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卫读书的日子

怀化~杨大芝

又到秋高气爽时,眨眼就告别学校50多年了,我们那个时候的学生读小学五年,读中学只有四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这是落实伟人关于: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的指示的结果,1971年1月我从花垣县麻栗场初中毕业13岁,是年春我被花垣县第二中学录取,在吉卫读高一,那时候我很矮小,坐第一排,体重才74斤,经常是同学取笑的对象,高二我就升级了坐第三排。 吉卫是花垣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地处湘黔边陲,与贵州松桃交界,冬天特别冷,11月学校就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去山里烧木炭,在山里搭草棚子吃住一周,这时候山里的树木、草叶子已经开始结冰了,在山里主要是砍杂木非常硬,我力气小一刀砍下去只有一个白印子,这种木烧出的炭黑亮黑亮,敲起来声音刚刚的,这种炭才经烧,要是没有火烤教室里根本呆不住,外面地面全是冰壳壳,冰冻时间长达两个多月。 我们这个年级有三个班,那时候学校是按部队编制,所以就叫四、五、六排,我是第六排的整个学校只有我们这三个班,教室与宿舍分别坐落在两个山头上,两山之间有个不大的土坪坪就是我们的操场。 我的班主任姓樊,叫樊哲理,教英文,一脸络腮胡,长得很威猛,我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同学,他很照顾我,校长姓麻,是苗族五大姓:吴、龙、廖、石、麻之一。 我高中19班的语文作业,字写得差,错字连篇,文笔也不怎么通顺: 这是我的化学课笔记本,老师是童书芳,原花一中的名牌化学老师,因家庭出身不好被下放到花垣二中。 在学校最大的娱乐有两件事:一是晚饭后军训,三个班(排)列队在吉卫至扑抽的公路上走正步,高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口号,二是看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虽然是些对口词、三句半的简单节目,可是很快乐。 这是我上高中时的日记本,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写日记一直坚持到退休,现在还断断续续的写一下,好习惯、能坚持几十年、真的不易。 在学校的趣事:<br>一、我们班百分之九十几是苗族同学,学习、开会讨论都是用苗语,每天早晨起床时班长满源清就扯开嗓子喊:晓到、晓到,(意思是:起床)。<br><br><div>二是班上的党支部书记,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排碧公社人,那时候他就有两个小孩,每逢赶场他老婆就给他送菜,主要是包谷辣子和小干鱼,每次来看他全班同学就哄堂大笑。<div><br></div><div>三是赶场,吉卫是个大集,当地人叫卫城,逢五赶场,人比较多,经常看到长沙知青与当地的苗民打架,他们称知青为沙老壳,农民人多,知青心齐,各有所长,打架的原因不详。再就是去贵州松桃县的巴茅镇赶场,离吉卫有二十里左右,要翻过一座叫螺蛳董的高山垭口,下去就到巴茅镇了,主要是去供销社买香皂、牙膏、胶鞋等日用品,这里买这些不要购货券,计划经济时代凡是要凭票的都是紧缺物资,而且都是上海特供贵州的货,看来当年贵州比湖南穷。</div><div><br></div><div>四是拉练,也就是军训,背上自己的被子一天要走几十公里,一次拉练经小排吾、雅桥、龙潭去花垣,那时姐姐刚参加工作在花垣饭店上班,我到后姐姐在饭店给我炒了一盘肉,我几口就吃完了,又给我炒了一盘肉才吃饱,吃完饭姐姐还带我去照相馆照了张像,可惜找不到了,只记得我是手拿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穿的衣服罩到膝盖下,笑眯眯的,这个我印象特别深,估计是刚吃了肉的缘故。</div></div><div><br></div><div>五是同学聚会:1992年我们二中的同学毕业二十年在吉首边城宾馆聚会组织者是四班姓施的同学,也是我们这个年级混得最好的一个,有人买单聚会自然容易,那一天施光生同学拉着我的手问大家你们叫得出这个同学名字吗?没有一个人叫得出,当年我坐第一排1.47米高,现在是1.78米的大个子了。</div> 时间真快,眨眼就离开花垣二中52年了,古人形容时间过得快时常说:白驹过隙,现在才真正的体会到,总体来说我们那时候读书简单而快乐,没有焦虑,不论是学工、学农、学军大家都踊跃的去参与,德、智、体都得到了提升,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最后祝:老师好、同学好,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