b><b>东西两侧平台添加了卫生间等设施。</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两次7级以上的地震波及到北京,已危及到这座古老城楼的安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相关人员经过实地测量考察之后,向国务院中央提交了“三种重建提案”…… 由周总理主导选择了最能保证天安门原貌的方案。针对某些人因技术问题,提出是否要外国建筑团队参与其中,对此周总理给以明示:要相信我们自己,“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主导成立了“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经过严谨地选择考量,这项光荣而又艰巨地任务交给了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在认真查看了上报的测量数据之后,提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指示精神,在周总理的关注指导下,上下数千余人“合心同力”步调一致参与了天安门整座城楼按照1651年的建筑规模标准进行1:1的完整重建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将重建天安门的工作视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故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向任何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泄露。当时为了保密、保暖(因工程恰逢冬季),仅用几天时间就将重建天安门城楼的施工现场用芦席“围罩”起来……即使是紧邻天安门的中山公园及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始终都不知道围绕天安门会有这项巨大而繁复的重建工程……</b></p><p class="ql-block"><b>自1969年12月中旬到1970年4月上旬历时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让整个重建工作圆满落下帷幕,至此将一座“按原貌复原”的崭新的天安门城楼展现在世人面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重建的天安门城楼依然长66米,宽37米,</b><b style="font-size: 18px;">高34.7米(仅比原有的高出87厘米)</b><b>面积为4800平方米。基本完好的保留了原来固有的建构尺寸标准及宫殿式城楼的宏伟尊贵的外形;所用的木材均进行了严格地防蛀、防腐、防火的处理;尤其城楼的重建装饰工艺更是按照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工序,一道不少高质量的完成。特别要说明一下,在这次重建中还结合时代的发展融入了不少现代科技元素,例如灯光照明、上下水布设、暖气、电梯(两部)、防震达到九级标准等等。</b></p><p class="ql-block"><b>可以说,重建天安门整座城楼的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周总理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心血。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敬爱的周总理在保护传统文化坚守民族自信上再次让人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勇于决策担当的风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本我想借助这次到天安门广场拍夜景做美篇的机会,将有关它的历史做一个扼要的简述;却不想竟让自己在无意间又多了解一段有关天安门城楼重建的传奇往事,让自己有了更多地收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今天来看,天安门实际上已不再是那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纯粹的古建筑”;50多年前重建的天安门已赋予它时代新的生命;也可以说它是新中国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留给当代中国最宝贵的精神与文化的遗产!</b></p> <p class="ql-block"><b>有关天安门上标语的演变过程,在此也做个简要的资料记述。</b></p><p class="ql-block"><b>1949年10月1日,即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当日,天安门上的巨幅标语,西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东侧是“中央人民政府萬歲”。</b></p><p class="ql-block"><b>1950年,将东侧的“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改成了“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b></p><p class="ql-block"><b>1964年,天安门东西两侧的标语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即西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东侧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一直延续保留到今天。</b></p> <p class="ql-block"><b>这张天安门正面的全景图,如此近距离抓拍到“共和国的卫士”与“共和国缔造者”同框“合影”,实属难得的巧合……(在我拍完的数秒之后,这位“卫士”便转身离开了他的哨位)。</b></p> <p class="ql-block"><b>天色悄然转暗,远处看到的建筑,是北京饭店的高楼。</b></p> <p class="ql-block"><b>天安门前依然是人潮涌动,人们争相用手机拍摄天安门城楼的灯光夜景。</b></p> <p class="ql-block"><b>从西侧的地下通道来到宽阔地天安门广场,与刚刚在天安门前密集的人流相比,仿佛一下子令人畅快了许多。</b><b style="font-size: 18px;">与中秋节那天有所不同,在纪念碑前矗立起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b></p><p class="ql-block"><b>天安门广场南北长 880米,东西宽为 500米,广场总面积达 4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万人参加广场活动,</b><b style="font-size: 18px;">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雨变迁,承载着共和国74年来的辉煌历程,是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中心,也是每一位中国人向往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广场中间的国庆花篮,依然聚集着人们的目光。这也是自己这40多年来第一次在国庆期间能置身于广场拍夜景。</b></p> <p class="ql-block"><b>令人高兴的是,夜晚的灯光弥补了日间的光线不足,可以将花篮“欢度国庆”下所示的年代数字 (1949—2023)拍得很清楚。</b></p> <p class="ql-block"><b>回望天安门,这一片空旷的场地是升国旗的区域。远处栏杆处“黑色的线条”,实际上是天安门前密集的人流缩影。</b></p> <p class="ql-block"><b>顺着圆形花坛顺时针旋转,远处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b></p> <p class="ql-block"><b>这是花篮朝南的正面,不仅清楚地看到“祝福祖国”及(1949—2023)年代字样。还可以看到花篮中有寓意美好祝福的各种花卉及象征着喜庆丰收的“五谷”:即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和大豆。</b></p> <p class="ql-block"><b>端详这幅画像,似乎与儿时记忆里孙先生画像的神采有很大不同,当年感觉很慈祥,可这里为何要画得紧锁眉头呢?!而“中山装”的色彩还是当年的浅灰色比现在的蓝色更经典更庄重更贴近自然 ……</b></p> <p class="ql-block"><b>夜幕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更加庄严肃穆。纪念碑上毛主席亲笔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大字,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由毛主席起草的碑文:</b></p><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位于广场东侧是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曾是“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b></p><p class="ql-block"><b>当年曾称为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于2003年2月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用4500多件实物、图片、文献、绘画模型及雕塑展示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进程,是收藏中国革命文物最大的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而中国历史博物馆内收藏了历史文物30余万件,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至1840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即5000年来的岁月沧桑……</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的中轴线上 , 始建于1976年11月,落成于1977年8月,为安放毛主席遗体所建。</b></p><p class="ql-block"><b>每到开放日的白天,这里排队进入纪念堂的人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那一幕常在老百姓自己录制的视频中展现,经常令人看的泪流满面……</b></p> <p class="ql-block"><b>纪念堂两侧的两组雕塑群像,是那个时代人物代表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东侧群雕展现着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在毛泽东的旗帜指引下,军民团结从胜利走向胜利!</b></p> <p class="ql-block"><b>西侧群雕展现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风貌~在毛泽东旗帜的引领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创建辉煌!</b></p> <p class="ql-block"><b>站在纪念堂前远眺“人民大会堂”。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也是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大会堂内由中央大厅、万人大会堂、迎宾厅和宴会厅,以及以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命名的厅堂组成。其中迎宾厅和宴会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迎候国宾和设宴招待国宾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大会堂整体建筑</b><b style="font-size: 18px;">高约46.5米,是天安门广场上最高的建筑,寓意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其</b><b>建筑面积约17.18万平方米,据说比整座故宫建筑面积还要大。</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图中</b><b style="font-size: 18px;">有红星标志的建筑,</b><b>位于广场西侧人民大会堂南面是中央银行的旧址。</b></p><p class="ql-block"><b>因这里是天安门广场西南角“安检站”的位置,正有一大群游客通过安检站,向广场中心涌来……</b></p> <p class="ql-block"><b>于是,我赶忙转去广场的东侧;相比之下,这边要冷清多了,不由得长长舒了口气……</b></p> <p class="ql-block"><b>广场的东侧也有一种与西侧中央银行旧址极为相似的建筑,只是有点遗憾,始终未能查阅到与其有关的文字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从广场东侧远眺广场的正南方,两座灯光璀璨的古建筑映入眼帘……</b><b>这便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前门楼子”,倘若“名归正传”应称为正阳门, 而“前门”不过是它的俗称。</b></p><p class="ql-block"><b>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也是内城最高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修建的早年曾延用元朝时的旧名,即“丽正门”。直到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建城楼,同时还增建了箭楼、瓮城、闸楼,之后更名为正阳门,并以此名延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回望正阳门已有600年的历史,除了1907年光绪年间的重修,便是民国四年(1915年)为改善交通当时的民国政府大肆的“拆除改建”;所谓隶属正阳门名下的“一组建筑”,经过改建,即整体拆除了其瓮城和闸楼,保留了其位居北侧的城楼及与它一路相隔的箭楼,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正阳门。</b></p><p class="ql-block"><b>1988年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夜色下的正阳门城楼</b></p> <p class="ql-block"><b>隔路相望的正阳门箭楼……</b></p> <p class="ql-block"><b>走近这座有着43.65米高的正阳门城楼,灯光映衬着红蓝辉映的“雕梁画栋”,更让它凸显出了“帝都”古建筑特有的华美庄严!</b></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自己不断变换了拍摄的位置,继续为这座城楼留下了影像。让人感到“神奇”的是楼台上的城楼也仿佛会跟随你行走的脚步而发生“移位”的现象 ……</b></p> <p class="ql-block"><b>单看这一张城楼似乎就“落座”在北墙之上。</b></p> <p class="ql-block"><b>可在标准的侧身照中,城楼又好似立在了楼台中央 ……</b></p> <p class="ql-block"><b>这是自己紧邻南侧的地铁站拍到的景象,看看城楼仿如又移到了楼台的南墙 ……</b></p> <p class="ql-block"><b>当我穿过了车行马路向西北回望,远处正阳门城楼像个“乖巧的孩子”,仿佛站在原处向我默默道别……</b></p> <p class="ql-block"><b>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东南角,那座犹如童话中“蓝色城堡”的建筑是“中国铁道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这座建筑有着百年历史,它的前身是“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b></p> <p class="ql-block"><b>置身于前门南大街回望,想不到“蓝色城堡”此刻变成了“黄蓝参半”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随着自己的脚步向南移动,灯光的光线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刚刚隔路相望的正阳门箭楼,此刻,仿佛变身为一座“金色的城堡”。</b></p><p class="ql-block"><b>从这张半侧面的箭楼图像中可以看到,所谓箭楼实际上是座有着“龟首屋”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所谓“龟首屋”,顾名思义,就是说主体建筑的某一面(或四面)建有一座“房屋式”建筑,形象地看犹如乌龟从龟甲下伸出了头……所以被俗称为“龟首屋”,而它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学名叫“抱厦”。</b></p><p class="ql-block"><b>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阳门箭楼在民国四年(1915年)曾经采纳了一位德国叫罗思凯.格尔建筑师的改建方案,其主要改建内容之一是将箭楼所有下两层的箭窗添加了白色弧形遮檐;就此他还特意为箭楼“抱厦”的东西两面墙各自新开了上下相对的四孔带弧形遮檐的箭窗;这样一来,使箭楼“抱厦”的箭窗由原有的两孔扩增到10孔,加上箭楼原有设计的84孔箭窗(即南侧4层,每层13孔;东西两侧各有4层,每层4孔),整个箭楼建筑(包括抱厦)的箭窗共94孔。</b></p><p class="ql-block"><b>从图中看到“抱厦”正北中央的屋檐下的还有一扇大窗(注意可不是箭窗),这是1928年民国期间为了内部采光特意开启的;故此,与所有箭窗加在一起,刚好是95孔。</b></p><p class="ql-block"><b>德国设计师的另一项改建项目,就是为整体箭楼楼台增设了由混凝土仿白玉的护栏。自己感觉这一设计也是“点睛之笔”,为整座箭楼增添了“古典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在这里望正阳门箭楼,灯光呈现出蓝色的冷色调,这种感觉远比暖色调光源显现出箭楼的威严雄伟……</b></p> <p class="ql-block"><b>箭楼的半侧面,可以看到上下四层共有箭窗16孔,其东西两侧对称相加箭窗共有32孔。</b></p><p class="ql-block"><b>箭楼“抱厦”露出房檐一角,显现出传统屋檐“高低错落”的艺术风韵。</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的正南面,可清楚地看到共有四层箭窗,每层13孔,上下箭窗共有52孔。</b></p><p class="ql-block"><b>下面两层箭窗像侧面一样均有白色弧形遮檐,远远望去亦如两条平稳起伏的白色波浪……夜晚箭楼的整体建筑在灯光的辉映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正阳门箭楼的“抱厦”位居其的正北面,由于它本身的高度规模均明显低于小于主体建筑,所以在箭楼的正南面是看不到它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站在正阳门南侧的中轴线南望前门外大街,远处就是著名的“五牌楼”。</b></p><p class="ql-block"><b>在老北京的民间,有句“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的谚语。这里所谓“四门”,指的是正阳门城楼、箭楼及两座闸楼,共有“四个门”(后改建时拆毁闸楼,而今只留有城楼及箭楼的“两个门”了)。“三桥”,指的是原来正阳门外护城河上有“三座石拱桥”(后护城河被改为暗河修建柏油马路,自然石拱桥也就不复存在了)。所谓“五牌楼”就是指当时位居护城河南面的“五间牌楼”,此图远处便是。</b></p> <p class="ql-block"><b>走近“五牌楼”,才能看清这座“六柱五间”跨街牌楼正中的额匾上写着“正阳桥”三个字。</b></p><p class="ql-block"><b>虽然时代变迁,但依然证明着历史上,在它与远处的正阳门箭楼之间,曾有条护城河,河上有三座石拱桥 ……</b></p><p class="ql-block"><b>据说,1935年改建时,“五牌楼”曾改变了形式;上世纪的50年代,“五牌楼”及石拱桥因城市改建柏油马路一度被拆毁…… 2006年,北京市政府按照民国时期的样式重建了“五牌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它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牌楼柱子下方的石基,雕有神兽与精美的传统纹饰。</b></p> <p class="ql-block"><b>从前门商业步行街向北远望正阳门箭楼。</b></p> <p class="ql-block"><b>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前门商业步行街上的人们依然是“川流不息”,或举家出行,或结伴而往;烘托着国庆假期夜晚喜庆的氛围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记得当日回到家中已是晚上10点半多,除去往返乘车路上耗时的两个多钟头,自己在天安门广场竟行走了近2万步,呆了3个多小时……其间没有停下来喝一口水(一满瓶矿泉水又原封不动的带回家)也没有坐下来片刻小憩,居然还兴致勃勃,没有一丝倦意。</b></p><p class="ql-block"><b>当晚忍不住翻看整理着在广场上拍到的夜景照片,回想着当时经过的每一幕景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想,这一晚的广场之夜将会深深印入心底,令人难忘,永远回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