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峡谷里的博物馆

舒明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峡谷里的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记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舒明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秋风习习,蝉鸣渐远,金色已消失田间,碧水蓝天,山川秀美的南方,迎接归来的大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秋的十月九日,远在深圳的刘坤德战友,带着对家乡战友的思念,一路风尘仆仆从深圳回到四川,与老战友们见见面。当听闻在大渡河畔,成昆铁路线上乐山市所辖的金口大峡谷,建有一座“铁道兵愽物馆”,似乎激发了他对铁道兵崇敬的情怀。决定带领战友们去参观这座大峡谷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或许这也是时代的渊源,一九六六年一个新的兵种组建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为了组建这个新的兵种,便从铁道兵中抽调干部充实到这个新的兵种中,到后来甚至成建制的并入基本建设工程兵,当然也还包括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并入基建工程兵这一兵种。随着历史的进程,“三兵种”相继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史命。不难言喻,基本建设工兵与两个兵种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啊!曾经的铁道兵、工程兵除了投身于战争,在建国后的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中,虽没有基建工程兵涉及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广泛,可成昆铁路、川藏公路的建设,却是他们的丰碑。他们身上浓烈的硝烟味,似乎久久未能消散,在世人的记忆中难以磨灭。似乎人们知道“三线建设”,却并不熟知“三线建设”的主力军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进程,或许这些将会漫漫的淡出世人的记忆。似乎有那么一些人,也不知是不甘寂寞,还是社会责任使然,不遗余力的去挖掘,希望向世人还原那段带有苦涩与血腥的历程。似乎他们并不是想将世人带入那可歌可泣的悲伤,更无意勾起世人对他们的怜悯,而在于将一代血性民族精神的传承。作为一代基建工程兵老兵,虽然昭华已失,却仍带着崇敬,去追寻那段艰难的历程,也算慰藉基建老兵那颗已老去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月十日八点三十分,刘坤德战友带领一行基建老兵们,乘座一辆中巴车,从三江古城乐山出发,一个个怀着对铁道兵崇敬的心情,翻过几道山梁,沿着大渡河畔,追寻着当年铁道兵建设成昆铁路的足迹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惜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如今被一道道栏河大垻阻隔,有那“高峡出平湖”的壮观美景,秋日的阳光洒落湖面,波光粼粼。那本应是峡谷山腰悬崖上的公路,成为了湖边婉延绵长的一条景观大道。行进在这条大道上,再也没有感觉行进在那悬崖峭壁上的心惊与胆寒,给人带来的是愉悦与舒坦。更让人赏心悦目的是行进在那水上公路上,不再是凿山辟路,而是从大渡河的河床下架空在水面修筑的公路路面,平静的水面似一条蛟龙浮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巴车缓缓行进在大渡河的左岸,大渡河右岸的成昆铁路时隐时现,映入眼帘。所能见到的只是桥连着洞,洞接着桥,行进了一百多公里,几乎没有见到几段露天的铁路线。或许我们所经过的路段,正是隧道密集的地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来我在这条铁路线上,也记不清有过多少次的往返。听着那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看到那座座耸立的烈士碑,在那一个连接一个隧道中穿行,心中也仅有一闪而过的感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行进在这片山水间,方深切的感受到,那千仞万壑,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而那千仞万壑中穿越的铁路线,便是人类与自然生死慱斗,凭借血肉之躯,一个接一个的靠人力用生命创造奇迹,震憾世界的杰作。那就是中国最悲壮的铁路一一成昆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在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基建工程兵,曾用人力甚至以生命,投身于国家重大基建工程项目地施工建设,对那难已言壮的艰辛程度,更有亲身的体会。那用血肉铺设的钢轨,托起奔驰的列车,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也算是对那些人力与生命的告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巴行进了三个多小时,行程一百六、七十公里,到达了目的地一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博物馆建造在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关村垻火车站背后的山涯上,在山涯上开辟了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台,博物馆外形建筑紧靠山涯而建,其展厅展室便凿山洞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下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正前方,一栋二层小楼房的山墙上,一幅铁道兵的浮雕。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当年那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右侧便是靠山涯的博物馆主体,遗憾的是我们到达时,适逢博物馆外围封闭,舘内正在进行施工修缮,无缘进入舘内参观,只得浏览了一下博物馆的外观。在博物馆的外墻上一幅提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战友们纷纷掏出手机将那一幅提词拍摄了下来,无不为这一提词感慨。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给铁道兵的题词,内容是“我能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难题,却无法计算出铁道兵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啊!如何计算?只有在那个英雄的时代,才能煅造出来的那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的左侧山涯上开辟了一个不大的平台,安放了一尊铁道兵的群体雕像。正面两个铁道兵头像,面部轮廓分明,双目炯炯有神透着坚毅。周围是一群手握钢钎,挥舞铁锤镐锹的铁道兵,劳动施工的场景,充分展现了那不畏艰险辛劳的豪迈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未能进入舘内参观,未曾探究到更多的内容,就其为何将博物馆建造在这大峡谷的山涯上,而且还是在峡谷中开凿山洞而建造。对此种种或许百度上早就有了答案,只是本人懒惰而未去查阅拜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凭自我感觉,或许是因为成昆铁路线上,在这里有一个十分悲壮的隧道车站,当年建设这个小小的车站,用了炸药388吨,历时一年。当年邓小平同志曾到此处视察,感摡的说“人民创造了奇迹”。或许还有金口大峡谷,那奇特自然景观的这一因素。恐怕主要的还是在这里更能体现,铁道兵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结束后,已是下午两点过,原路返回乐山。在返回的路途中,见到一列长长的载煤列车缓缓驶过,说它“缓缓”是与现代“高速”而言。也算是五、六个小时过去,在这段铁路线上唯一见到的一列列车。经导游介绍,在这老成昆铁路线上,还有很少班次短途客运列车在运行,除此,主要是货运列车,可能运输量也不多,才会在五、六个小时中,只看见一辆载货的列车行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那黑色斑驳的列车,缓慢的行驶在那似乎有些陈旧的铁路线上,听不见列车行进中的轰鸣与气笛声,显得是那样的安静,散发着岁月沧桑的气息。或许也既将跟随当礽那些铁路建设者们,慢慢的悄然而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昆铁路啊!虽然已渐渐老去,却还散发着30万铁路建设者的余温,那长眠在铁路线上的两千多条鲜活生命,还日夜陪伴着那一趟趟列车千里奔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走来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当初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就那么不畏生死?不仅数学家无法计算,恐怕生理学家也难探究,那一代人肉体与生命的极限。那份“忠诚”与“坚强”从何而来,或许只有用当时流行的“毛泽东思想是那无穷的力量”,方可作出完美的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O二三年十月十四日沱江河畔</span></p>