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刹.圣容

三木斋

一个霸气的名字“御山”,要从1500年前,一尊没有佛首的瑞像说起,“御山瑞像”指的是山体石崖上形似“神”的瑞像,在敦煌多幅壁画中、与武威出土的石碑上,都描绘并记述过,为这尊石佛瑞像安置佛首的神奇故事。 圣容寺依山面河,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整个寺院建在御山峡谷中部北岸面向阳光的台地上。可惜的是,如今的寺院是新建的,只留下两座唐塔傲立山巅,圣容古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彻底拆毁。如今寺内位于北塔正下面,挨着崖壁的大殿内残存着摩崖造像,永昌博物馆内有一佛首应是圣容寺大殿佛首原物,由此可见,御山圣容寺是河西走廊上的名寺。圣容寺现存的丝丝点点遗迹,除了汉明长城的环绕,以唐和西夏最为代表。 公元435年,一个叫刘萨诃的北魏僧人向着落日的方向独自行走。他来到河西走廊的凉州番和县,也就是今天甘肃境内永昌县城西二十公里的水磨关一带。刘萨诃在这里停住了脚步,沉默了很久,说:“此地即将出现天然的佛像。‘’接着,他又说:“佛像的变化会预示着天下的兴衰。”在他说过这两句话的96年后,水磨关绝崖石壁上竟然真的显现出一尊石头佛像。人们惊讶万分,称其为“凉州瑞像”。从此,刘萨诃被尊为神佛,人们为他和石佛瑞像修建了一座寺院,以示纪念。 据说,公元572年的一天晚上,石佛瑞像的的佛首突然自行落地。两年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封寺灭法,天下寺院皆遭焚毁,无数僧众受到严厉打击,瑞像寺也没有逃过此劫。刘萨诃的预言似乎一一应验了。<div> 今天,在五代末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第72窟,人们清晰地发现,在洞窟主室的整个南壁,更是用情节繁多、画面宏大的经变画形式表现了刘萨诃的故事。</div>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史书记载过他会见了西域27国国主和特使,在返回长安的途中到瑞像寺礼佛,将瑞像寺赐名感通寺,下旨扩建增修,通令全国各地派出画师到御山摹写石佛瑞像,虔心供奉,感通寺从此声震中原,响彻西域。这个史载中的感通寺就是后来的圣容寺,原址一致,只是唐代改了名字。<div> 唐代佛教异常兴盛,感通寺成为当时佛教文化融汇的中心寺院。《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石碑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和唐中宗都派出特使到感通寺供养瑞像。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路经永昌时也到感通寺拜佛。到了唐朝末年,感通寺正式改名为圣容寺,尽管唐朝末年到宋西夏时期,河西地区战乱频繁,政权迭出,黎民百姓生计艰难,但信仰是精神依托,圣容寺仍旧是河西走廊乃至当时全国著名的佛寺。</div> 圣容寺山顶现存两座唐塔,一大一小呈南北对望姿态,这是河西走廊上现存不多的早期古塔,可惜近些年的修复,维修痕迹很明显。该双塔的遗存,将敦煌壁画与传说中,亦真亦幻的事实与传说建构的历史谜团,变得清晰了起来,证实着圣容寺是建立在以宗教为主,兼带着民族、民俗、文学、美术价值,极其重要的河西名寺。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清时期,河西走廊交通要道的作用逐渐弱化,圣容寺的香火也随之熄灭。清代晚期国运衰微,敦煌壁画中多次出现的圣容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破坏后,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败,以至于后世后人的脑海里,已很少有人知道圣容寺乃至永昌的名字。 <h1> 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走廊上的守军内调中原与叛军作战,公元766年,吐蕃自东向西攻占凉州、永昌及河西各地,自此吐蕃势力统治整个河西走廊,这段历史在敦煌莫高窟第231窟的壁画中就有描绘。之后河西地区战乱频繁,宋与西夏轮番对峙,西夏王朝崛起于西北高原,称雄于黄河西岸,扼守于河西走廊,以几近悲壮的身影跻身于中华历史的舞台。重构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明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史。<b></b><i></i><b></b></h1> 站在河西走廊峡谷中的第一古塔面前,凝望着1400年的历史,我们不知会感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