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国教育名家论坛“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深度解析”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p> <p class="ql-block"> 夏去秋来清风至,岁月静好多喜乐。伴随秋日的暖阳,带着满腔的热情,我们来到美丽的郑州,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十四届“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深度解析”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上午8时研讨会在奏国歌、庄严宣誓教育使命中拉开序幕。为期两天半的培训,场场座无虚席,我们先后领略了俞正强、周卫东、强震球、高丛林、孙敬彬、沈勇、王倩、储冬生、徐斌、穆传慧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名师大家的教育风采。他们精彩纷呈的观摩课例、生动有趣的教学智慧、引领潮流的教育理念、实用独到的专题报告,以及毫无保留的答疑解惑,细致入微的教授指导,让我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 徐睿:</p> <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上午的俞正强老师率先为大家带来了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新课——《曹冲称象》。由于是第一次听这种类型的课,我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学生,需要用心去思考俞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船”起到什么作用?是谁把“转化”的方法教给曹冲的?“转化”需要注意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类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俞老师就是教师界的“扫地僧”,我深以为然。他的课看似平平无奇,波澜不惊,实则在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背后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及听课老师的不断思考。</p><p class="ql-block"> 观摩课之后的报告中,俞老师指出:《曹冲称象》属于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环节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环节设计核心问题——船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第三环节发现巩固,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类似例子,进一步认识“转化”数学思想。第四环节总结升华,感受语文课和数学课中“曹冲称象”有什么不同,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更是发展了学生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福源小学 晋莎莎:</p> <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上午的周卫东老师用“考得怎么样”的话题精彩演绎了“平均数的再认识”。周老师从一个真实的情境故事引入,通过一连串的好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思维和思维碰撞,在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学生感受了平均数的趋中性和敏感性。</p><p class="ql-block"> 高丛林老师借助绘本《无尾熊兄弟的时钟》上了一节童趣盎然的数学课,高老师将绘本阅读贯穿数学课堂,以故事情境为线索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管是类似9时55分和10时5分这些时间的对比辨析,还是时针分针转动关系的类比推理,以及行走距离与位置之间的关联都贯穿在无尾熊兄弟的故事之中。富有童趣的情境,贴合教学的问题设计,充满挑战的思维空间,带着孩子们走进有趣的童话世界,玩中学,学中悟。</p><p class="ql-block"> 紧张匆忙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的思考却无法画上句号。如何践行新课标?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让学科素养落地?怎样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实现真正的育人而非仅仅授业?且行且思,道阻且长,未来之路,让我们向光而行!</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牟山小学 马丽:</p> <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上午的孙敬彬老师,通过借美术的东风来助力,其实也是“美”“数”融合学“美数”,而最终实现 “1+1大于2”的效果,学生不仅知道在对“美”的定性描述中用到了“数”,也在“数”的定量刻画中看到了“美”。从一幅《开国大典》的油画,到东方明珠电视塔、巴台农神庙等建筑,再回到《蒙娜丽莎》的油画,一次次让学生在“美”与“数”间穿行,一次次自觉书写对“美数”的感叹号,乃至生成对“美数”中其他秘密探寻的省略号。</p><p class="ql-block"> 而其中欣赏的《开国大典》这幅画进行导课,让我最为震撼。这幅油画家喻户晓,正好是统编本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的插图,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对里面的场景记忆深刻。有语文的助力,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气势恢宏的大典中,把焦点聚到构图布局上,再通过董希文先生的创作小稿上的格线,让学生有了从数学角度欣赏这幅巨作的机会,从而再一次感受来自《开国大典》艺术上的震撼,让爱国的热情自然顺延。与语文的结合,让学生感受黄金比大量应用于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有问题需求,有高峰体验,从而在不断地“读”中把问号变成由衷的感叹号。</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牟山小学 李玲玲:</p> <p class="ql-block"> 随后登台的是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执行校长沈勇老师,他执教的六年级复习课《计·算》--计算很简单,无聊的计算总复习仅为了提高正确率?计算很重要,奇妙的计算总复习如何既温故也知新?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学习。沈老师通过小小的四道计算题,比较人脑与电脑的巧算与速算,紧扣“先计再算”的关键点,对算理进行个性化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计算的认知,讲明了计算大大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沈勇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导我们贴合新课标核心素养,既要理解关注家长的现实需求,又要引领变革,走出焦虑,坚决把过度的知识学习真正转向为素养提升,帮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体会得到成长的幸福,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成才观、教育观。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思考,让学习真实发生,沈老师又就课堂常规从多方面进行细致耐心的分享,我收获颇丰。 沈老师金句:精打细算是计算,损人利己是算计。 自信的人闪闪发光! 你真的需要这么伟大而艰辛的思考? 遇见优秀的答案应该怎么办?掌声就代表回答的好!掌声代表我也是这么想的! 比做法更重要的是想法。 哪道题带给你的启发,收获最大?</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三里屯中心校 李晓庆:</p> <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下午的南师大附小王倩老师执教三年级《乘法数量关系》一课,从三个问题情境出发,经由学生的自主表征,在追问、对话、关联中,引导学生理解了“速度”的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了“路程=速度×时间”的乘法模型。应用环节和探索环节的情境一脉相承,在解决生活问题“出行规划”中,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模型,更从绿皮火车、“和谐号”列车,到“复兴号”高铁的速度提升中感受了祖国的发展,培养了自豪感和爱国情。第二节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储冬升带来的《认识三角形》,储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自信满满的对三角形的表象认识展开,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接着明确“三角形是三条首尾相连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再到三角形“高的认识”以及怎样画出“高”等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从孩子们生活经验出发,一步一步抽象出关于三角形中的相关知识,从生活的“形”到数学上的“线段”,再到格子图中“点”,层层教学步步深入。储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三角形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也感受到:自己刚开始认识的是“表浅”的三角形,后面自己认识的是富有“内涵”的三角形。老师在课堂上只起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从多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实例中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整节课充分体现了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与素养的生成的过程。储老师的讲座让我们用未来教育观来引领我们的课程理念;用核心素养观来滋养我们的课程目标;用理解性教学观来指导我们的课程内容的实施、选择和教学;用跨学科学习观来指导我们的跨学科学习;最后用表现性评价来支撑我们的课程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鹤壁市淇滨区牟山小学 付丽娟:</p> <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上午,徐斌老师带来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一节整理与练习整理课,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难点是试商与调商,尤其是可能出现两次调商。课堂上,徐老师通过师生出题、学生出题,将知识的理解难点、易错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对调商思路更清晰,能预判试商偏大或偏小,提前调整。这节课学生在徐老师三无的“无生活情境、无电脑课件、无固定教案”无痕教学中,教育无痕,育人有道,留下了诸多的“有痕”:既完善了认知结构,温故而知新,又发展了数学思考,滋养了学力,提升了数学素养。同时,打开了我们计算课的新思路。</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报告《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他指出好的教育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途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后要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不见泰山,不知山之高!不涉沧海,不知海之阔!专家们的授课让我受益匪浅,讲座既高屋建瓴又朴实亲切,如醍醐灌顶。这次学习让我们一线教师满载而归,并对大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堂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接下来,我们会将收获与感悟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扎实,更高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而行则将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