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山西解州“关公故里”

英旋

<p class="ql-block"><b>  游览关公故里,拜谒关公祖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小伴着《三国演义》长大,三国故事耳熟能详。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唯有关羽备受历代皇帝的推崇,备受各阶层民众的崇拜,关帝庙遍布各地,朝拜者络绎不绝。那是因为关羽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释、道教义趋同的价值观念,其忠、义、信、智、仁、勇,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b></p> <p class="ql-block"><b>  解州关帝祖庙,地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西,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期均有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大火,经十余年始修复。景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由结义园、主庙区、御园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b></p> <p class="ql-block"><b>  拜谒关公祖庙,首先要了解主人公。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关羽一生征战,忠义神勇,事迹广为流传。败走麦城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之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成都关羽墓”。因此民间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山西解州才是关公魂之归处。</b></p><p class="ql-block"><b> 关公历经顶礼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成为威震华夏的武圣。形成强大的“关公信俗”,“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景区大门,第一部分就是结义园,主要有结义亭、君子亭、莲池、结义坊等;第二部分为主庙,主要有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等,两侧配有钟楼、鼓楼、木坊、石坊、碑亭、钟亭、长廊等附属建筑;第三部分是御园,是一座在原关公祖庙后花园遗址修建的大型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结义亭,原名“三义阁”,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结义亭为结义园内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有围廊,内有结义碑一通,宽2米,高1米,上面线刻图画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君子亭,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原名“莲亭”,因解州州守张堂尊主持兴建结义园时开辟的莲池而得名。后改称“君子亭”。其形制为单檐歇山顶,四周回廊环抱,明柱支撑,坐南向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筑于大月台之上,晋南民居风格鲜明。</b></p> <p class="ql-block"><b>  亭内“忠义千秋”匾额,为美国夏威夷潮州商会捐赠。</b></p> <p class="ql-block"><b>  莲池,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位于君子亭旁。池为圆形,中间建一南北向石桥,将莲池一分为二,石桥的栏板上刻有隶书体“义”字。</b></p> <p class="ql-block"><b>  结义坊,为结义园大门,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面阔16.44米,总高11.88米,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正面坊额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泗亲书“结义园”,背面额书“山雄水阔”。牌坊四周镂雕山水、风景及三国故事并施以彩绘,为祖庙内最壮观的木牌坊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端门,又名“山门”,为关帝祖庙的正南门,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是一座古朴雄伟的砖结构宫门。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两次间门洞上层横额东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端门造型古朴厚重,比例协调,典雅端庄,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端门两侧置一对铁狮,用以镇庙辟邪,该对铁狮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东为雄狮,西为雌狮,基座高2米,下铸龟脚,上部三层束腰。铁狮高1.8米蹲踞于基座之上。二狮嘴短口阔,两耳竖起,肢体粗壮,肌肉发达。是明代的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四龙壁,是位于端门前的一座一字形琉璃影壁,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因上面附有四条形态各异的琉璃烧制的翔龙而得名。影壁长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其上祥禽瑞兽均用黄绿色琉璃镶嵌而成,细致生动。</b></p> <p class="ql-block"><b>  “梐枑”,影壁前有一组交叉铁柱,,铸造于清雍正年间,名曰“梐枑”,又叫“行马”,俗称“挡众”,是文武官员至此落轿、下马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钟楼,钟楼、鼓楼是两座形制相同、位置对称的阁楼式建筑,位于端门与雉门之间的东西两侧。设置源于佛寺之规,所谓“晨钟暮鼓”。钟楼在东,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楼上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铁钟一口,下辟砖券拱形门洞供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鼓楼,位于西侧,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楼上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大鼓一面,下辟砖券拱形门洞供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威震华夏”坊,位于鼓楼西侧,据碑载,此坊初建于明代,现存为清代遗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式建筑。明间坊额镌“威震华夏”四字,苍劲有力。斗拱叠置,工艺高超,坊顶为黄绿色琉璃瓦装饰,色泽艳丽。在关帝庙现存牌坊中,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巍峨、建筑结构独特而居庙内牌坊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雉门,俗称“大门”,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火焚毁后重建,系关帝庙第二道门。雉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单檐歇山顶,后为卷棚抱厦,形成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连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部将祠,祠内供奉关公的部将。</b></p> <p class="ql-block"><b>  追风伯祠,祠内供奉关公的坐骑——传说中的赤兔马,明万历皇帝敕封赤兔马为“追风伯”,故名“追风伯祠”。</b></p> <p class="ql-block"><b>  崇圣祠,是供奉关公三代祖宗偶像和牌位的宗祠,位于庙内前沿东隅,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为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建,山门三间,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崇圣祠内正在举办“天下崇祀”展览和“文武神圣”关公造像艺术展览。“天下崇祀”展览,旨在对祠内正殿进行部分复原,大致还原清代时期对关公历代先祖的供奉情形。同时,对崇圣祠的兴建历史、解州关氏的家族情况,以及昔日崇圣祠的祭祀仪规等,做辅助介绍和展示,展品涵盖了古籍文献、人物造像、匾额、祖先牌位、祭祀器物等。</b></p> <p class="ql-block"><b>  “文武神圣”关公造像艺术展,主要是展示解州关帝庙馆藏关公造像,将关公造像进行功能上的分类阐述。展品以各种材质及不同形象的关公造像为主,辅以文献、书画等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胡公祠,是关夫人胡氏家祠(即关圣岳丈胡宾祠),位于关帝庙内前沿西隅,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山门一间,正堂三间。堂內神台上塑有胡大夫坐像及二侍者像。祠外置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721年)镌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的石碑一通。</b></p> <p class="ql-block"><b>  庙内前沿东西各有一门,分别为文经门和武纬门,可从这两门通向午门。</b></p> <p class="ql-block"><b>  午门,是关帝庙第三重门,规模宏大,居庙内诸门之首。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明代已有,屡建屡毁,屡毁屡建。</b></p> <p class="ql-block"><b>  现存午门为民国九年(1920年)重建,是庙内最晚的建筑。午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琉璃顶,七架梁。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候旨和布诏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午门建于1.3米高的台基之上,前踏道当中的丹陛石长3.1米,宽2.63米,由12块青石组成,雕刻二龙戏珠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午门为南北通透的敞轩式建筑,殿内牌匾集各界人士颂扬关公忠勇仁义,壁画则主要宣扬关公生平事迹,浏览之中颇有震撼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墙壁上彩绘门神周仓、廖化二将,对应的山墙绘有青龙白虎,墙壁背面绘有关公生平事迹故事。周仓、廖化的画像,原为塑像,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焚毁,重建后改为画像。</b></p> <p class="ql-block"><b>  山墙下的石碑,为中华民国十一年所立的《重建午门碑记》碑。</b></p> <p class="ql-block"><b>  “山海钟灵”坊,始建于明代,为三门四柱三楼庑殿式琉璃瓦顶木构牌坊,坐落在石砌台基上,正面坊额镌“山海钟灵”四个大字,背面镌“如在其上”。现存牌坊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是庙内中轴线上的第一座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精忠贯日”坊,为午门前东路木坊,正背双面题额。据庙内碑记记载,“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二坊应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b></p> <p class="ql-block"><b>  “大义参天”坊,为午门前西路木坊,正背面双面题额。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b></p> <p class="ql-block"><b>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楼高17.04米,面阔、进深皆为五间,前檐出庑殿顶抱厦一间,后檐出卷棚顶抱厦三间,四周设回廊。二层为木制楼板、中空呈八边形,八卦之名由此而来。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纪念康熙御书“义炳乾坤”而改名为“御书楼”。</b></p> <p class="ql-block"><b>  御书楼梁架中心的八卦藻井,设置于七架梁上,外观轮廓为方形,中心及井底为八角形,底心雕二龙戏珠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背面楼内悬有“绝伦逸群”横匾,“绝伦逸群”,是诸葛亮对关公的至高评价,匾额笔法圆润洒脱,为清乾隆年间解州州守言如泗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碑亭,位于崇宁殿东隅,平面为六角形,为重檐六角攒尖顶,内立诗碑一通,为清代和硕果亲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b></p> <p class="ql-block"><b>  钟亭,位于崇宁殿西隅,与碑亭形制相同,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构,内悬铁钟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b></p> <p class="ql-block"><b>  殿前一对铁狮,东雄西雌,狮旁各有一铁铸牵狮胡人,头戴莲花冠,身着武士装,高鼻深目,一手卡腰,一手做牵引状,是佛教中为文殊菩萨牵狮的侍从。西侧铁狮铁人铸造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东侧铁狮铁人铸造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匠师皆为粟徒慧。</b></p> <p class="ql-block"><b>  焚炉,是庙内举行祭祀活动时焚烧表帛、纸糊“三牲”等祭品的用具,多为铁质或铜质,也有石质。庙内焚炉铸造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总高8.95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两层十角攒尖顶,象一座十棱形塔式楼阁。下部基座较高,束腰两层,最下为龟脚兽面。炉之整体构思精细,铸造精巧,庄重威严,为传世佳作。</b></p> <p class="ql-block"><b>  崇宁殿,始建年代不详,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周有望柱69根,精美石栏板62块,盘龙石柱26根。殿内供奉关羽冕旒、身着帝装的宝像,并配有左右侍臣。大殿内外悬挂清代几位皇帝所题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楼上“神勇”匾额为清乾隆皇帝钦定,匾额四周行龙环绕,描红贴金,雕工极美。匾额上沿正中,阳刻篆书“钦定”二字,红底金框,极具皇家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万世人极”匾,为清咸丰皇帝御书,褒扬关公忠义诚信,是为人至高的极点。</b></p> <p class="ql-block"><b>  崇宁殿后面有一座小门可直通“气肃千秋”牌坊,小门额书“永荷神庥”,两侧墙上辟有长方形墙龛,内有精美的砖雕人物。旁边也置有铁人铁狮,铸造精湛,工艺高超。</b></p> <p class="ql-block"><b>  “气肃千秋”坊,位于庙内中轴线后宫春秋楼前,始建于明万历初年(1573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因地震损坏,清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1870年)重建。牌坊三间四柱三楼,立柱瘦高,形态秀美。有透雕花卉、禽鸟、夔龙等,迎风板上彩绘《三国演义》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气肃千秋”坊琉璃瓦顶大脊两端使用凤形鸱吻,与“结义园”木牌坊的凤吻前后呼应,寓意凤鸟前后和鸣,构思奇巧精妙。</b></p> <p class="ql-block"><b>  刀楼与印楼,二楼分别立于春秋楼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刀楼在西,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与印楼对称。内置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属于长柄刀的一种,是关帝的兵器。</b></p> <p class="ql-block"><b>  刀亭内的“青龙偃月刀”和印亭内的“汉寿亭侯印”是由同一根重达20多吨、2000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古沉木(乌木)经三位雕刻大师、历时三年精雕细刻而成。传说关公为“巨龙转生”,刀架上的两条巨龙从祥云中盘旋而出,共同托起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精美绝伦,大气磅礴。</b></p> <p class="ql-block"><b>  印楼,与刀楼相对而立,与刀楼形制相同。始建年代不详,竣工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内置曹操赐予关羽的“汉寿亭侯印”,关公斩颜良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铸印相赠。</b></p> <p class="ql-block"><b>  亭内汉寿亭侯印,印架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斗拱”形式,印钮为汉代“望天犼”造型,“犼”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是吉祥、威武的象征。刀与印均为河南省濮阳市荣氏古沉木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员增荣先生捐赠。</b></p> <p class="ql-block"><b>  麟经阁(春秋楼)前两侧,对称设置铁人铁狮,牵狮胡人特征更为明显。</b></p> <p class="ql-block"><b>  麟经阁,又名“春秋楼”,创建于明万历元年至十八年(1573~159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内暖阁中有关云长夜观春秋塑像,故称“春秋楼”。麟经是春秋的别名,该楼三檐两层,二层用吊柱伸出平座,修成走廊,在建筑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楼内悬挂“威灵震叠”牌匾,匾额四周刻有凤凰牡丹,字迹娟秀,是为慈禧太后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出麟经阁向北进入“厚载门”,厚载门是关帝庙正庙的最后一道门,也是祖庙后花园——御园的南大门,进门即进入御园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御园,是在关帝祖庙后花园遗址上复建的一座具有北方风格、皇家气派的古典园林。殿宇嵯峨,廊轩迤逦,山水清明,花木竟奇,景物壮美,内涵怡魂。千米彩绘长廊构成巨幅瑞兽图案,堪称天下一绝。“福寿”巨鼎,势雄意远。“洞天”、“福地”,遥相成趣。圣行祠、忠义堂、雅颂轩、文华苑、晨光阁、画舫斋、含章馆、揽月亭等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  千年神枣树,板枣起源于春秋时期,发展于唐朝,兴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园内这棵板枣树,已经生长了千年,“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新”。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已将此树奉为神树,将它与福衹相连。它不仅代表了民间“早生贵子”的愿望,更寄托着人们希望事业早成,蒸蒸日上。</b></p> <p class="ql-block"><b>  祈福树</b></p> <p class="ql-block"><b>  《御园修建碑记》碑</b></p> <p class="ql-block"><b>  福寿台与福寿巨鼎</b></p> <p class="ql-block"><b>  圣行殿前“天下第一财”碑</b></p> <p class="ql-block"><b>  圣行祠,园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的关公神像,是根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关公像所塑。塑像材质为铜质鎏金,关公带刀拱手送财,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财神殿”。左侧关平手托“汉寿亭侯印”,右侧周仓伸手接“青龙偃月刀”。此殿为陈峰捐资建造。</b></p> <p class="ql-block"><b>  园内长廊</b></p> <p class="ql-block"><b>  忠义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前檐廊,悬山式屋顶。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桃园结义”的蜡像,人物形象是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演员形象塑造的。后来人们结拜,都喜欢到这里,让刘关张三兄弟做个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雅颂轩,面阔五间,进深七架,前后廊,悬山式屋顶。轩内所展示的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赞颂关公的诗词歌赋以及祭祀关公的祭文。</b></p> <p class="ql-block"><b>  长廊西侧的假山和瀑布,名为“洞天”,是御园中的西山。</b></p> <p class="ql-block"><b>  位于御园东北隅的“福池”,福池中的小岛为“福地”,游人可通过铁索桥到达福地去祈福。</b></p> <p class="ql-block"><b>  龙泽亭</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3年9月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