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国九月,风和日丽。站在雷州半岛徐闻县大汉三墩旅游区的汉堤上放眼望去: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郁郁葱葱,海鸟在上空自由飞翔;海湾水巷纵横,停满了一艘艘小渔船;铺就麻石板的汉堤上偶有货车以及戴着竹斗笠骑着摩托车的村民通过…… 要是不看景区介绍,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汉代海上古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并于2017年被列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这里的海上对外贸易史比泉州还要早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近年这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数百座汉墓,一批汉砖、瓦片、私印、陶器,以及皇家建筑才可以使用的“万岁瓦当”,印证了在西汉时期这里就比较繁荣,并驻有高等级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致力于拓展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据史书记载:“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以交易有利。〞在古代,由于受船只吨位和航海技术的限制,船只只能贴着海岸线航行。徐闻踞大陆最南端,位于琼州海峡北面,地理位置独特,商船可沿南海海岸线航行至徐闻,在徐闻屯货、上货、补给后通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再经过越南、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西亚各国,反之亦然。班固《汉书.地理志》写道:“自日南(今越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印尼一带)。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一带),自夫甘都卢国,船行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船队带去丝绸、陶瓷、黄金等与沿途各国贸易,运回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琥珀等。</p><p class="ql-block"> 海外贸易造就了徐闻的经济繁荣,此时的徐闻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充满发财商机 ,从事海外贸易致富已成时人共识,两千多年前的徐闻因海外贸易繁荣而知名,成为海外贸易的始发港、枢纽港。唐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下“欲拔贫,谐徐闻”的古谚,意思是要脱贫致富就赶紧去徐闻,这和两千多年后的“要发财,到广东!”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随着朝代更迭,徐闻自元代以后便失去了昔日海外贸易港的繁华,徐闻变得的寂寂无闻,“徐闻”甚至变成了闭塞、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成了著名的流放地。“欲拔贫,诣徐闻”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里。究其原因,有多种说法。我以为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是自元代之后实施的海禁。元、明、清三代统治皇朝,出于巩固政权,打击海盗,提防外来文化、经济的侵入和冲击等目的,实施了严格的海禁,限制官民和外国通商、交往,至清朝最盛,甚至实施“一口通商”,即只允许广州一地有限度地与外国通商,有些地方甚至要求沿海居民再退居五十里。这些措施扼杀了对外交往,阻碍了与国外互通有无、繁荣经济,抗拒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文明,窒息了国家、民族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徐闻古港的兴衰,在两千多年前已印证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