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塞尔维亚边境小镇辛帕扎尔出来,下一站是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其实此次巴尔干之行的目的地里,最初并没有阿尔巴尼亚。因为行程确定的早,波黑和黑山因为疫情刚结束不开放,所以就临时调整成了阿尔巴尼亚。可就在我们过境黑山的三天后,黑山便对中国开放了,唉,真够矬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阿尔巴尼亚,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说不完的憋屈。这个在地理上离我们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虽然身处欧洲,今天仍被称作“欧洲农村”;虽依山靠海,四通八达,但经济发展落后,在欧洲倒数第二;没有铁路,只有汽车,可全国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才4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阿尔巴尼亚人均收入还不到3000元,近一半的专业人才移居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我们不禁疑问,建国比我们还早好几年的阿尔巴尼亚,这些年都做什么了呢?</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从1954年到1978年的24年间,在中国政治上最艰难、经济上最困难的时期,全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对阿尔巴尼亚的教育、医疗、农业、渔业、工商业几乎涵盖所有民生领域的、直接或间接的无偿援助高达100多亿(想想就心疼)啊。这等于给当年200多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每人发了4000元的红包!那可是五六十年代,人均4000元是什么概念!那时国内城里的平均工资才60多元,农村就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样的涌泉相报也不是毫无来由的。新中国刚刚诞生时,西方围剿,敌对搅局,十面埋伏,处处危机。阿尔巴尼亚挺身而出,顶住压力,率先与我国建交;中苏交恶时,阿尔巴尼亚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携手反抗苏联的强权政治;1971年第26届联大第1976次会议上,由两阿(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起草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国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以压倒性票数获得通过。让我们从此在国际上有了发言权。</p><p class="ql-block"> 对此,毛主席用了最深情的话表述了中阿情谊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志加兄弟,团结如一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头来看,在我们建国初的至暗时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帮助都弥足珍贵: 有一点星光就会给新中国巨大的鼓舞;有一缕阳光就会让新中国不再孤独。</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知恩图报。新中国对所有真心帮助过我们的“穷哥们”“黑哥们”也尽心竭力地倾其所有,大力援助。</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远在非洲的国家,还是一衣带水的朝鲜,无论是边境相连的蒙古,老挝,越南(这是个更大的白眼狼,全当空气),柬埔寨,还有东欧的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在那些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自己勒紧裤带,把粮食援助给他们;我们自己不用,先进的机器仪表设备先紧着他们;自己国家的事情扔下,各学科专家天南海北地去援外……</p><p class="ql-block">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大部分受援国家都懂得投桃报李,而阿尔巴尼亚是个例外。</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牙缝里挤出的粮食他们不珍惜;我们捐出的教育医疗物资被束之高阁,任其腐烂;我们自己都不够用却千里万里运到阿尔巴尼亚的钢筋水泥,却被他们用来在全国各地修建了17万座碉堡,成为世界闻名的“碉堡王国”;还有,我们的无偿贷款和无息贷款都被用来购置枪炮以及支付最高领导人的奢靡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甚至,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还直接张口问中国政府要钱,要给阿国的200多万人每人配一辆小汽车……</p><p class="ql-block"> 时任阿尔巴尼亚外交官的耿飙再也按捺不住愤怒,直接报告给邓小平,邓公怒不可遏,一锤定音,从此阿国就视中国为头号敌人。</p><p class="ql-block"> 此后,阿国领导人新旧交替,内战爆发,直到本世纪初才消停下来搞建设。</p><p class="ql-block"> 丘吉尔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大意是 :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看来的确如此。阿尔巴尼亚转了一圈,终于清醒过来: 还是中国人最可靠。于是,海港码头,矿业油田,机场公路,通讯电信等等都对中国敞开了大门。</p><p class="ql-block"> 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中有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一带一路在东欧参与者有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连续稳定的大幅投资,阿尔巴尼亚不仅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赞赏,其主权债务也被标准普尔公司升为B+。</p><p class="ql-block"> 2014年,朝思幕想想进入欧盟的阿尔巴尼亚成为欧盟候选国。</p><p class="ql-block"> 连阿国人自己想不到的是,让阿尔巴尼亚具备进入欧盟条件的,正是中国。</p><p class="ql-block"> 但阿尔巴尼亚的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外债,仅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便占到了GDP的3%。</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苦于基础设施差,管理不配套,加上阿国的国际风评一直不好,短期内很难提升旅游经济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出了塞尔维亚一路南下,离开土地肥沃的伏伊伏丁那多瑙河冲积平原,进入了塞尔维亚丘陵山区。从车窗看出去,近处丘陵无边,远处群山连绵。前方马上进入黑山共和国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黑山不能成为我们的旅游目的地,但要去阿尔巴尼亚必须得穿过黑山共和国。黑山的人口仅仅60万,国土面积只有两个上海大。因为经济状况不佳,黑山一直排在欧洲最穷国家的前十名内。所以很奇葩的是,黑山既非欧盟,也非申根,更不是欧元区,但它却是北约成员国。更不可思议的是,黑山在国家层面上默认一夫多妻(也许是奥斯曼帝国的遗风?),这与强调女权和文明的欧洲是格格不入的。</p><p class="ql-block"> 过黑山边检站,照样是欧元开道。可能觉得20欧太少,边检官员还顺手拿走了司机车上所有的矿泉水。</p><p class="ql-block"> 这是黑山共和国的一个小村镇,用于疏导车流的转盘道虽然小而简陋,但他们的整体交通道路四通八达,配套设施非常完备。我们在这里稍事休息,差点把这里的一家水果蔬菜店“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山共和国,确实是名副其实,除了山还是山,山上除了树还是树。它60.5%的国土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川,植被覆盖率高达80%,其中还有欧洲尚存的两大原始森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绵延不绝的山脉都被茂密的深绿色森林覆盖,放眼望去,绿到极致的山峦就变成了黑色。我们的车子在这无边无际的黑色大山里兜兜转转了大半天才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的电影《桥》中著名的卡桑德拉大桥就在黑山境内,长而窄的桥梁架于两座山峰之间,设计风格很有年代感。(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路过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一个很幽静的城市,城市不大,很少高楼大厦,但房子都很规整,也很有特色。下图是一个大超市,上面是路边民居,色彩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这条黑山共和国180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公开招标了七年,欧洲一直没有人应标。原因是黑山共和国负债太多,每年国民经济收入的80%要用来还债。谁也赔不起。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布后,中国路桥有意接手,并愿意提供9.44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黑山政府欣然接受。</p><p class="ql-block"> 自2015年开始,第一路段开始修建(这条高速修建难度非常之大,分五个路段修建),于去年完工通车。但黑山新政府突然翻脸,一边对中国政府说“还不起钱”,一边和欧盟哭诉,让欧盟帮着还钱,说不然中国就会渗透欧洲,对欧洲构成威胁。面对这样的奇葩政府,只能说一句,真是太黑了。</p> <p class="ql-block">过阿尔巴尼亚边检时很不顺,被告知前方修路无法通行,必须绕道进入。这一绕就是上百公里的山路,可把我们的克罗地亚司机安德烈累坏了。安德烈话不多,不苟言笑,可是人很实在,过关斩将全靠他。从匈牙利就拉着我们,途中因树枝刮破车子后窗玻璃,把那辆巨帅的45座黑色沃尔沃换成了白色的40座沃尔沃,这才是他悲剧的开始。(图片借用团友)</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依山面海,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仅为23%。但拥有472公里漫长的的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市中心的东正教基督复活大教堂。这座教堂原建于1865年,1967年在“无神论”运动中被破坏,后在原址重建,为了保证教堂不再受政治牵连,特意在教堂门头的十字架两边加上两个金色麦穗,以示教堂的爱国爱党。倘若前领导人还在的话,或许要镰刀斧头挂十字架两边才可确保无虞吧。这样的奇葩教堂估计可以进吉尼斯了。</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远看像清真寺,近看教堂正面巨大的十字架,才明白原来是教堂,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是东正教堂。看来一个教堂也是一部历史啊。</p><p class="ql-block"> 目前内部仍在修建中,据说建成后会是欧洲第三大的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 这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最大的、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广场。广场一侧是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这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博物馆,收藏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最珍贵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正面的巨幅马赛克镶嵌壁画绝对是阿尔巴尼亚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壁画上记录了伊利里亚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阿尔巴尼亚人们团结起来奋勇保护国家的情景,用来歌颂阿尔巴尼亚的历史。看到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曾经的意识形态影响仍然随处可见。但同时,广场周边兴建中的高楼大厦也证明阿尔巴尼亚正在进步。</p><p class="ql-block"> 这座拥有浓郁历史印迹的博物馆是我们中国帮着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落成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斯坎德培是15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20多年,他使用黑色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的货币列克5000元(可兑换人民币362元)面值上的图案就是斯堪德培头像。</p> <p class="ql-block">斯堪德培广场上的地拉那文化宫,苏联援建于1963年,建筑风格延续了东欧的一贯风格,现在国家图书馆、歌剧院、芭蕾舞剧院和国家艺术画廊都集中在这栋建筑里面。</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上这座小而优雅的清真寺是地拉那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是阿国伊斯兰教徒心中的圣地。许多宗教圣地在1960年代后期的无神论运动中被摧毁,只有这座清真寺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在建中的大厦,色彩艳丽,非常时尚。这个城市似乎特别热衷运用色彩。</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出游的一家人,温暖和谐。</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尚与传统优雅都是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人潮涌动的广场,折射出这个国家目前的进步与繁荣。身边在建的魔幻抽象的玻璃帷幕摩天大楼,随处可见的几十年前浓郁的政治标志,和古朴的街道杂糅在一起,虽然有些怪异,突兀,但不可否认,这个国家已经在悄悄地蜕变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一角,一个不知哪个国家的老年旅行团,正在认真地听导游讲那过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广场边的阿尔巴尼亚外交部。整栋建筑民族色彩浓郁,色彩斑斓。门头上的两个鸟窝证明阿国的外交政策是多么的自由开放。</p> <p class="ql-block">夹在鹅黄色平顶楼房远处的那几座不规则摩天大楼,色彩上斑驳陆离,视觉上曲曲弯弯,摇摇欲坠,没有一点传统的沉稳,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现代魔幻感。</p> <p class="ql-block">阿国的国家发改委。古老的楼房,逼仄的大门还不算,门右侧竟然还设了一个洞穴式的门岗。欧罗巴人大都人高马大,站在那样一个门洞里执勤,夏天热不死,冬天也得冻死。比较国内小区的门岗都是桌椅空调茶水壶标配,更不用说国家级门卫了。</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街头卖书人。书本直接摆在公园边的围墙上,虽然看不懂,但看得出种类繁多,精装和普通版都有,可惜几乎没看到有顾客。</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国家美术馆前面大草坪上有一个大型的现代艺术雕塑,叫做“在云端”, 中空透明,如梦似幻。是日本的建筑大师藤本壮介设计而成,这件著名艺术装置也曾在伦敦展出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街头美女如云。也许是受邻国希腊的影响,有和古希腊人共同祖先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算得上是欧洲最丰富多彩的首都。这要得益于多年前的地拉那市长(现任阿尔巴尼亚总理)同时也是艺术家和画家的爱迪·拉马。他拉起一帮艺术家,把整个城市当做一块画布,用明亮艳丽的色彩覆盖了老旧楼房的灰暗色调,然后又陆续建起一座座风格超现代风的摩天大厦,让整座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艺术馆。你看,领导选对了,城市大变样。</p> <p class="ql-block">因为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一海相隔,很多文化和植物都很相似。这种道旁树学名叫石松。因主要生长在地中海地区,树形象伞,也叫地中海伞松,意大利伞松,罗马松。主要作为景观树。</p> <p class="ql-block">这是阿尔巴尼亚最奇葩最无味的建筑。这座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巨大堡垒,美其名曰“金字塔”。是霍查的女儿为了纪念霍查而设计的的博物馆,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也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时期最昂贵的建筑之一。我严重怀疑这就是用中国援助的钢筋水泥建造的!这个不伦不类的建筑曾经有呼声要拆除,因为拆除的费用太高只得作罢。</p> <p class="ql-block">爬上去登高望远也就是它最大的用途了。</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中阿亲如兄弟,《北京—地拉那》《歌声飞向地拉那》等等饱含真情的歌声响彻全国上下。(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阿国人民对来自中国的援助物资心存感恩,我们穷帮穷也心甘情愿。(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我们自己的农民还肩拉犁耙人耕田,却热情大方地把最先进的拖拉机支援阿尔巴尼亚,来回报他们的滴水之恩。(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我们自己都舍不得用的最先进收发报机无偿提供给远在欧洲的“同志加兄弟”,却不知他们拿来就扔在防空洞里,任其生锈发霉。(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我们跨海越洋、把从自己预算里挤出的钢筋水泥运到阿尔巴尼亚,让他们修桥铺路,养护民生,却不料被他们用来浇筑成17万座遍布全国的碉堡。这个“碉堡王国”撕裂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未来,更是两国的民心。现在想想还牙根疼。(图片为网上借用)</p> <p class="ql-block">很夸张的是,在这个欧洲最贫穷的国家里,却是被欧洲公认的奔驰之乡。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奔。据统计,阿尔巴尼亚是目前世界上奔驰车最多的国家,保有量远超德国。2022年阿尔巴尼亚车管所的数据显示,全国奔驰新车上排量仅有三辆。那大街上在行驶的那些奔驰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有两种说法,一是偷来的。这个国家几乎拥有全欧洲80%的偷车团伙,他们遍布欧洲的每个角落,专偷奔驰车。根据德国的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被盗奔驰车高达11万辆;一是说阿国国民太喜欢奔驰车,又买不起,所以国家统一购买德国奔驰二手车投放市场。所以阿尔巴尼亚的大街上人手一辆奔驰成为一大景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换的第二辆车子——白色的沃尔沃。我记得前面那辆黑色的沃尔沃车牌号为VZ SOS-1 ,而这一辆沃尔沃的车牌号为 VZ SOS-4。之前心里就嘀咕,SOS,多不吉利啊,没想到换了一辆还是这个。结果刚出地拉那就出事了: 安德烈可能开的疲劳了,一条颜色和地面差不多的减速带竟然没有看到,车子猛地颠跳起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随着车子颠簸大声叫着,随即“吱”的刺耳声响起,车子后排有人喊“我的腰——”,紧接着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皮味……</p><p class="ql-block"> 很明显出事了。结果是,后排一位团友因斜躺在座位上导致身体被颠簸离位掉落下来,应该是硌到了腰椎,动弹不得;管控空调的传送带被烧毁。而我们在阿尔巴尼亚的行程已结束,必须今天离境。</p><p class="ql-block"> 看来那位受伤的团友在阿治疗的可能没有了,只有尽快赶到克罗地亚。</p><p class="ql-block"> 安德烈显然窘迫极了,一时手足无措。紧急向公司汇报,估计是挨了重批,最后的决定是,立即动身,到克罗地亚换车送医。</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没有空调没有通风窗的30多度的高温闷烤中,我们又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克罗地亚换了车,也换了司机,听说,安德烈的工作恐怕不保了,很替他惋惜,愿他以后能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位受伤的团友在克罗地亚医院里得到了很好的手术治疗,我们回国前听说才做完手术,手术很成功,没有伤到神经。愿她早日康复,回到祖国。</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上的城堞碉楼不知是不是阿国几十年前修建的现代工事。</p>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半岛上最大的湖泊——斯库台湖。其中黑山共和国占80%,20%属于阿尔巴尼亚。湖光山色,很是美丽。</p> <p class="ql-block">属于阿国的斯库台水库一角。那栋水上建筑不知是印象派的佳作呢?还是烂尾楼工程,远远看去,还是有几分审美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两日行程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客观的讲,地拉那mk l hotel 五星酒店还是实至名归的五星水平。内饰豪华,泳池阔气,堪称一流。</p> <p class="ql-block">离开阿尔巴尼亚之前,终于看到了一只山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